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图库

“慢火车”,慢出时代温度

来源:新华社 作者: 编辑: 发表时间:2023-01-18 10:18

↑1月10日,在贵州宝老山火车站,村民拎着采购的年货走在站台上。5640/39次列车是一趟穿行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逢站必停的“慢火车”。列车线路始达的两端,一端是贵州省会贵阳,一端是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途经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多个乡镇,337公里的里程串联起沿途100多个少数民族村寨。新华社发(吴吉斌 摄)

“四纵四横”高铁网全面建成,“八纵八横”高铁网正加密成型,“复兴号”列车时速350公里,北京到广州半天可达……

在当今这个快时代,慢悠悠的绿皮火车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但截至2022年4月,我国仍保留了81对公益性“慢火车”,覆盖20余个省区市。

穿越天山山脉、行驶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和田玉龙号”列车,全程1960公里,共66个停靠站点;往返于湖北麻城和江西九江的6025/6026次公益“慢火车”,已在这条线路上运行了二十多年,而最低1元的区间票价从未改变;贵州贵阳至云南昭通之间有一趟逢站必停的5648/5647次绿皮火车,平均时速只有40多公里,沿途经停18个乡村小站,被沿线村民亲切地称为“致富快车”……

↑2022年4月28日,手工艺人在“和田玉龙号”列车的“流动巴扎”推销手工木制品。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2022年2月15日,乘客在6025次列车上。新华社发(伍志尊摄)

↑2021年11月30日,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的彝族青年比么有呷(左一)与妻儿,乘坐5647次列车至贵州六盘水市转车前往广东省中山市务工。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在高铁飞速发展的今天,公益性“慢火车”已不单是交通工具,更包含着幸福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浓浓温情。

“便民出行车”

在出行不便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慢火车”将闭塞的土地与外界联通。赶集求医、探亲上学、外出务工……一趟趟穿行在崇山峻岭间的“慢火车”,让这些成为现实。

↑2021年4月11日,在乘坐5633次列车从家返校途中,一名学生望着窗外的风景。平均时速不到40公里的5633/5634次列车,从普雄到攀枝花南全程共行驶11小时4分钟,沿途停靠26个站。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其实,“慢火车”的设计时速并不慢,但为了方便沿途居民,大站小站列车都会停靠。“慢火车”多经偏远贫困地区,票价几十年不变,普遍运营亏损。这背后,是国家倾力支持,不算“经济小账”,而算民生“大账”。

↑2021年4月11日,乘客在7266次列车上聊天。运行在焦柳线上的7265/7266/7267次列车于1995年开通运行,从湖南怀化站往返澧县站,全程300多公里,历时9小时16分,沿线停靠37个车站,票价从1元到23.5元不等。

汽笛声响起,“慢火车”生动践行着“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时代承诺。

“百姓致富车”

靠着“慢火车”,乡亲们把土特产品运出去售卖,便宜的车票让他们节省了不少开支。甚至很多“慢火车”的车厢就是流动市场,为当地农户搭建了销售平台。

↑2022年6月2日,5652次列车上一名志愿者(左)帮助一名菜农摆放农产品。云南昆明至红果的5652/1次列车目前单程运行261公里,沿途逢站必停,票价最高36.5元,最低4元。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2021年4月11日,在5633次列车上,小朋友走过两边放着家禽的车厢(4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乘坐“慢火车”外出求学、务工的人们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同时,也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创新精神和发展思路带回了家乡,带动了乡村的快速发展。

奔向共同富裕的“慢火车”,不断给人们带来信心和希望。

↑2020年1月9日,6856次列车在二连浩特火车站停靠(无人机照片)。运行在内蒙古草原深处的6856次列车连接二连浩特与呼和浩特,全程491公里,沿途经停28个车站,运行时间8个多小时,被广大农牧民亲切称为草原“慢火车”。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不少“慢火车”已经在铁轨上来回往复了几十载春秋,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

来去间,时光悄然流过。低矮的民房、光秃秃的山地变成了现代化村庄,年轻人走出大山时衣衫老旧,回来时已成时髦青年……“慢火车”见证着沿线翻天覆地的变化。

↑1月10日,在贵州镇远站,车站工作人员在站台送别5640次列车。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春节将至,“慢火车”在祖国大地上翻山越岭、穿街过镇,在年味里驶过大站小站,搭载着人们奔向美好生活。

↑2019年2月1日,7504次列车上的旅客和列车员展示铁路部门赠送的新春“福袋”。从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到天水市张家川县,7504/3次列车已经开行了六十多年。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精彩推荐

  • 山东泰安:喜馍飘香年味浓

  • 多彩寒假

  • 雪后祁连山

  • 新春走基层丨草原上的夫妻卫生院

  • -35℃!雪地徒步拉练掀起练兵热潮

数字报
精彩推荐 新闻 广州 广东 中国 娱乐 健康 体育 IT 财富 汽车 房产 美食 图集 生活 食安 科技 教育 军事

“慢火车”,慢出时代温度

新华社2023-01-18 10:18:16
5640/39次列车是一趟穿行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逢站必停的“慢火车”。

↑1月10日,在贵州宝老山火车站,村民拎着采购的年货走在站台上。5640/39次列车是一趟穿行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逢站必停的“慢火车”。列车线路始达的两端,一端是贵州省会贵阳,一端是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途经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多个乡镇,337公里的里程串联起沿途100多个少数民族村寨。新华社发(吴吉斌 摄)

“四纵四横”高铁网全面建成,“八纵八横”高铁网正加密成型,“复兴号”列车时速350公里,北京到广州半天可达……

在当今这个快时代,慢悠悠的绿皮火车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但截至2022年4月,我国仍保留了81对公益性“慢火车”,覆盖20余个省区市。

穿越天山山脉、行驶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和田玉龙号”列车,全程1960公里,共66个停靠站点;往返于湖北麻城和江西九江的6025/6026次公益“慢火车”,已在这条线路上运行了二十多年,而最低1元的区间票价从未改变;贵州贵阳至云南昭通之间有一趟逢站必停的5648/5647次绿皮火车,平均时速只有40多公里,沿途经停18个乡村小站,被沿线村民亲切地称为“致富快车”……

↑2022年4月28日,手工艺人在“和田玉龙号”列车的“流动巴扎”推销手工木制品。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2022年2月15日,乘客在6025次列车上。新华社发(伍志尊摄)

↑2021年11月30日,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的彝族青年比么有呷(左一)与妻儿,乘坐5647次列车至贵州六盘水市转车前往广东省中山市务工。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在高铁飞速发展的今天,公益性“慢火车”已不单是交通工具,更包含着幸福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浓浓温情。

“便民出行车”

在出行不便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慢火车”将闭塞的土地与外界联通。赶集求医、探亲上学、外出务工……一趟趟穿行在崇山峻岭间的“慢火车”,让这些成为现实。

↑2021年4月11日,在乘坐5633次列车从家返校途中,一名学生望着窗外的风景。平均时速不到40公里的5633/5634次列车,从普雄到攀枝花南全程共行驶11小时4分钟,沿途停靠26个站。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其实,“慢火车”的设计时速并不慢,但为了方便沿途居民,大站小站列车都会停靠。“慢火车”多经偏远贫困地区,票价几十年不变,普遍运营亏损。这背后,是国家倾力支持,不算“经济小账”,而算民生“大账”。

↑2021年4月11日,乘客在7266次列车上聊天。运行在焦柳线上的7265/7266/7267次列车于1995年开通运行,从湖南怀化站往返澧县站,全程300多公里,历时9小时16分,沿线停靠37个车站,票价从1元到23.5元不等。

汽笛声响起,“慢火车”生动践行着“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时代承诺。

“百姓致富车”

靠着“慢火车”,乡亲们把土特产品运出去售卖,便宜的车票让他们节省了不少开支。甚至很多“慢火车”的车厢就是流动市场,为当地农户搭建了销售平台。

↑2022年6月2日,5652次列车上一名志愿者(左)帮助一名菜农摆放农产品。云南昆明至红果的5652/1次列车目前单程运行261公里,沿途逢站必停,票价最高36.5元,最低4元。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2021年4月11日,在5633次列车上,小朋友走过两边放着家禽的车厢(4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乘坐“慢火车”外出求学、务工的人们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同时,也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创新精神和发展思路带回了家乡,带动了乡村的快速发展。

奔向共同富裕的“慢火车”,不断给人们带来信心和希望。

↑2020年1月9日,6856次列车在二连浩特火车站停靠(无人机照片)。运行在内蒙古草原深处的6856次列车连接二连浩特与呼和浩特,全程491公里,沿途经停28个车站,运行时间8个多小时,被广大农牧民亲切称为草原“慢火车”。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不少“慢火车”已经在铁轨上来回往复了几十载春秋,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

来去间,时光悄然流过。低矮的民房、光秃秃的山地变成了现代化村庄,年轻人走出大山时衣衫老旧,回来时已成时髦青年……“慢火车”见证着沿线翻天覆地的变化。

↑1月10日,在贵州镇远站,车站工作人员在站台送别5640次列车。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春节将至,“慢火车”在祖国大地上翻山越岭、穿街过镇,在年味里驶过大站小站,搭载着人们奔向美好生活。

↑2019年2月1日,7504次列车上的旅客和列车员展示铁路部门赠送的新春“福袋”。从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到天水市张家川县,7504/3次列车已经开行了六十多年。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编辑:聂粤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
一馆尽览广东40年巨变 730张照片“讲”历史
21:38
别想“人肉”逃税了!下年起,朋友圈里的微商和代购要“凉凉”?|晨读天下
21:55
广东超级工程构筑国际一流通途 产业升级瞄准新发展格局
21:27
羊城晚报社社长刘海陵获长江韬奋奖
12:02
“厂二代”接班记:把直播搬进工厂 让企业走向世界
23:32
民企传承如何平稳过渡? 听创一代、创二代代表怎么说
22:03
民企传承进入“关键十年” 粤商二代更需有创业精神
22:03
还没毕业就临危受命 这个“创二代”如何守成再创新
22:35
“铲屎官”注意了!5月1日起遛狗不牵绳将违法
22:37
广州中考招生录取批次“七变四” 实行多梯度投档
22:03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