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讯 记者张华,通讯员黄睿、张阳、陶俊报道:近日,一名年逾七旬的患者顺利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胸外科康复出院。据记者了解,这位患者是国内乃至国际上少数超过70岁以上成功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据业内专家表示,该例手术的顺利开展,为高龄终末期的心衰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来自陕西汉中的76岁患者石伯5年前在当地医院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多年来,石伯一直受到慢性心衰的困扰,辗转于多家国内知名医院求医。然而目前心内科对于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治疗并无太多有效手段,积极的治疗也无法阻挡阿伯的病情逐年恶化。
两年前,石伯出现了恶性心率失常,在当地医院安装了心脏起搏器,今年4月份石伯再度因心衰加重前往当地医院就诊,但病情始终没有得到好转。就他当时的情况,接诊医院一致认为唯有接受心脏移植手术能挽救生命。
一次偶然的机会,石伯了解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郑俊猛教授团队,其心脏移植年手术量全国排名前十,石伯决定动身前往广州,“当时觉得自己一定要最后再搏一次!”石伯说。
然而,从汉中到广州约1600公里,航空和客运汽车都难以保证石伯的转运安全。在郑俊猛的建议下,石伯由当地医生全程陪护从汉中乘坐高铁来到广州。经历10多个小时的高铁转运,6月18日晚上9时许,石伯平安抵达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入院后,郑俊猛教授悉心地为石伯调理身体状态,并开展营养支持等治疗。接下来,在COTRS系统(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的成功匹配下,石伯获得一个相匹配的心脏源。7月4日,郑俊猛教授团队为石伯进行了6小时紧张的心脏移植手术,手术过程十分顺利。
术后康复是石伯最大考验。“老年、高龄、体质虚弱、术前多脏器功能不全、多种并存疾病不仅仅预示着手术风险高,更预示着术后需要长时间的康复治疗。”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郑俊猛教授说,“在术后整整39天里,医护团队指导石伯做早期呼吸锻炼,搀扶他下床活动,为其做心理疏导,指导石伯饮食加强营养等方式,精心地照料和护理。从石伯无力咳嗽需要床边吸痰到轻松自主咳嗽排痰;从四肢乏力软瘫在床到无需陪护搀扶自主下床活动。”石伯和医护团队携手闯过了一关又一关。
8月12日,石伯顺利出院。郑俊猛教授说:“这例手术意味着高龄终末期心衰患者有了更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