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育新机开新局
统筹 许静 马汉青
农产品品牌化助力富民兴村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深秋时节,广东各地乡村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养虾养出一幢幢“虾楼”、一条鱼带旺一条村、种植国兰收入翻了2-3倍……连日来,羊城晚报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广东近年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抓手发展特色产业,各地众多的特色产业正由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带动产品开发、产业发展,迸发出乡村振兴的大能量。迈向“十四五”,各种乡村振兴的“利好”将陆续有来,大家的干劲更足了。
延长产业链条打造品牌
10月底,清远英德市九龙镇河头村的桑芽菜基地仍绿意盎然,不少村民正在菜地里忙碌。村民们摘下的桑芽叶被送至村里合作社进行加工,经过漂洗、焯水、冷却等工序,再进行包装被打造成品牌,销往珠三角的商超和餐厅。目前,河头全村共种植桑芽菜约800亩,与周边镇村签约种植桑芽菜约2000亩,共带动500多名村民就业,合作社去年产值已达到1800万元左右,带动村民致富效果明显。
今年8月,河头村凭借桑芽菜成功入选首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据了解,全省首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共有1323个,它们多跟河头村一样,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并不仅限于生产环节,而是延长产业链条,把农产品转化为加工商品,进而打造成品牌,从而获取加工和品牌增值。
资源变名品促进农民增收
今年9月18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发布公告,291个产品正式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其中广东的从化玫瑰柑、始兴杨梅等49个农产品入选,涵盖水果、茶叶、蔬菜、水产、畜禽等多个品类。截至目前,广东共有177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总数位居全国前列。
今年6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在答复人大代表有关建议时介绍,仅在粤北生态发展区,据初步统计,2019年参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农民人均年收入就达15000多元,比未参加项目农民高3000多元,增幅达25%,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
冯雄伟介绍他引进的养殖用水过滤系统
“专业镇”养虾20年,“80后”“90后”技术派渐成养虾主力
江门新会大鳌镇:养虾从“看天吃饭”到“向科技要产量”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陈卓栋 通讯员陈继武 谭耀广
时值秋末冬初,地处西江下游磨刀门水道的江门市新会区大鳌镇,虾农们正忙着张罗搭棚越冬。专营虾苗的冯雄伟说:“越冬虾收入一般比较高,虾农今年有没钱赚,就看这一季了!”
大鳌镇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历史已经有20多年了,当地虾农已经换了一代人,像冯雄伟这样的“80后”已经成为产业链中的主力,甚至连“90后”也开始担当主角。如果说20年前大鳌人养虾还需要看天吃饭,冯雄伟这一代人就已经开始向“科技”要产量。
养虾养出一幢幢“虾楼”
作为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之一,大鳌镇农业用地面积4.1万亩,其中水产养殖面积约3万亩,超过八成养殖着南美白对虾,成为全国多个省级南美白对虾的主要供货来源。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引入南美白对虾品种养殖以来,因该品种出塘周期快、养殖技术要求较低、容易上手,原本养殖家禽的大鳌人纷纷改养虾。冯雄伟介绍:“南美白对虾要养得好,60%靠种苗、20%看天气,剩下的就是技术和运气,只要细心一点,养好并不难。”
过去20年,养虾给大鳌人带来了富足的生活。在大鳌镇道路的两旁,虾农们的自建房或新或旧、鳞次栉比。大鳌镇农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房子都是虾农们用养虾赚的钱建的,当地人称为“虾楼”。
年轻人接手成“大户”
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利润一直非常高,“最好的时节,利润率可以达到400%。”在老一辈人打下的养殖基础上,新一代大鳌青年纷纷断了出外当“打工人”的念头,留在家乡接受父辈的养虾事业。冯雄伟的父亲从1990年开始从事养虾饲料销售。2010年,22岁的冯雄伟就在父亲的支持下开始做虾苗养殖盒销售。现在,30岁出头的他已经是大鳌对虾产业里的一员大户,也是当地的“隐形富豪”。
“现在基本都是年轻人当道了。”在冯雄伟经营的新销售基地,他指着手下的一位工人说,“这个小年轻是1999年出生的,广东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学养殖专业。”记者留意到,在冯雄伟的销售基地,骨干都是80后,工人中也有不少90后,团队非常年轻。
新一代向科技“要”产量
“以前养虾的老人家个个有自己的一条经验,现在我们更讲究科技化和标准化。”冯雄伟的基地内专门搭建了上千平方米的鱼苗室,里面排布着上百口水池,虾苗在水池里接受统一供应的恒温水养殖,工人们根据虾苗生长情况施放生物制剂,以促进生长、防治病害。
此外,冯雄伟还花费了100万元引进了一套多重过滤手段的净水设备。“大鳌人养虾一直都是用西江水,水质变化会对养虾有影响。所以我就引进这一套设备,用物理、生物、化学等手段净水,将净化后的水储备起来用。”
前不久,冯雄伟和同事们参加了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举办的培训,学习养虾操作技术、用药专业知识、病理分析诊断、防护设施搭建等。他说,这些培训对于大鳌养虾产业帮助很大,“市场准入条件比以前高了很多,只有应用好这些新技术,出塘的产量才会高,也能更顺利进入市场销售。”他开玩笑说,“老一辈人可能是书读得不好才跑去养虾,现在我们是要读书读得好才有资格养虾!”
国庆假期,孩子们在田间抓鱼
“人放天养”的“石鲤”经选育成为地方特色新品种,为贫困户打开财路
韶关乳源中冲村:稻田里养出禾花鱼 撂荒田再成香饽饽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张文 通讯员赖南坡
深秋正是晚稻收割的农忙时节。不同于低海拔区域稻田的一年两熟,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一带高海拔石灰岩山区水稻只能一年一熟。国庆节前后,早早完成水稻收割的当地农民盘点一年收成发现,山上梯田亩均收入跟山下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更高一些。
抹平收入差距的,正是高海拔山区农民种植水稻时放养的“禾花鱼”。
走俏市场一条鱼带旺一条村
鱼食禾花长大,鱼肉有禾花香味,因而得名“禾花鱼”。禾花鱼是稻收时节的佳肴美馔,深受市场追捧。
中冲村委会主任朱志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禾花鱼亩产约25公斤,每公斤售价100元左右,稻田所出产的高品质“禾花稻米”,即便价格按普通稻谷4元/公斤的市价计算,亩产值也能达到2000元,除去成本,稻渔综合种养亩均利润超过4000元,高于本地水稻单作产值。
贫困户朱南娣,每年养殖禾花鱼6亩,总收入2万多元;贫困户朱贱明,养殖禾花鱼,每年水稻和禾花鱼收入达到1万多元……在中冲村,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一条禾花鱼,带活了中冲一条村!
10月2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带领邹桂伟、罗永巨等水产科学家一行专程前往大桥镇,在禾花鱼主产区大桥镇中冲富民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开展禾花鲤“乳源石鲤1号”新品种现场审查。桂建芳院士认为,禾花鲤“乳源石鲤1号”是极具地方特色的禾花鱼品种,其发展潜力非常值得挖掘。
专家助农民走上稻田养鱼路
禾花鱼走向产业化之路,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黄樟翰教授的努力密不可分。
从2013年开始,黄樟翰教授就多次前往乳源调研,2015年开始,黄樟翰下定决心在大桥镇开展试验,探索广东山区稻田养鱼。
黄樟翰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当时村民大多外出务工,稻田养鱼基本是“人放天养”的状态,稻田里放养的一种当地称为“石鲤”的鲤鱼,生长速度缓慢,基本没有盈利,“我们从鱼种的复壮提纯入手,研究石鲤的选育,现在选育已经进行到第八代。只有让养鱼成为一项挣钱的项目,村民养殖积极性才高。”
效益增加水稻复耕效果显著
在黄樟翰教授的支持和朱志伟的带领下,中冲村成立富民合作社,开始规模化稻渔综合种养。稻田养鱼综合效益增加,农民种稻养鱼的积极性也随之高涨。中冲村水稻种植面积由三年前的60%增加至现在的97%,撂荒的稻田又种上了水稻,水田复耕效果显著。
2018年,中冲富民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更是通过考核成为广东省内首家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示范区稻田养鱼面积达1560亩。
乳源县畜牧兽医水产事务中心主任李金照告诉记者,当地还多次举办禾花鱼美食文化节,以提高禾花鱼知名度,带动三产融合发展。目前,乳源正在申请进行石鲤良种审定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助推禾花鱼产业走上一条高效而稳健的发展之路。
桃尧镇柚农采摘金柚
梅州市梅县区桃尧镇:“绿水青山”种出致富柚
今年梅州柚种植面积达62万亩,产量93万吨,品牌价值227.5亿元,农民喜迎丰收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危健峰
秋日阳光下,沿着县道025线进入梅州市梅县区东北部的桃尧镇,一片片的青绿色柚园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柚农正将一筐筐的柚子挑到路边等待装车运货。“今年天气好,柚子大丰收。”桃尧镇螺江村村民张广顺笑着说。1986年,张广顺的父亲开始种柚子,成为全村第一个种植规模超过百亩的柚园主人。1992年,张广顺接过柚园后迎来柚子产销的高峰期。“政府重视、技术改良、品牌推广,柚子越卖越好,我们的收入也不断翻番。”
高品质打破价格“天花板”
“今年的柚子下树价格在每斤1.9元至2.5元之间,零售都在每斤5元以上。”张广顺算了一笔账,今年,他的柚园产量大概有8万斤,按照平均每斤2元来算,都有16万元。张广顺说,螺江村每家每户都种柚子,是柚子产业致富了全村人。
“梅州金柚选梅县,梅县金柚选桃尧,桃尧金柚选螺江。”桃尧镇农业站站长张汉立介绍,桃尧镇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19年全镇金柚种植面积达2.9万亩,总产6.47万吨,产值约3.235亿元。其中,螺江村产值1300万元,金柚产值占全村农业经济总产值的86.7%。
广东润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落户在螺江村的一家从事金柚种植、生产和销售的企业。该公司董事长杨镜良介绍,该公司在种植过程中用人工除草、施有机肥再辅以先进技术,以保障柚果的品质。杨镜良告诉记者,经过七年的发展,公司种植规模达到1200亩,产量约72万斤,坚持走的是“只要品质好就不愁卖”的高端路线。“柚子的定价在每箱(4个)68到218元,尝试打破价格的‘天花板’,让更多柚农柚企明白‘品牌’的价值。”
打造品牌农业三产融合发展
桃尧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黄树金介绍,在镇党委政府的推动下,该镇打造了“阳寿山”“润土金柚”“粤佳金柚”“华然金柚”等品牌,通过龙头企业和品牌带动产业发展。“我们还要把金柚产业与桃尧的王寿山、鸡冠山景区及客家文化、知青文化等结合起来,实现三产融合。”黄树金说。
桃尧镇金柚产业的打造是梅州柚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梅州加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国家级金柚产业园建设,全面打响“梅州柚·大埔蜜柚”“梅州柚·梅县金柚”品牌,设计和孵化了金柚IP“客客”和“都都”,以产销对接等方式将梅州柚品牌宣传、推介、销售到全国各地。
据统计,2020年,梅州柚种植面积达62万亩,产量93万吨,梅州柚品牌价值227.5亿元,荣登“粤字号”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榜首。梅州柚产业的发展成为梅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一个生动体现。
郑睦铦在查看兰花苗
从研发、种植、销售,到综合性休闲农业开发、农业观光、技术进出口
汕头澄海西浦村:“花中君子”带起“幸福产业”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蚁璐雅 赵映光 通讯员陈少芸
金风送爽,位于汕头澄海的国兰远东种植基地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光。农户郑美卿在基地忙着给兰花上盆、分盆,为年底“收成”做准备。她告诉记者,“自从开始种植国兰,我的收入翻了2-3倍!”
“花中君子”兰花本是文人雅客的座上客,如今却也是澄海农户的心头好。从国兰研发、种植、销售,到综合性休闲农业开发、农业观光、技术进出口,国兰产业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种植企业和个体农户致富增收,更让澄海西浦村成为重要的国兰种植基地。凭借着在全国名列前茅的栽培种植量,如今的澄海国兰品质已享誉海内外。
“幸福产业”悄然发展
1977年的汕头澄海,有一家叫广东远东国兰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正式成立,彼时只有5亩地、默默耕耘的小企业悄然发展,如今已发展成拥有200多亩生产基地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更是挂牌上市,成为世界“兰花第一股”。
“在20年前,国兰还是高端消费,只有富人家才买得起。”据广东远东国兰股份有限公司项目部经理郑睦铦介绍,以前的国兰一小株都能卖上数万元。近年来,在远东国兰的自主研发生产种植技术的带动和推广下,国兰生产应用技术日益普及,种兰成本日渐降低。
郑睦铦不无自豪地介绍道:“1997年的时候,我们还在引进台湾技术,而现在,已与广东省农科院等合作研发、培育了大量新品种,建立了6个省级、市级行业技术标准,构建了高端品种资源库。如今,日本、韩国等都来找我们引进呢。”
而在业内,种兰也被称为“幸福产业”——国兰价格日益下降、数量和品种不断增多,这不仅体现了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映射了国民消费能力的日渐增强。
扶贫致富成产业招牌
郑睦铦告诉记者,随着普通观赏兰花售价越来越低,远东国兰逐渐开辟新领域,外出收购个体农户培育的优质国兰,把基地更多的资源用来开发新品种、培育高端产品、组建品种资源库,这种情况也带动了本地国兰产业的发展。
据介绍,目前,远东国兰负责汕头澄海东里、莲花、溪南、隆都、盐鸿五个镇的产业扶贫。不仅如此,在远东国兰生产基地里,有两处地方还是许多学生和市民的游览首选,它们就是远东国兰文化长廊和科普基地。每到节假日,远东国兰的生产基地都客似云来,去年参观、观赏人次达到10万以上,还接连被评为广东省青少年科普基地和汕头市国兰科普基地。
近年来,澄海国兰大力推动现代农业数字化,今年以来,远东国兰开始尝试在抖音等直播平台进行销售展示,预计直播平台一年营业额将达到4000万元。汕头澄海的高档国兰栽培种植量也在全国名列前茅,澄海西浦村成为粤东地区重要的国兰种植基地,澄海国兰成为当地一块响当当的产业金招牌。
专家:“一村一品”有利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胡靖教授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广东加大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这有利于农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胡靖认为,农村的自然资源禀赋具有多样性、结构性的特点。他表示,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要适应自然资源禀赋特点,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资源的潜力。要尊重农业的发展规律,遵循市场规律,兼顾近期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平衡,同时还要考虑村庄的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