转溪村通过消费扶贫和电商扶贫,帮助村民解决农产品滞销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 通讯员 唐忠祥 左可亭
初夏时节,当记者来到群山环绕的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转溪村时,贫困户杨登青正在果园里对百香果整形修枝。他说,眼前这些鸡蛋大小的青果再过两个月就能成熟上市,自家16亩百香果,去年增收6万元。贫困户徐招娥也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喜悦:“2015年我家的总收入只有3350元,去年的收入已经接近4万元!”
2019年底,转溪村44户101人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退出,有劳动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万元,集体收入也达到12.1万元。如今,百香果、沃柑和鸽子养殖均已成为该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产业发展成为群众脱贫增收的“源头活水”。
统筹资金壮大特色产业
在转溪村一家肉鸽养殖基地的大棚里,两排鸽笼码放整齐,工人们正忙着为鸽子加水和饲料。
曲江区审计局驻村党建指导员首云敏告诉记者,当地通过筹集产业扶持资金12.49万元,委托养鸽企业购买鸽苗、疫苗、饲料,为贫困户代养鸽子,一个饲养周期结束后,企业再按市场价进行收购,“养鸽这一项,预计今年就能为16户贫困户户均增加收益8198元”。
据了解,2016年转溪村被认定为省定贫困村,由东莞市委办公室对口帮扶。帮扶单位统筹资金418.66万元帮转溪村发展产业帮扶项目、资产性收益项目,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危房改造、助学等政策措施。除了用好每年75万元的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外,转溪村也通过产业扶持政策和小额信贷政策筹集扶持资金,鼓励、带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
地处粤北低山丘陵地区的转溪村,气候、土壤条件适宜沃柑、贡柑、百香果等水果的种植。东莞市委办驻村扶贫工作队根据实际情况,于2017年通过免费发放果苗、肥料,进行技术培训等方式,发动农户种植百香果,还引导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参加东莞市农博会、广东脱贫攻坚展等展会,打响转溪村百香果品牌,拓宽市场销路。
通过一系列举措,百香果种植取得明显效益。6户贫困户参与种植百香果约30亩,年总收入超21万元,全部实现增收脱贫。合作社还与村里20户有劳动力贫困户签订用工合同,2017年以来累计用工2260人次,有效带动就业增收。
“我们当初选择扶贫产业是非常谨慎的,根据村里的气候条件、土地资源实际情况,再经过充分市场调研和论证才确定下来。这些都是效益高、风险低的优势产业,很适合作为扶贫产业来发展。”东莞市委办驻转溪村第一书记张春生表示,百香果、贡柑、沃柑等特色产业成为带动转溪村脱贫攻坚的一个个“造血项目”。
多方“云助农”共克时艰
今年春节以来,受疫情影响,转溪村沃柑、马水桔等节后上市农产品原有线下销售渠道受阻。为此,帮扶干部走访农产品合作社及果农家中,掌握各类农产品销售情况、摸清滞销底数,同时积极推进邮政代办点建设,启动“快递进村”工程,打通农村寄递物流网络。
由此,转溪村统筹消费扶贫资源,驻村干部率先在朋友圈发起助农行动,代购、代销、代送;马坝镇委通过媒体平台宣传发动,发起“云销售”;帮扶单位、爱心企业、热心人士也行动起来,积极通过电商平台在线采买百香果、沃柑等农产品。
经过多方努力,“云助农”成功帮助转溪果农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销售沃柑16.8万斤、百香果1.6万斤、马水柑2万斤,价值近百万元。“滞销”农产品全部售罄,且打响了转溪水果的知名度,增强了当地农户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的信心。
“有专业技能的推荐技术岗位,没有技能的推荐普通岗位;适宜外出务工的,我们帮他们联系外出打工,不适宜外出务工的就近安排扶贫专岗。”首云敏说,在发展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的同时,帮扶单位和驻村干部还统筹安排岗位资源和培训资源,根据每个劳动力的实际情况,一对一开展就业帮扶。通过送用工信息、培训信息上门,帮助联系企业、推荐合适岗位,转溪村有32名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
对话第一书记
做强特色产业防止“返贫”
羊城晚报:帮扶过程中如何体现“东莞力量”?
张春生:2016年东莞市委办与转溪村结对开展帮扶工作,相关负责人每季度都会带队到转溪村调研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并开展领导干部与贫困户“一对一”精准结对帮扶。除省市统筹安排的帮扶资金外,东莞市委办另外统筹安排300万“到村引导资金”,帮助转溪村发展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我们还利用东莞市场的力量,帮助转溪村推广销售农产品,提高贫困户收入。
羊城晚报:接下来如何防止出现“返贫”现象?
张春生:转溪村的百香果、沃柑和鸽子养殖已成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接下来我们将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产品形象,拓宽销售渠道,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
我们将通过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稳定贫困劳动力就业、优化扶贫项目收益分配、加强临时救助、落实社会保障政策等几方面工作,防止脱贫户出现“返贫”。今年因为疫情,我们已帮助14户贫困户申请了临时救助。
数说成效
●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1万元,有劳动力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万元,与2015年的7800元和3800元相比,分别增长了14.5倍和4.5倍;
●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实现100%社会保障兜底,44户贫困户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100%脱贫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