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成各级公共文化设施近3万个;全省70多个重点文化设施项目顺利推进;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排名全国第一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林妍
6月13日-15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公共文化建设现场”——2023广东公共文化研讨会在江门举办,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们云集,共同问道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广州市从化区、深圳市盐田区、惠州市博罗县的三个案例,入选2022年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数量居全国第一;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主题馆于6月18日正式开馆,馆舍面积扩容1.2万平方米;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历史性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全覆盖……近年来,广东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不断引领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潮流。
文脉现状
形成逾百个服务优秀案例
建设文化强省,离不开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广东把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列为文化强省建设十项工程之一。
在2023广东公共文化研讨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罗云川指出,近年来,广东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改革创新,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实践探索、群众文艺精品创作等方面均居全国前列,为全国探索出系列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创新经验。
广东公共文化研讨会这个平台,正是广东深化公共文化服务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的体现。广东公共文化研讨会于2015年首创,着力打造公共文化对话交流平台、理论研究高地。八年来,该研讨会先后在东莞、深圳、佛山、中山、广州、潮州等地举办,聚焦全国公共文化发展热点和难点问题,紧扣时代脉搏,云集全国省内外专家学者,共同问道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该研讨会已成为广东公共文化发展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名片。
除了举办研讨会,广东还完成了80多项国家和省级公共文化课题研究,形成了100多个公共文化服务优秀案例。在本次研讨会上,广州市从化区图书馆馆长邱跃还现场分享了“构建文教联动阅读体系,提升城乡青少年精神素养——广州市从化区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案例”。该案例入选了2022年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力抓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本次研讨会,与会嘉宾还实地调研了梁启超故居纪念馆、江门市图书馆、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广东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给与会嘉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年来,广东力抓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五年投入中央和省级补短板资金52亿元,共建成各级公共文化设施近3万个,实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五级历史性全覆盖;大力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质量提升工程,建成二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34个、文化馆136个、文化站1567个;建成标准服务的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5万个。
位于广州市海珠湖畔的广州市文化馆新馆,是目前全国体量最大的文化馆之一,已成为广州文化新地标。除此之外,广东还聚力打造了一批体现广东特色、国际水平的地标性文化设施。目前,全省70多个重点文化设施项目顺利推进,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中山纪念图书馆等已落成开放,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等已完成主体建设,深圳歌剧院、湛江文化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正在积极推动。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还注重细抓文化“微地标”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嵌入景区、商圈、乡村和社区,打造粤书吧、粤文坊等文化“微地标”,建成深圳市盐田区智慧书房、佛山读书驿站、韶关风度书房、中山香山书房等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2500多家,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期待。
注重多元服务精准供给
“在积极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今天,运用数字技术整合文化资源,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精准化公共文化服务,已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罗云川强调。
近年来,广东以数字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精准度,建成“粤省事”文旅专区、文化在线等省级平台,建成广东特色数字文化资源库。
在智慧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建设方面,广东也是卓有成效。2021年度,广东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排名全国第一,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排名第三,双双获评“优秀”等级。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本地资源存储量达2.03万TB。
此外,广东还以社会化发展提升公共文化产品质量。全省有57个图书馆文化馆、3500多个服务点引入了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连续四年在东莞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采会,有效搭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需对接平台;完成334个村级文化与旅游服务中心融合试点建设,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以品牌化打造群众文艺精品,大力繁荣群众文艺创作展演,创新举办“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群众文艺作品评选、群众艺术花会、“群星耀南粤”惠民巡演、广场舞展演展播、“粤美乡村——文化新舞台”等品牌活动;3个群文项目荣获第十九届群星奖,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文脉案例
壹
佛山“易本书”:
让家藏图书共享全城读者
在佛山,读者打开佛山市图书馆的公众号,选择“易本书”的自助服务,便可方便快捷地把自己的藏书共享给其他读者,也能借阅到其他读者家中的藏书。“易本书”项目,成为近年来广东公共文化服务一个突出的优秀案例。
撬动社会资源参与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服务供需对接不充分等现状,仍然是当前图书馆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佛山家庭阅读氛围浓厚,民间藏书资源丰富,由此带来的家藏图书的更新、淘汰、共享需求成为市民的切实需要。“不少读者考虑,可否将自家的图书盘活,像图书馆的书一样扫码外借?”佛山市图书馆业务管理部主任陈艳介绍,《2021年佛山市阅读情况调查报告》显示,80.72%的市民拥有向公众共享家庭书籍的意愿。
经过充分论证,佛山市图书馆于2020年初启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家藏图书流通平台的研发。2021年4月,平台上线,取名为“易本书”,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家藏图书、公共图书馆馆藏同平台流通的公益性、综合性资源共享项目。
依托微信小程序技术创新建立的“易本书”平台,深度挖掘个人藏书资源,进一步壮大佛山全市借阅图书资源库。在平台上,用户可以上传家中闲置的图书供人借阅,也可以借阅别人上传的藏书。上传的图书可以选择借阅、漂流、赠送等多种流通模式,也可以仅作展示和智能化管理。图书借还包含快递和面对面两种方式。
在实施过程中,“易本书”项目注重挖掘吸纳藏家资源;严格把关家藏图书共享准入门槛;推动个人藏书与公共图书资源的融合利用;注重平台的品牌建设,打造全民阅读创新品牌。此外,该项目还运用“E”技术,提升共享家藏图书流通性;推出一系列“易”书主题阅读活动,营造全民阅读浓厚氛围。
拓宽文化自治路径
“易本书”项目受到众多读者的欢迎。据统计,截至2023年5月,“易本书”平台使用量达23.2万人次,拥有用户近7万人,市民上传家藏书6万册,产生借阅订单近2万单。
专家认为,“易本书”项目拓展了公共图书馆职能,增加了社会图书资源流通总量;促进知识互联互通,构建全民阅读服务新生态;盘活家藏图书,共建全民阅读之城;构建新型社会信用体系,产生广泛示范带动作用;还拓宽了文化自治路径,为公共文化服务治理提供示范。
目前,“易本书”项目已获得2023年国际图联国际营销奖第三名、2022年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优秀案例、2021年广东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示范项目等荣誉。
陈艳透露,“易本书”项目目前正在探索在全国范围内开放服务,让更多家藏图书得到盘活。
贰
江门鹤山:
将非遗项目与群文活动相融合
今年5月13日,由江门市委宣传部、鹤山市委宣传部与中国歌剧舞剧院共同出品的音乐剧《侠影·咏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中剧场精彩上演,让更多观众了解到鹤山独特的咏春文化。在鹤山,当地政府将“狮艺”“咏春拳”等表演性非遗项目与群众文化活动融合发展,更是探索出一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新路径。
打造“一主三脉”模式
鹤山历史淳厚、名人辈出,有人称“赞先生”的咏春一代宗师梁赞、人称“冯长老”的鹤山狮派创立人冯庚长。“咏春拳”“狮艺”于2007年成功申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何将这些非遗项目与公共文化紧密联系起来?鹤山当地提出在“一主三脉”模式下表演性非遗项目与群众文化活动融合的新路径。
江门市鹤山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梁彩虹介绍,“一主三脉”传承模式主要体现在“政、校、民、侨”协同联动,政府搭建平台为主体,以校园推广、民间传承、侨人传播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为脉络,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推进非遗的传承和群众文化活动融合发展。
为此,鹤山当地建立了三个“机制”,即:建立非遗“进校园”准入机制,建立非遗传承人培养、传承机制,建立非遗侨人传播机制。
非遗传承队伍不断扩大
该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让非遗传承的队伍不断壮大,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梁彩虹介绍,“咏春拳”于2008年全面“进校园”,“狮艺”于2015年部分“进校园”;截至2021年12月,“五个统一”(即:统一制定全市中、小学体育课程“表演性”非遗项目教学大纲等)覆盖鹤山市中、小学共计60余所,学生达13万人;在全市第三届“咏春文化节”中,万余名学生集体参加“咏春拳”段位考评。全市“狮艺”“咏春拳”各有六代传承人;全市已建“狮艺传习所”35所、“咏春拳传习所”85所,有223支登记在册的狮队,从事“狮艺”活动人员达6680人。
此外,该模式还促进了品牌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日益深远。在“狮艺”方面,从2006年至今,当地举办或参加十余场主要赛事,举办了广东省狮王大赛、“鹤山市第二届民俗文化庙会——百狮闹元宵”大型活动、鹤山新春“龙狮汇”等活动。
在“咏春拳”方面,当地重点打造“梁赞咏春文化节”,连续举办了三届鹤山“梁赞咏春文化节”、两届“咏春擂”国际赛事品牌。在政府的推动下,当地还签约文旅项目10个,总投资达8.75亿元。
专家点评
创新发展
广东公共文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程焕文)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很多创新理念与创新实践都始于广东,并在全国广泛传播、复制、放大。可以说,广东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潮流当之无愧的引领者。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上,广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1997年7月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2019年8月修订)是我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地方立法;2015年5月施行的《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是我国目前最为完备的地方性图书馆法规;近年来又相继颁布实施了《东莞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佛山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地方行政法规。
在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广东不仅有世界最大的城市图书馆之一的广州图书馆、世界最大的城市文化馆——广州市文化馆,以及现代化的深圳图书馆等超大型公共文化城市地标,而且有类型丰富、形式多样、星罗棋布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点。遍布全省的粤书吧等新型文化空间,成为各地新的文化地标和广东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智慧化建设上,广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于2021年推出的“粤读通”工程是推动省内图书馆服务一体化的创新尝试,让全省20多个市县的图书馆实现互联互通互认;2021年投入使用的“采编图灵”系统则引领图书馆行业科技创新的新潮流。
在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广东实践、广东经验、广东模式举世瞩目。全省各地涌现了各种各样的“图书馆+”和“文化馆+”项目,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如:佛山市图书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平台创设的“邻里图书馆”项目,帮助市民在家中建立小型图书馆,开展公共服务。
在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上,目前全国正呈现从“办理文化”向“管理文化”转变的发展趋势。广东则先行一步,已经呈现出从“管理文化”向“服务文化”发展的端倪。
广东的公共文化建设要继续先行先试,不断创新,持续引领全国公共文化建设的发展。我认为,广东要在以下三方面发力:第一,鉴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仍然存在珠江三角洲、粤东、粤北、粤西的地区不平衡、质量不均等现状,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职能和主导作用,着力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第二,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全力支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源建设、人员配备,特别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第三,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和广大民众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探索更多的参与方式,为全国提供新的可复制可放大的广东经验和广东模式。
文脉链接
2022年度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
优秀案例名单
1.文旅融合背景下“粤书吧”实践案例——2022“行走粤读”阅读挑战赛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2.阅读点亮人生——广东省盲人诗歌散文朗诵大赛项目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3.“粤新年”广东数字文化推广活动
(广东省文化馆)
4.广州新年诗会
(广州图书馆)
5.激活的时尚: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实践
(广州市文化馆)
6.聚焦岭南文化 共建人文湾区——“从文献看湾区”系列特色主题展
(深圳图书馆)
7.以“五新”举措推进青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
(深圳市福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8.发力广场舞规范管理,破解基层文化治理“顽疾”
[深圳市坪山区坪山街道(六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9.让文化的光芒暖亮更多村居——村(居)文化中心星级评定
(珠海市斗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10.数字技术赋能全民阅读——“易本书”家藏图书共享服务
(佛山市图书馆)
11.探索“两改两融”模式,破解民族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管用问题
(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12.百姓舞台大家乐
(梅州市大埔县文化馆)
13.“优享文化年”活动精准对接城市千万人口文化新需求
(东莞市文化馆)
14.星悦童行·普特儿童融合阅读行动计划
(中山纪念图书馆)
15.“一主三脉”模式下表演性非遗项目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发展——以“狮艺”“咏春拳”为例
(江门市鹤山市文化馆)
16.发挥名师效应 建设文旅名村
(阳江市江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17.粤曲集市
(湛江市霞山区文化旅游体育局)
18.好心茂名 益路书香
(茂名市图书馆)
19.为群文服务“招亲”“选亲”,给文化下乡“赋能”“增效”
(肇庆市高要区文化馆)
20.以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潮州市潮安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