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北京6月8日电(记者熊建)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6月5日在北京同仁医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通过政府长期的投入与努力,中国在消除“可避免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我国是世界上盲和视觉损伤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眼健康工作一直受到政府、行业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周长强说,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国家连续制定防盲和眼健康事业规划,明确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眼健康管理体系、技术指导体系和服务体系。
眼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全年龄段人群的全生命周期。包括盲在内的视觉损伤,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一位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说了这么一句话,除了丧失生命,没有比丧失视力更恐惧的事情。”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王宁利教授说,“没有眼健康就没有大健康,促进了大健康才能推动眼健康。”
超70%白内障病人能得到及时治疗
6月6日是第25个全国“爱眼日”。今年也是全球视觉2020行动收官之年。该行动是指1999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防盲协会共同发起的在全球消除“可避免盲”的行动计划,当时罗列了5种疾病——白内障、沙眼、儿童盲、河盲、屈光不正与低视力。中国政府是最早承诺参加全球行动计划的国家之一。
“中国视觉2020工作做得非常棒。通过9省份的抽样调查发现,我国盲和视觉残障的发生率分别下降了37.8%和15.4%。”王宁利说。
白内障是与年龄相关性致盲眼病。“这个病只要做手术就能解决复明的问题。所以一个国家的盲人能够大幅度下降,首先要做好白内障的防治。”王宁利说。
目前,中国90%的县级医院已建立独立眼科,其中约90%可以独立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1999年,中国100万人中白内障手术例数是300多,经过21年的发展,百万人中白内障手术例数接近3000。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越来越多的白内障病人能够得到及时治疗,从2014年的约60%,现在已经超过70%了。
沙眼是一种感染性疾病。“2015年我们宣布中国消灭了致盲性沙眼,沙眼不再是危害我国眼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周长强说。
儿童盲一旦发生是终生盲,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损害极其巨大。中国依靠妇幼保健系统建立了新生儿眼病筛查系统和儿童眼健康的管理,新生儿和儿童的眼病筛查和健康档案的建立高达90%,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特别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大幅度下降,已经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河盲又称盘尾丝虫病,是由微丝蚴这种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幸运的是,中国没有这个病,这个病主要是在非洲,所以不是中国的任务。
近视眼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2018年相关部门完成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近视眼摸底调查,摸清了中国近视眼的基本情况,防控措施在积极推进中。
代谢性眼病成了眼科的挑战
2014年,全球视觉2020行动计划作了修改,把普遍眼健康的概念加入进来。“普遍眼健康简单来说就是,老百姓想看眼病,能不能看上;想检查眼睛,能不能检查到。”王宁利说,“中国2003年有1.9万名眼科医生,现在有4.48万名。世界卫生组织规定,5万人中至少有一个眼科医生,才满足民众看眼病需求。在中国,5万人中已经达到了1.6名眼科医生。当然中国发展不平衡,可能医生多集中在发达地区,不平衡的问题是下一步要解决的。”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年龄相关性眼病、代谢相关性眼病、高度近视引发的眼底病变凸显,成为我国当前主要的致盲眼病。“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这些病都和眼睛相关。糖尿病人中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占到21%到36%。代谢性眼病成了眼科的挑战。”王宁利说。
周长强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健康中国要求,结合中国国情和致盲性眼病疾病谱变化,编制“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进一步完善三级防盲和眼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基层眼科专业队伍建设,建立眼科医疗质量控制体系,推动眼科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努力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眼健康需求。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6月09日 第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