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黎存根 实习生 谢珂婧 通讯员 任海虹 苏坚才
今年5月,广东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公布,云浮市新兴县六祖镇水湄村的叶季壮故居被纳入其中,再度引发人们对这位革命先贤的无尽追思。
130年前,叶季壮出生于水湄村,并从这里走上了奋发奉献、鞠躬尽瘁的革命道路,历任中央红军总供给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后勤部部长、陕甘宁边区物资局局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曾任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部长、对外贸易部部长等。叶季壮主持改革部队的薪饷制为供给制;参与创建东北根据地,建设后方支援前线;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他虽不以疆场杀敌闻名,却以缜密勤恳的“后勤”工作、经济建设成就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深受敬仰,被誉为我党我军的“红管家”。
志向远大 投身革命
叶季壮故居在水湄村的西南部,建于清代,是老式青砖瓦木结构的平房。1893年,叶季壮诞生于此,并在这里度过他的童年和学生时代。
走进这座故居,墙上的生平事迹简介历历在目,带领观众进入故居主人不凡的革命历程。简介旁配的一张黑白照片,是抗战初期叶季壮与林伯渠、朱德、徐海东等领导同志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合影。
今年已87岁的村中老人叶自成说:“叶季壮很早就离开新兴,走上革命的道路。解放前,大家对叶季壮的事迹没什么了解,后来才知道,原来村里面走出了一位为党为国鞠躬尽瘁的大人物。如今,他的事迹家喻户晓。”
叶季壮故居数十米之外,就是新建的“水湄村红色教育展示馆”。展览前言部分以莫文骅同志纪念他的诗来展现他勤勉的一生:“战时筹军食,艰苦计锱铢,立国主外贸,四海积财资,秉公耀日月,清白不徇私,理财称前辈,德行众所师。”
叶季壮出生于水湄村一个农民家庭。1900年,他进入村私塾学习,年龄稍长,转到明德小学堂读书,因读书非常勤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12年,叶季壮由明德小学堂的叶老师带到广州求学,后成功报读公立广东法政学堂。在该校求学期间,叶季壮关注时事,阅览进步报刊,萌生了革命思想。
毕业后,叶季壮做过法官、律师,还担任过新兴县政府总务科长。1917年,他到江门《四邑平报》担任记者、编辑,1923年担任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在这段职业生涯中,叶季壮不断报道反帝反军阀斗争、五四运动等大事、要闻,走上了向民众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道路。
1925年6月19日,省港大罢工爆发。叶季壮率江门罢委会纠察队同英帝国主义作斗争。10月,他还团结广大江门工人到税捐局请愿,要求废除不合理的苛税。这些经历使叶季壮逐渐认识到,要创造一个新世界,先要有群众的觉醒。他继续倾力办报办学——在新兴县创办了《新兴月刊》、育才小学,到江门又创办天声报社、天声通讯社、四邑通讯社、育才中学。
叶季壮在一系列革命活动中迅速成长,于192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叶季壮以双重身份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巡视员和中国国民党广东省部巡视员,在粤中、新兴开展工农运动。1927年,他还先后担任中共新会县委书记、中共五邑地委书记、五邑暴动总指挥。当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事变时,叶季壮毫不退缩,勇敢地置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
改革供给 保障后勤
1929年,中共中央派邓斌(邓小平)和龚饮冰等为中央代表到广西,与已在当地工作的陈豪人、张云逸、龚鹤村、叶季壮等共产党人一道,团结主政当地的国民党左派人士共同开展广西的革命工作。当年12月,百色起义胜利,并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迎来了革命的新局面。
红七军成立后,叶季壮任经理处处长,开始展示出自己在理财、后勤方面的出色能力。由于根据地和红七军日益壮大,军需开支也越来越大,原来实行的薪饷制已不适合形势的需要。于是叶季壮提出,红七军财经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开源节流。他主持改革部队的薪饷制为官兵一致的供给制,每人每天只发给七分钱菜金,粮食由公家发给,从而保证了红七军的后勤给养。
“供给制是我党我军划时代的政治创举和重要制度。它打破了以往一切旧军队的等级薪饷制,真正实行了官兵平等、同甘共苦,消灭参军升官发财思想,在思想上政治上纯洁了革命队伍,同时也保证了我军后勤供给和战斗力。”新兴县党史县志办公室副主任张光正介绍,“在后来的革命生涯里,叶季壮一直做后勤工作,管物资、善理财,这是他之所以被称为‘红管家’的由来。”
在后来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叶季壮更是展露出“红管家”的卓越才能,哪里的革命事业需要他,就在哪里发光发热。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叶季壮任红军总供给部部长兼政委。当时,部队的供给出现严重困难,叶季壮每到一个地方都亲自参与后勤筹粮筹款。为解决部队供给,他不惜把兄长叶洁芸送的500元大洋全部捐给中央红军。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叶季壮按组织指示,到西安等地做后勤方面的统战工作,开辟了一条从国民党统治区直接运送物品到陕北根据地的交通线,使中央红军急需的军用物资得以解决。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叶季壮又接任八路军总部野战政治部军需处处长、中央军委后勤部部长,为解决部队的供应困难日夜操劳,精打细算,广辟财源。他负责组织落实开垦南泥湾,组织边区军民开荒垦田,开发盐田,兴办兵器、纺织、被服、制药、造纸厂,发展进出口贸易,粉碎了国民党当局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想方设法保障八路军的后勤供应。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叶季壮被上级安排到东北开展工作,被任命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后勤部部长,主要从事经济与建设相关的工作。同年9月,毛主席亲自授予叶季壮中将军衔。为了稳定金融,叶季壮率先提出以发行人民币代替军票;为战役的后勤供给保驾护航,他抓紧发展经济,支援前线,也是辽沈、平津战役胜利的幕后功臣。
打破封锁 拓展外贸
张光正介绍:“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推动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是叶季壮另一杰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叶季壮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贸易部部长、对外贸易部部长。中共新兴县委宣传部、新兴县党史县志办出品制作纪录片《红管家叶季壮》时,曾采访中国商务部原副部长沈觉人。他由衷称赞:“叶部长是新中国对外贸易事业的开创者、奠基人,他为新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叶季壮领导外贸部努力发展与民族独立国家的交往,同时也积极与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亚非一些国家建立贸易往来。1952年,他主持我国同锡兰(今斯里兰卡)谈判并签订大米、橡胶互相换货五年贸易协定,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封锁和禁运,开创了我国同未建交国家开展政府间贸易的新格局。
“水湄村红色教育展示馆”的多张历史照片,展示了叶季壮当年作为国家外贸工作负责人参加万隆会议的情景。1955年,叶季壮随周恩来总理参加万隆会议,负责起草有关经济问题的决议。会后,他又率领中国贸易代表团访问了部分亚非国家,坚定而灵活地执行我国外交政策与贸易政策,解决了贸易平衡问题,增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友谊。
推动举办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是他主持国家外贸工作期间重要的工作成绩之一。1956年6月16日,时任外贸部驻广州特派员、广东省外贸局局长的严亦峻向外贸部建议,于当年九十月间在广州举办一次全国性的出口商品展览交流会。6月19日,时任外贸部部长叶季壮迅速在这封电报上作出了批示:“我同意,如果大家没有不同意见,即照办。”在后来向中央领导呈送的意见中,外贸部建议举办出口商品展览会并在广州成立永久性陈列馆,并认为这对开展东南亚贸易有很大帮助。周恩来总理也非常重视,批准了此建议。国务院9月初下发电报,批准外贸部和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共同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名义,在广州举办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1956年11月10日,广交会的前身——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如期召开。
在叶季壮等人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1957年3月,外贸部决定根据举办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的经验,在广州举办一次出口商品交易会。1957年4月25日至5月25日,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举行,全国各地动员选出了最好的商品参展。交易会一炮打响,第一届交易会的成交总额近1800万美元,轰动全国,开创了我国商品交易的新模式。从此以后,交易会规模不断扩大,改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每年春秋两次在广州举行,吸引大批海内外客商参加。
从此,广交会担负起向世界推广新中国的工商产品和产业形象的历史使命,成为中国融入世界的桥头堡。这背后就有一位从革命战争硝烟中走出的“红管家”叶季壮的远见卓识与不懈努力。
品格高尚 清廉自律
叶季壮的工作岗位长期经手各项物资、资金,他在巨大的利益和利害关系面前,始终严守清廉本色,带头树立廉洁家风和艰苦奋斗优良传统,为党员干部群众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据沈觉人回忆:“叶季壮部长生活非常简朴。他每天到部里上班,穿的都是像在延安时穿的那种灰布衣服。”国家给叶季壮做的出国穿的料子服,他坚持要把钱还给国家,不占国家便宜。
叶季壮的孙子叶彬谈道:“奶奶写爷爷的回忆录时,提到爷爷的一条皮带。爷爷从苏区反‘围剿’、长征、抗日、解放战争一直用到1951年,实在不行了才换新的。”
叶季壮的孙女叶小延则回忆,“有一年爷爷到广州出差,不幸中风住院。情况危急,组织上就紧急安排家里人坐飞机到广州去看他。后来爷爷病好了以后,还特别提醒,要把机票钱交还给组织上”。
叶季壮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患上心脏病,新中国成立后为迅速发展国民经济,他更是日夜操劳,积劳成疾。1965年,叶季壮第二次中风后,再没能康复,于1967年6月27日与世长辞,享年74岁。追悼会上,周恩来总理向到会人员深情讲述了叶季壮在建军、后勤、外贸、援外等方面的卓著贡献。
2022年1月28日,在叶季壮的家乡新兴县,当地政府批准立项建设“新兴县六祖镇水湄村红色教育基地项目(叶季壮故居)”。今年是叶季壮同志诞辰130周年,该项目已基本完工。当地政府正致力于进一步挖掘其人其乡的红色资源,让更多年轻人认识这位从新兴县走出的“红管家”。
访谈
陈志发(中共云浮市委党史研究室征研宣教科科长)
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羊城晚报:叶季壮同志为我党我军和新中国建设事业奉献一生,他最突出的贡献表现在哪里?
陈志发:叶季壮同志突出的贡献主要包括:不断创新和完善我军的供给制度;筹措物资,保障党政军的供给;参与开辟和创建东北根据地;开创了我国对外贸易新格局;组织苏联债务清还工作等。
值得一提的是,他对革命军队供给制度的不断创新和完善。1932年,叶季壮建议红七军由薪饷制改为官兵一致的供给制,为部队建立起一套财经制度。1934年,在中央红军和苏区建立起整套适合当时实际情况的供给制度,制定部队供给标准。叶季壮还开办会计训练班,培养了大批后勤干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又总结红军供给制度的经验,结合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特点,建立了一整套八路军的供给制度和系统。
羊城晚报:从叶季壮身上,我们后辈可以学习到哪些革命精神?
陈志发:叶季壮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忠心耿耿为党和人民脚踏实地做工作,其光辉业绩值得世人好好学习和缅怀。
学习他荣辱不惊,对党忠诚的革命精神。1934年,同村兄弟、国民党军第一集团第二师师长叶肇许诺高官厚禄,劝叶季壮早日离开红军,转投国民党阵营。叶季壮不为所动,劝叶肇归顺红军,为国为民建功立业。
学习他勇于突破的革命精神。抗日战争时期,叶季壮想方设法粉碎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善于与国民党地方官员周旋,硬是开辟了一条从白区运输粮食物资的渠道。
学习他清廉自律的革命精神。叶季壮管理了大批物资,却从来不谋私利。他经常教育家人:“近水楼台先得月,那是剥削阶级的格言。近水楼台不得月,才是我们无产阶级的追求。”
学习他谨慎办事,对人民负责的革命精神。周恩来总理说过,中央把一个任务交给叶季壮,他总是反复思考,能很好地完成。
羊城晚报:作为“红管家”叶季壮的家乡,将怎样传承这种红色基因?
陈志发:云浮市委市政府一直重视相关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弘扬、传承叶季壮的革命精神。
我们将叶季壮故居的保护开发利用与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云浮特色党建品牌结合起来发展。把叶季壮故居与附近的自然景观、历史景观串联成红色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参观。将他的故居展陈打造为廉洁文化教育基地,面向广大党员干部开展纪律教育学习。为发挥叶季壮革命故事的宣教功能,云浮本地还以微电影、微视频、文艺节目、体育运动等宣传形式,展现有关叶季壮同志的风范事迹,感染带动受众传承红色基因。
延伸
“工人队伍里培养出来的领袖”邓发
除了“红管家”叶季壮,云浮还走出了另一位革命先烈邓发,被家乡人民永远铭记和传颂。
邓发(1906-1946),原名邓元钊,云浮市云城区人,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著名领袖。
邓发出生于云浮市云城区云城街道榃石塘村,14岁到广州、香港等地打工,先后参加香港海员大罢工、省港大罢工、北伐战争。1927年12月,邓发参加了著名的广州起义,任第五区工人赤卫队副指挥,指挥油业工人作战。广州起义失败后,他辗转广州、香港、上海等地从事工人运动和武装斗争。
1925年10月,邓发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内先后担任中共广东省委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党校校长等要职。
1945年9月,邓发以中国解放区职工代表的身份,参加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职工代表大会,并在会上发言,提出了著名的战后中国工人运动八项主张,得到各国与会代表的热烈支持。
1946年4月8日,邓发与王若飞、秦邦宪、叶挺等同志由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时年40岁。
邓发的一生,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从一个普通的海员,成长为中国工人运动先驱和领袖。周恩来同志称他是“工人队伍里培养出来的领袖”。
感谢云浮市政协、新兴县政协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