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 陈骁鹏 马勇
文/羊城晚报记者 林海生 实习生 黄嘉敏
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2020年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广东6市入选空气质量前20,惠州在全国排名第9。记者从惠州市生态环境局获悉,2017-2020年,惠州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4年位居珠三角第一,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互促并进。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不少专家学者提出,要以良好的自然、人文和营商环境吸引生产要素集聚,打造大湾区生态休闲区。惠州作为大湾区生态之城,也被委以“建设大湾区生态立城门户标杆”的重任。在刚刚公布的《中共惠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惠州也提到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化与港澳教育、医疗、文旅、环保、民生等方面合作,共建优质生活圈。
1月28日,惠州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以下简称“新闻发布会”),通报惠州2018-2020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情况,惠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传红现场表示,惠州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生态优先的理念,朝着大湾区生态立城门户标杆的目标阔步迈进。
成效凸显
“惠州蓝”吸引外地人购房安居
“每天看着窗外,加班也愿意。”去年12月9日,市民刘先生在朋友圈晒了一张图,内容是他从办公室看到的风景:落日余晖,透着一份静谧。18天后,他在惠州中交和风春岸小区买下一套房,决定在此定居。这距离他从辽宁大连调至惠州工作,刚过去21天。
刘先生告诉记者,由于总公司扩大在惠业务,跟他同时调至惠州的员工有好几十号人,现已有不少人敲定要在惠州买房定居,原因是惠州环境好,舒服。“我们大多都是从大连调过来的,大连现在冰天雪地的,反观惠州,像春天一般,蓝天白云,绿树成荫……近期,我都在陪同事看房子,大家的购房意愿多数集中在金山湖、小金口片区。”
每天晚饭过后,刘先生都会到东江沙公园散步,潺潺流水间,两个屹立着的招牌吸引了他的注意,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惠州”,另一则是“惠民之州”。
“惠民之州”并非一句口号,而是惠州自建市以来,一直赖以奋斗的目标与使命,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惠及民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及,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
每年9月底到次年4月,早晚6点,惠州西湖都有一道壮丽景观:上万余只鸟盘旋飞舞于西湖鸟岛上空,清脆响亮的鸟叫声响彻湖区。
“一般来说,赤红山椒鸟常年居于深山,而近年来,西湖鸟岛上也可见其身影。这说明西湖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受越来越多鸟类的喜爱。”原惠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周纪刚说,该所近年来的调查还发现:苍鹭本为候鸟,每年9月初会从北方迁往南方过冬,但现在却有不少苍鹭寒冬过后,仍继续留在西湖,成为留鸟。
西湖仅是惠州生态环境日趋向好的缩影。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惠州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位居前列。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继续改善,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9位,六项指标全面达标,环境空气优良率高达97.8%,排在珠三角城市第一位,实现“四连冠”。
切实守护
三年投入150亿元打“环保牌”
“惠州蓝”频现,已成为惠州名片,既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因素,更是精心呵护保卫蓝天的成果。早在2010年,惠州就决定用3年时间开展清洁空气行动;2013年-2017年落实国家“大气十条”,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2018年年初又打响蓝天保卫战,持续推进公交车电动化、工地扬尘治理、重点工业提标升级、锅炉煤改气、“散乱污”企业整治等工作。
2019年起污染防治攻坚战总指挥部成立了近60人的下沉督导组,实施“一县一策一专班”,专人专职对7个县区进行全面帮扶和督导,一线解决基层重点难点问题,有效解决了一大批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问题。
惠州市生态环境局二级调研员李大义介绍,近三年惠州各级财政在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共投入约150亿元,同时积极申请中央、省级环保专项资金,近三年中央、省级下达惠州污染防治攻坚战资金共计5.13亿元。
在新闻发布会上,惠州发布了2020年环保成绩单:水环境质量上实现转折性改善。2020年,9个国、省考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88.9%,超过省考核任务77.8%的要求,劣Ⅴ类国省考断面全面消除,为“十三五”最优水平。
惠州2020年还实现了吉隆河、沙河、淡水河等5个省考断面从2018年的不达标到全面达标。从深圳梧桐山顺流而下,全长近百公里的淡水河纵贯深惠两市,作为两地的“母亲河”,淡水河由清入浊的急速转变,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的初级工业化时代,20多年来,深惠两地开展跨界合作治理、持续攻坚,它终于在2020年实现首次全年稳定达标。
2020年惠州全市水环境质量同比2019年改善35.83%,改善幅度在全国排第7名。此外,惠州东江干流惠州段水质符合Ⅱ类标准,西枝江水质优良,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市近岸海域水质考核点位优良率100%。
环境空气质量稳中有升,PM2.5为20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目标。2020年,惠州空气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全国排名第20位,实现历史性突破。
未来发展
“南罗”一体化开启两山经济3.0
惠州2014年便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的荣誉称号,成为广东省首个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地级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载体、抓手,不是目的。”惠州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10年启动“创森”工作以来,“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共筑绿色美好家园”是惠州人不懈的追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才教授认为,实现这种转化,重点要以环“南罗”(南昆山、罗浮山)一体化为典型示范。
他说,环山产业带的发展和整个乡村旅游的联动是“南罗”一体化的亮点所在,未来两山格局的构建,核心在于山下的产业如何过渡,未来将形成一个环山产业的概念,逐步成为两山转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山上投资10个亿,山下带动200亿,整个区域联动泛旅游产业牵动每年的市场可以看到有几千万的市场。从生态经济的转化角度来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这也是两山经济3.0时代。”吴志才说。
他认为,惠州在完成这一产业转化中,首先要解决定位问题,以惠州西湖为例:西湖的定位应该是湾区西湖,目标是打造湾区城市中央休闲区,面向大湾区城市群服务,并非仅仅停留在惠州,随着公路、高铁、城轨等交通体系的完善,湾区西湖的发展大有可为。
其次再来考虑系统的打造,以桂林“江湖”系统为模板,惠州可构建“两江一湖”全域水上休闲系统,分为一二三圈,第一圈即环西湖系统,即将惠州西湖、东江、西枝江连接成一体,结合老城区形成连片效应;第二圈即新文创加新民宿,通过新项目的引进,提升西湖的吸引力;第三圈即扩大影响力范围圈,将高傍山、红花湖、潼湖等体系纳入其中,不断融进“千年传奇约会西湖”等演绎、体验活动,提升大湾区市民的参与度。
【文脉众议】
朋友来了有蓝天
特约撰稿/苗理洁
朋友圈里常见一句话“朋友来了有西湖。”是啊,惠州有西湖,引朋友宾客无数。惠州西湖是上天恩赐惠州人的宝物,令惠州人引以为傲,甚以为荣。其实,惠州又何止西湖水之美呢,还有红花湖,金山湖;有浩浩荡荡的东江、扭扭捏捏的西枝江……好水壮美,好水灵性,好水浇活了惠州,令写水城的文字如浪花飞溅。
这些年,我不停书写惠州的故事,拿着手机在我家乡那些水域四下里转,手不停拍拍拍的时候,蓦然发觉,惠州水美,天更美。笼罩在四处美景的水城上,是瓦蓝瓦蓝的天空。就是惠州人称道的“惠州蓝!”我拍了合江楼和大江东去的浩瀚,惊讶那天幕下的江面竟如蓝缎子般绮丽,天水间屹立的合江楼奇美壮观。我将照片发朋友圈,朋友点赞:“可参加摄影展!”不是我这个蹩脚的“摄影师”能呀,是那纯天然、任凭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天然“道具”之魅力。
我在象头山一间叫“四季山语”的民宿喝山茶,听山语,抬眼即见民宿门口两株与恐龙同年代的植物——桫椤。历经亿万年岁月不绝的桫椤,是植物界的老神仙。我以崇敬的心情仰望它古老的羽叶,映入我眼帘的,是桫椤顶上纯净的蓝天。
“四季山语”总经理孙静告诉我,桫椤对气候、土壤、水质的要求甚为挑剔,但在象头山不罕见。由孙静引领,我果然看见了,在丽日蓝天下,丛丛高大苍翠的桫椤在泉水潺潺的山涧相拥着安身。蓝天,让我们身处的一切都如魔术师手中的魔棒不停变幻,变得艺术多姿,变得美好无限。
可不是嘛,2021年元月赏梅季,我行走梁化国家森林公园和象头山林场之间,感悟又加深一层。去冬干旱,至今不见老天爷施舍一滴雨水,梅山上梅树挣扎着,书写生命中最凄丽的篇章。我探究其艰难中的花朵是如何舒展她的不屈与傲骨?手机镜头朝树尖一瞄,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是蓝天撑起了柔弱的梅枝,庇护那素雅的花骨朵,我的手机镜头瞬间留下梅花绽放的美姿。
惠州蓝,无处不在呀!
我是土生土长的惠州人,城西的北门街,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我家那面朝西湖、背靠梌山、后有东江流过的老祖屋,坐拥一流好风水。我见惯了这方山水恣意的豪情,也见惯晴朗的夜晚,我在家门口抬头可见北斗星。记得儿时每天傍晚,父亲牵我手在湖边散步,教我看蓝天上如鱼鳞片的卷积云,分享日头伴晚霞缓缓落下孤山丛林的美景。这是惠州人最平常不过的生活情趣。上苍呀,你对惠州人格外开恩。
惠州古老民谣有唱:“铁链锁孤洲,浮鹅水面游,任凭天下乱,此地永无忧。”当然,这说的是无战乱和瘟疫的太平年月。从生态环境来说,惠州的确是岭东一方风水宝地。我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至今我脑海仍清晰浮现某个夏天的夜晚,父亲带着我和小弟弟到孤山露天茶楼喝夜茶的情景。孤山上无数的萤火虫似一盏盏小灯笼,在茶座间飞来飞去,令小孩子欣喜不已。这是当时良好的生态。那年月西湖水清澈可饮,是百姓除东江水源之外另一重要生活水源。
有民间歌谣为证:“惠州城内多细女(女孩子),朝朝(每天早晨)㧡(担)水到西湖,正放下桶梁洗净脚咧,又问明朝割草无?”民谣道出西湖好水滋养了一方勤劳的百姓。大约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气候变暖,更多是人为干扰的因素,惠州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损坏——萤火虫不见了,西湖茂密的水草,包括水生植物菱角、莼菜绝种了,原本西湖周围许多的池塘沼泽逐渐消失,那沼泽大量滋生的一种昆虫、惠州人捉了炒来吃的“龙蚤”没有了,变浑变浊的西湖水再不能饮用了。相伴惠州人生生世世的“碧水蓝天”在一段时间里退出了人们的视野。这是惠州人伤心的记忆。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标杆。惠州人曾痛心叩问:“碧水蓝天还能回来么?”终于,在这座城市迈入新千年,在连续数年摘取文明城市的金牌后,碧水蓝天回来了。
朋友们经常看我在微信发帖宣传惠州,赞美惠州。他们毫无例外发现惠州的碧水蓝天,那一声声的赞叹,实际是惠州人痛定思痛之后,数十年来与大自然和谐互动结出的善果。从千沟万壑、绿满群峰的罗浮,到上世纪50年代成立、80年代后逐步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象头山,都是维护和滋养惠州人的“肺”。那天际间流动的清新空气,无一不是这些大森林无私的奉献。那闻名天下的西湖,还有红花湖、金山湖,无一不是滋生碧水蓝天的“王母娘娘”。
朋友来了,我告诉她,这里不仅有碧水,还有蓝天。碧水蓝天,是一道风景,是一种温馨,是古城惠州祥和安宁的象征。这对惠州孪生的“姐妹”,怎么分得开呢!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