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舞台聚焦岭南非遗,双向奔赴携手跨界

来源:金羊网 作者:周欣怡、黄宙辉、姚惠 发表时间:2024-01-06 09:14
金羊网  作者:周欣怡、黄宙辉、姚惠  2024-01-06
当传承百年的非遗项目被搬上舞台,顿时成为新时代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的灵感源泉。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欣怡 黄宙辉 通讯员 姚惠

图/主办方提供

1月11日,备受期待的音乐剧《雄狮少年》普通话版即将在广州大剧院迎来全球首演。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龙舟、醒狮、岭南武术等非遗项目频频亮相舞台和剧场,广东出品的舞台力作持续深挖岭南传统文化内涵,一批极具岭南特色的精品剧目涌现:《醒·狮》拿下中国舞蹈界最高奖——荷花奖;《龙·舟》作为第十四届全国舞蹈展演剧目,登上国家最高艺术殿堂;《咏春》更是一经推出即“出圈”,即将开启2024年全球巡演之旅……跨界融合的“双创”之风持续擦亮岭南文化名片。

当传承百年的非遗项目被搬上舞台,顿时成为新时代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的灵感源泉。另一方面,现代科技赋能舞美演绎、虚实结合的声光电效果,不仅超出观众对舞台剧目的想象,更持续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这无疑为非遗的传承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聚光灯下的岭南符号

随着首演日的临近,音乐剧《雄狮少年》进入创排冲刺阶段。1月4日21时许,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音乐剧《雄狮少年》制作人陈睿还在剧场为全剧的合成忙碌着。她在工作间隙接通了记者的电话。

她表示,电影版在2021年底上映不久后,2022年1月份就启动了音乐剧项目。“当时看过电影《雄狮少年》后,就被故事情节深深打动,看到电影里蕴含着浓厚的岭南文化,宣扬了文化自信,觉得很适合做成舞台呈现。”

与电影相比,剧场艺术讲究在场感,加上精巧的舞美设计、动听的音乐,将给观众带来不同于影院的沉浸式体验。陈睿说:“当观众进到剧场坐下来那一刻,他与台上就会达成强烈的互动。”在岭南,醒狮是众人皆知的文化符号,凝聚着湾区人民的文化认同。陈睿表示,广东人对醒狮文化有着强烈的共鸣,也包括年轻人。希望通过音乐剧的形式,通过少年追梦的故事,吸引到更多年轻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醒狮不是第一次被搬上舞台。醒狮、龙舟、武术等岭南文化符号多次被置于聚光灯下,以这些传统文化为创作灵感的文艺精品频频“出圈”“出海”。

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副总经理、舞剧《醒·狮》总导演史前进认为,这些作品有个共性:“不仅具有岭南地域特点,同时又能代表中国精神气质,无论到何处巡演,甚至在海外演出,它们总能引起强烈的共鸣。”

身临其境的自我感化

要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开放包容的岭南文化赋予创作者的灵感和空间。音乐剧《雄狮少年》聚焦岭南醒狮文化和风土人情,主创团队来广东做了大量调研采风工作,广府文化、醒狮文化为他们找到思路。

音乐剧《雄狮少年》的主视觉概念设计师庞浩提到:“在创作期间,我有幸深度体验了岭南文化,了解了醒狮的历史传承,参观了祖庙,同时走街串巷体会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让我惊讶的是,醒狮文化在当地得到了非常完好的保护和传承,它就是广东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有感于此,在‘角色概念视觉’创作中,我试图把每个角色还原到平凡的‘广式’生活场景中去。”

舞剧《醒·狮》则把南狮、南拳、蔡李佛拳、大头佛、英歌舞、广东狮鼓、木鱼说唱等8个岭南非遗项目作为创作元素,为“觉醒”这一主题作铺垫,将民族舞蹈与广东狮舞相融合,让古老的非遗文化以全新的姿态走进新时代,展现了岭南文化的博大精深。

艺术来源于生活,反映人民的生活,但要高于生活。舞剧《龙·舟》就是紧扣现实题材,以文化为载体,展现时代精神的典型作品。《龙·舟》的艺术总监、制作人史前进与主创团队走访了广东所有划龙舟的地方,只为寻找一个更好的故事切入点,能够真正代表当代年轻人的励志精神。他告诉记者,所有演员都去到顺德乐从龙舟训练基地学习划桨技巧,为了让演员们更深切地感受龙舟竞渡的热血澎湃,在演员基本掌握龙舟技巧之后,他们甚至在现场与专业龙舟运动员来一场PK赛。

“当时天上下着毛毛细雨,演员们都非常激动,我们和专业运动员在河涌上进行了一个简短的PK赛。这对演员来说是一种激励。”回忆起当天的场景,史前进依然记忆犹新,“我们想通过舞台推广龙舟这项运动,传达年轻人团结拼搏、同舟共济,努力为国家争得荣誉的精神,同时号召年轻人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所以这些学习和体验既是一种传承,同时也是一种身临其境的自我感化,能更好地服务于舞台表演。”

先传承,再跨界,能破圈

实现舞台艺术与非遗的跨界融合,与传承群体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史前进称,舞剧《醒·狮》的创排并没有直接把传统的舞狮搬到舞台,而是经过三年对演员各种技能的训练之后,把醒狮和南拳语汇提炼成为剧目独特的舞蹈语言,精巧地实现“武舞”融合。

“从2016年到2018年,演员们一边排练,一边跟着广东醒狮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和全国武术冠军马小斌等老师学习技能,历经三年训练,最终实现从主演到群演所有的舞狮技艺和南拳的展现都由舞蹈演员自己完成,这种提升是个不小的挑战。”史前进回忆道。

广东醒狮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同时担任了音乐剧《雄狮少年》和舞剧《醒·狮》的醒狮指导。他告诉记者,作为醒狮指导主要会做以下三点工作:一是对演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让他们从零基础逐渐掌握舞狮基本功。第二,对剧中所有涉及醒狮历史文化的内容进行把控。第三,为将传统舞狮转换为舞剧和音乐剧形式,他会根据总导演或编舞老师的改编要求,给出一些建议,使舞蹈的柔美与醒狮的刚强有机的结合起来。

不只《醒·狮》,在舞剧《咏春》中,为了实现“舞武”跨界融合,主创团队请来咏春拳叶问宗支非遗传承人董崇华作为武术顾问。在创排期间,董崇华带着主演练习基本动作,教授他们“三拳一桩”(三拳指小念头、寻桥、标指, 一桩指的是木人桩),并告诉演员如何将对打的风格、招式展示得更充分、更好看、更多点“咏春的味道”。有时是演员来到佛山学习,有时董崇华去到深圳,来来回回训练了将近一年时间。

这些富含岭南文化底色的高质量作品,用舞蹈、音乐之美展现醒狮之刚强、龙舟之奋勇、咏春之神韵,让传统文化有了新的生命力,让非遗彻底“潮起来”。

赵伟斌认为,面对这一跨界融合趋势,传承人的观念应该要顺时而变,主动拥抱跨界。同时要有文化自信,对自己掌握的技艺充满信心,敢于尝试跟不同的艺术门类、与科技相结合。

“跨界其实就是一种传播,对于非遗项目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非遗技艺一定要向前推进,只有适应市场,符合大众审美,非遗实现‘双创’,才能‘破圈’走得更远。守正最后还要创新,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走向未来。”赵伟斌说。

专家锐评

非遗舞台化要经过“科学评估”

宋俊华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

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事物间的交流加快,跨界融合正在成为非遗传承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新时尚。从历史来看,非遗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从民间生活搬上舞台表演的传统一直都有。非遗一直是舞台艺术的重要来源,对舞台艺术的发展成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醒·狮》《咏春》等非遗主题的舞剧之所以更热、更引起人们的关注,一是适应了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事物跨界融合的趋势;二是顺应了当代青年人不断上涨的对跨界融合的、国潮文化产品的追求;三是体现了非遗主动实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以创新促发展的内在需要。

把非遗搬上舞台、走进剧场,让更多年轻人通过精美的舞台艺术感受、体验非遗之美,体悟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有利于更好地实现非遗的传播、传承,更有利于增强年轻人的文化自信,从而激发他们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自觉性、主动性,促进非遗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要警惕非遗舞台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一是避免过于泛化地将非遗搬上舞台,不是所有的非遗项目都要、都能舞台化,尤其是一些民间信俗类非遗项目,在进行舞台化之前要对非遗项目进行科学评估,选择恰当的项目。二是在非遗舞台化过程中,要确保非遗的文化内涵,防止过度表演化。三是还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充分尊重非遗社区、群体的意愿,坚持协商的原则,防范伦理或法律权益风险。

在非遗舞台化热的背景下,非遗传承群体不能被动适应,而应该主动作为。一方面要善于抓住这个机遇,通过与相关专业机构合作,利用舞台化方式推动非遗传承和传播,提高非遗影响力,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保持冷静,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要科学评估舞台化对自己所传承非遗项目的影响,不盲目跟风,确保非遗项目文化内涵的传承。

编辑:邬嘉宏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