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
光明网讯( 孔繁鑫)这里是“梯田王国”,这里是甘肃平凉庄浪县。1964年,庄浪县以“党员带头,战天斗地”为口号始建梯田,5670万人次先后投入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历经34年建成98.63万亩梯田,于1998年成为“全国梯田化第一县”。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庄浪精神由此凝结。
庄浪县“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纪念馆”中的修梯田场景。光明网孔繁鑫 摄
如今,作为甘肃省深度贫困县的庄浪,探索形成独特“庄浪模式”,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继续在庄浪精神的引领下不懈前行,在黄土地上走出了庄浪人自己的脱贫攻坚路子。庄浪县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32.73%下降到2018年底的9.32%,五年累计脱贫2.2万户9.75万人。2018年10月,庄浪县获颁“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庄浪模式”:构建产业扶贫组织体系
在庄浪县“整体工作党委政府推动,产业发展公司化运作,组织生产专业合作社实施,贫困群众入社入股分红”的总体思路下,2017年8月,庄浪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下文简称庄浪县农发公司)组建成立。公司董事长吴德仓介绍,庄浪县积极发挥农发公司这家国有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探索构建起“党组织+国有公司+专业合作组织+贫困群众”的产业扶贫组织体系,逐步形成了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国有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社为基础,以贫困群众为主体,以分红增收为目的的独特模式,被总结为“庄浪模式”。
走进庄浪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一株株生机勃勃的种薯苗在眼前尽情生长。吴德仓介绍到,依托庄浪县农技中心种薯繁育基地组建的陇源薯业,是农发公司的下设国有企业,负责庄浪县马铃薯产业的生产经营,同时,县农技中心提供技术支撑,合作社订单生产,统一规划、供种、管理和销售,2019年扶持全县304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6.52万亩,重点围绕马铃薯原原种“雾培法”生产技术,开展庄薯3号、庄薯4号等种薯的生产。庄浪县柳梁镇李堡村民罗江林说讲述到,自己因为身体原因一直没有稳定的收入,2018年4月来到农发公司后在这里种原原种,有了固定的工作,每个月能拿到3千块钱,并且在这里的工作比较轻松,家里的21亩土地也能兼顾起种些小麦和土豆,“生活真是越过越好了”。
“庄薯3号”植株。光明网孔繁鑫 摄
坚持以“三变”改革为产业扶贫重要举措
2017年12月以来,随着“庄浪模式”的推行,庄浪县积极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据庄浪县农业农村局长薛栓成介绍,庄浪县有效利用发挥“庄浪模式”的组织优势和资源实力,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农发公司的的优势主动承担农村“三变”改革发展任务。薛栓成说,农发公司吸纳多种“三变”入股资金2.5亿元,每年按入股资金10%的比例分红,2018年兑付了入股分红1074万元,而仅2019年上半年,就已分红1200多万元,并实现了全县贫困户入社入股分红的全覆盖。
水洛镇吊沟村,是庄浪县的14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也是庄浪县农村“三变”改革第一批试点村。水洛镇党委书记马立强向介绍到,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9户633人,现还有未脱贫人口52户185人,贫困发生率10.36%。2017年以来,吊沟村全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将以牛为主的畜牧业和以苹果为主的林果业作为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初步形成该村自己的富民产业基础;创新性地以土地入股、劳务入股、资金入股、投牛入股、集体入股和技术入股的六种入股方式挖掘农户增收潜力,目前,该村贫困人口入股后,每年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户均增收11000元以上;同时,该村探索形成“畜(牛)—沼(肥)—果(菜)”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有效地盘活了闲置的土地、资金和劳力资源。
水洛镇的宫灯厂里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原来,据宫灯厂负责人宋小霞介绍,这里是吊沟村建起的“扶贫车间”,以流水线生产各式各样的灯笼,吸收了贫困户就业78人,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3人,以及残疾人5人,实行计件工资制,在这里工作每月可以拿到2500到3500元的工资,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来自吊沟村二社的村民石荷花今年55岁,2013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2月来到宫灯厂当上装箱工后,每个月能拿到2000块钱,家里还有7亩多的果园也能创收。有了稳定的工作,石荷花很开心,她对说“今年我有信心脱贫!”同在宫灯厂工作的村民王彩秀奶奶今年已经70岁了,谈到自己的生活,手里操作着大红灯笼没有停下,笑容已抚平她脸上的褶皱,“钱够花吗?”“很够了,我还要把钱攒下来给我孙子呢!”她乐呵呵地回答着。
笑呵呵地工作着的王彩秀。光明网孔繁鑫 摄
庄浪之行,一路往黄土地里走,往山林里走,往村落里走。眼前有规划齐整的新城,有漫山遍野的绿色梯田,有欣欣向荣的产业扶贫开发发展,更有的是为摘掉穷帽子、为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而辛勤耕耘的庄浪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