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台平
去年12月搬家时,我发觉妻子又准备将放在衣柜内的三叠老布料搬去新居。我说:“这布料已珍藏30多年,早已过时了,哪还适合现在做时装?”但妻子说:“这是家乡的“横彩”(婚礼上送礼的布料),我要永远留作纪念。”
1984年时,我还居住在广东省台山县的海宴镇。那年,我在家中举办了盛大婚礼。乡邻朋友们送来不少“横彩”——当时,家乡但凡有新人结婚,亲戚朋友、乡里乡亲都会前来饮喜酒,并热衷于送布料,这布料就被叫做“横彩”。那时,乡亲们都不富裕,购买布料还需凭票证。乡亲们送的“横彩”通常都是从供销社商场里买的“的确凉”或“尼龙”布料。有的会贵重些,除了质量好,还特别长,够做两套冬装;也有的只够做一件夏衣或一条裤子。按乡下的习惯,婚礼现场是要将这些“横彩”都挂出来的,贵重的自然要挂在婚礼大厅里最显眼处,普通的“横彩”则挂在角落里。而乡亲们来饮喜酒时,除了欣赏结婚场面,最喜欢的便是参观“横彩”,品一品各家送来的“横彩”的质量与摆放位置。
我结婚那天,天还没亮,请来的几位厨师就在家里的后院忙碌起来,将连夜宰好的两只羊、几十只鸡、鹅,还有猪肉、排骨等落锅烹饪。几位“友仔哥”(伴郎)则负责将所有的“横彩”,从楼上到楼下,全部悬挂起来,并用红纸写上送礼人的名字,在每条“横彩”的一角贴好。当时除了有些乡亲送的洗面盆、胶水桶、镜画以及多人合送的电风扇、毛毯等生活用品,我们收到的“横彩”估计有七八十条。于是楼上、楼下的墙壁,楼梯扶手全部挂满了,五颜六色,鲜艳夺目。房屋里面只剩下窗和门透光,像是开了一家布匹商行。
这些“横彩”从婚礼当天开始,通常要挂上三天三夜。满“三朝”后,新人要再摆上几围菜肴,答谢亲戚、“友仔哥”,这场婚礼才算圆满结束,“横彩”才可取下。那年,我与妻子将这几十条“横彩”取下后,除了让家人各自挑选喜欢的布料,去做了几套冬装、夏装外,其余的便借着乡里乡亲、亲戚朋友办婚事时,又当做礼物送给人家了。最后库存的“横彩”并没多少。上世纪九十年代时,我们曾搬过一次家,妻子当时便跟我说:“家里只剩下这三条有特色的‘横彩’啦。”因为有特殊意义,她一直舍不得拿来做衣服,更舍不得送人,一直珍藏着。如今她又打算将这些带着暖暖的、甜甜的、满满的回忆的布料,再次搬进新居。
如今,家乡的“横彩”已慢慢消失了,大家都改用微信红包来送礼。婚礼的仪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边远地区的青年办婚礼,已被风生水起的上门承办婚礼、摆酒席的婚庆公司或个体户包办成统一模式了。这样的变化当然好,减少了主家的奔波、操劳、疲惫与烦恼,但过去家乡的传统婚礼场面仍让人怀念,那些关于“横彩”的记忆也值得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