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题材作品闪耀广东百年影史
“文艺之美 党史之光”影视专场在广州举行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近日,“文艺之美 党史之光——广州市党史学习教育文艺故事会”系列活动影视专场在广东美术馆举行。广州市文联、珠江电影集团、广州市电影家协会、暨南大学等单位代表、专家学者,以及广州影视工作者一道,分享百年来南粤影视创作的故事。
“回首百年历史,在红色影视作品的创作征程上,广州影视界从未缺席。”在故事会现场,广州市文联专职副主席胡子英分享了广州影视从拓荒到引领潮流的故事。100年前,在中国电影诞生的拓荒时期,广东籍的电影人首先开垦了中国电影的处女地。被称为“中国电影之父”的郑正秋、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奠基人蔡楚生、中国第一位走上银幕的女演员严珊珊、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影后胡蝶等均出自广东,这一串串闪亮的名字,谱写了中国电影的传奇。
新中国成立后,蔡楚生、陈波儿、黄佐临、谢添、郑君里、王为一、卢珏等广东电影人更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开创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上世纪50年代珠江电影制片厂成立后,广东电影在红色电影创作生产中未有缺席,也形成了中国电影的南派风格;广东电视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起步,也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推出了一批至今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
值得一提的是,1949年,蔡楚生、王为一共同导演了粤语电影《珠江泪》,被誉为“粤语电影革命性的代表作”。新中国成立后,两人又合作执导、由珠江电影制片厂出品的革命题材剧情片《南海潮》,引起了全国影视界的震动,并荣获第三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三项大奖。
“有了《南海潮》的铺垫,珠影逐步形成了差异化的红色影片创作思路。”珠江电影集团党委委员、广州市电影家协会执行主席孙金华介绍,《南海潮》之后,珠影接连拍出了《跟踪追击》《大浪淘沙》《孙中山》《廖仲恺》《冼星海》《邓小平》《三家巷》等叫好又叫座的红色题材电影作品。珠影也成了享誉全国的红色影视制作基地。改革开放后的珠影又缔造了多个中国影史的“第一”和“之最”,如第一部描写华侨热爱祖国、祖国爱护华侨的彩色故事片《海外赤子》;中国电影史上金鸡奖获奖数量最多的影片《孙中山》;第一部以个体户为主角的电影《雅马哈鱼档》等,创造了属于南粤电影的辉煌时期。
“这部电影当时的票房达8000万元,按现在的票价估算,相当于20多亿元。”故事会现场,著名作家、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雅马哈鱼档》的原著作者和电影编剧章以武分享了影片背后的故事。他回忆,最初完成的短篇小说名为《鱼啊鱼》,后改成《雅马哈鱼档》。他把该小说寄给了《羊城晚报》“花地”副刊部,编辑肖荻建议他将其扩充为中篇小说。扩写后的这部中篇小说被寄到《花城》文学杂志发表,后来获得1984年“花城首届文学奖”。珠影发现这篇小说,请他与黄锦鸿改编成电影剧本。电影《雅马哈鱼档》问世后,随即引起全国轰动。
章以武表示,正是广州有领风气之先、立改革潮头的精神,广州的影视才能诞生系列名片佳作,而改革开放的精神也借由这些影视作品传向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