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港珠澳大桥:一桥连起粤港澳为大湾区添翼

来源:金羊网 作者:李国辉、李妹妍 发表时间:2018-12-18 07:28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对于深化粤港澳合作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重要意义  记者 汤铭明 宋金峪 摄

【寻访标志地 再启新征程———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重要标志地特别报道】

总指挥:刘海陵

策  划:林海利 郭启钊

闫修彦 朱  帆

统  筹:赵  鹏

设  计:范英兰

记者:李国辉 李妹妍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珠海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仪式,宣布大桥正式开通并巡览大桥。港珠澳大桥总长55公里,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也是迄今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被称为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珠穆朗玛峰”。建设港珠澳大桥是中央支持香港、澳门和珠三角区域更好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密切合作的重大成果。港珠澳大桥通车后,香港至珠海的公路交通将由三个小时缩短至半个小时,这对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港珠澳大桥威水史

建设大桥申请专利454项

2018年10月24日,历经9载磨炼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一伶仃洋上的“超级工程”,不仅是改革开放40周年来中国交通建设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更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大桥建设者们在不断的摸索和挑战中也收获了“中国标准”,填补了世界空白。桥梁大师、港珠澳大桥初步设计负责人孟凡超告诉金羊网记者,港珠澳大桥多项施工工艺和标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则自豪地说,“拿下港珠澳大桥,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中国人不能造的桥。”

在江海直达航道桥三座海豚塔进行安装时,中国建设者采用两台大型浮吊船协同作业,将2000多吨的钢塔在海上实现空中翻转,最后精确定位在承台上,“整个吊装工艺的研究历时两年。”孟凡超表示,在数十年的积累下,港珠澳大桥的多项施工工艺和标准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岛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无前例可循。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带领团队相继突破了深埋沉管、快速成岛、隧道基础、外海深槽安装等一系列世界难题,为中国工程建设创造了全新的高度。

据港珠澳大桥管理局透露,在港珠澳大桥建设期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启动了“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涉及大桥建设各项难点。据统计,到港珠澳大桥通车,仅项目创新工法就有31项,创新软件达13项、创新装备达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达454项。

新征程

A “同心桥”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随着港珠澳大桥等交通基建的落成通车,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合作和优势互补,已经进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阶段,粤港澳大湾区真正迎来了成熟的发展机遇。”在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之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聂德权接受金羊网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聂德权对港珠澳大桥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更高的期盼。他说,港珠澳大桥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运营,使粤港澳大湾区真正成为一小时生活圈。而在改革开放40周年到来之际,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也有利于让港澳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粤港澳三地一起互利共赢,在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发挥桥头堡的作用。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谭俊荣接受专访时同样表示,港珠澳大桥通车也将给澳门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于澳门这一个国际旅游岛来说,港珠澳大桥将有利于把国际旅客“引进来”,同时,也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组团打品牌“走出去”。

随着港珠澳大桥通车、广深港高铁等大型基建投入运营,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迎来更好的融合发展的机遇。粤港澳大湾区业已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湾区和城市群之一。

B 科技创新实现运维智能化

港珠澳大桥通车运营后,如何用好管好大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工作的重中之重。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接受采访时表示,大桥管理局未来将从软硬件两方面着手,实现运维管理由“传统型”向“智慧型”的转变。一方面,将会大力推进各业务板块机械化作业;另一方面,将建立智能化管理平台,运用信息化及大数据处理技术,研发实施多维度的移动应用和信息共享。

金羊网记者了解到,2017年,经科技部和交通部联合推动下,港珠澳大桥被纳入“中国人工智能专项”技术应用示范领域,为随时掌握大桥结构状态,大桥上被安装了上万个元器件,通过健康监测系统与电子化人工实时巡查,可自动采集并分析监测数据,最终确保大桥结构安全。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局长余烈表示,港珠澳大桥积累了一大批具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管理成果,在未来的运营上,有必要利用品牌资源、通道资源和其他资源进行综合开发。“我们可把工程建设关键技术转化为行业标准和规范,为行业输出‘港珠澳大桥标准’。一些研发成果可通过与市场企业紧密合作,实现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余烈说。

亲历者

港珠澳大桥建设者吴永新:“在大桥建设上我没有遗憾”

武船重工阳逻重钢工厂机械加工组组长吴永新,一直是港珠澳大桥这一超级工程中的“幕后工匠”。在他负责的“海豚”钢塔制造中,18000个螺栓孔一次性通孔率高达100%,被传为一时佳话。谈到自己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经历,吴永新说:“我没有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上留下遗憾。”

港珠澳大桥的江海直达航道桥上,“海豚”钢塔重达3000吨,钢索塔的制造加工具有整体拼装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一度被誉为大桥中技术难度最高、构造最复杂、质量要求最高、景观要求最高的分项工程之一。而在钢塔节段外壁的平面度只允许偏差3毫米范围内,这对于机械加工组来说,是“超高难度”的设计要求。

为了不让钢塔断面加工受到温度影响而变形,吴永新曾带领60多名工人三班倒,在温差变化最小的夜晚9时至凌晨7时熬夜施工数月,精度误差准确控制在3毫米范围内。

岛隧工程设计负责人刘晓东曾一直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设计团队的总负责人,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他必须对岛隧工程每一个设计方案的方向和最终的方案负责,还要组织设计团队对关键性技术难题攻关,统筹协调团队的每一个人。

谈到自己在港珠澳大桥中的经历,刘晓东在接受金羊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他们心中,港珠澳大桥就是一个国际示范性工程,一定要把它做成代表中国水平的工程。

编辑:alan
数字报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港珠澳大桥:一桥连起粤港澳为大湾区添翼
金羊网  作者:李国辉、李妹妍  2018-12-18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对于深化粤港澳合作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重要意义  记者 汤铭明 宋金峪 摄

【寻访标志地 再启新征程———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重要标志地特别报道】

总指挥:刘海陵

策  划:林海利 郭启钊

闫修彦 朱  帆

统  筹:赵  鹏

设  计:范英兰

记者:李国辉 李妹妍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珠海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仪式,宣布大桥正式开通并巡览大桥。港珠澳大桥总长55公里,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也是迄今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被称为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珠穆朗玛峰”。建设港珠澳大桥是中央支持香港、澳门和珠三角区域更好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密切合作的重大成果。港珠澳大桥通车后,香港至珠海的公路交通将由三个小时缩短至半个小时,这对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港珠澳大桥威水史

建设大桥申请专利454项

2018年10月24日,历经9载磨炼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一伶仃洋上的“超级工程”,不仅是改革开放40周年来中国交通建设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更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大桥建设者们在不断的摸索和挑战中也收获了“中国标准”,填补了世界空白。桥梁大师、港珠澳大桥初步设计负责人孟凡超告诉金羊网记者,港珠澳大桥多项施工工艺和标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则自豪地说,“拿下港珠澳大桥,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中国人不能造的桥。”

在江海直达航道桥三座海豚塔进行安装时,中国建设者采用两台大型浮吊船协同作业,将2000多吨的钢塔在海上实现空中翻转,最后精确定位在承台上,“整个吊装工艺的研究历时两年。”孟凡超表示,在数十年的积累下,港珠澳大桥的多项施工工艺和标准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岛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无前例可循。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带领团队相继突破了深埋沉管、快速成岛、隧道基础、外海深槽安装等一系列世界难题,为中国工程建设创造了全新的高度。

据港珠澳大桥管理局透露,在港珠澳大桥建设期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启动了“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涉及大桥建设各项难点。据统计,到港珠澳大桥通车,仅项目创新工法就有31项,创新软件达13项、创新装备达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达454项。

新征程

A “同心桥”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随着港珠澳大桥等交通基建的落成通车,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合作和优势互补,已经进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阶段,粤港澳大湾区真正迎来了成熟的发展机遇。”在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之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聂德权接受金羊网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聂德权对港珠澳大桥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更高的期盼。他说,港珠澳大桥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运营,使粤港澳大湾区真正成为一小时生活圈。而在改革开放40周年到来之际,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也有利于让港澳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粤港澳三地一起互利共赢,在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发挥桥头堡的作用。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谭俊荣接受专访时同样表示,港珠澳大桥通车也将给澳门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于澳门这一个国际旅游岛来说,港珠澳大桥将有利于把国际旅客“引进来”,同时,也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组团打品牌“走出去”。

随着港珠澳大桥通车、广深港高铁等大型基建投入运营,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迎来更好的融合发展的机遇。粤港澳大湾区业已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湾区和城市群之一。

B 科技创新实现运维智能化

港珠澳大桥通车运营后,如何用好管好大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工作的重中之重。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接受采访时表示,大桥管理局未来将从软硬件两方面着手,实现运维管理由“传统型”向“智慧型”的转变。一方面,将会大力推进各业务板块机械化作业;另一方面,将建立智能化管理平台,运用信息化及大数据处理技术,研发实施多维度的移动应用和信息共享。

金羊网记者了解到,2017年,经科技部和交通部联合推动下,港珠澳大桥被纳入“中国人工智能专项”技术应用示范领域,为随时掌握大桥结构状态,大桥上被安装了上万个元器件,通过健康监测系统与电子化人工实时巡查,可自动采集并分析监测数据,最终确保大桥结构安全。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局长余烈表示,港珠澳大桥积累了一大批具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管理成果,在未来的运营上,有必要利用品牌资源、通道资源和其他资源进行综合开发。“我们可把工程建设关键技术转化为行业标准和规范,为行业输出‘港珠澳大桥标准’。一些研发成果可通过与市场企业紧密合作,实现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余烈说。

亲历者

港珠澳大桥建设者吴永新:“在大桥建设上我没有遗憾”

武船重工阳逻重钢工厂机械加工组组长吴永新,一直是港珠澳大桥这一超级工程中的“幕后工匠”。在他负责的“海豚”钢塔制造中,18000个螺栓孔一次性通孔率高达100%,被传为一时佳话。谈到自己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经历,吴永新说:“我没有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上留下遗憾。”

港珠澳大桥的江海直达航道桥上,“海豚”钢塔重达3000吨,钢索塔的制造加工具有整体拼装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一度被誉为大桥中技术难度最高、构造最复杂、质量要求最高、景观要求最高的分项工程之一。而在钢塔节段外壁的平面度只允许偏差3毫米范围内,这对于机械加工组来说,是“超高难度”的设计要求。

为了不让钢塔断面加工受到温度影响而变形,吴永新曾带领60多名工人三班倒,在温差变化最小的夜晚9时至凌晨7时熬夜施工数月,精度误差准确控制在3毫米范围内。

岛隧工程设计负责人刘晓东曾一直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设计团队的总负责人,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他必须对岛隧工程每一个设计方案的方向和最终的方案负责,还要组织设计团队对关键性技术难题攻关,统筹协调团队的每一个人。

谈到自己在港珠澳大桥中的经历,刘晓东在接受金羊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他们心中,港珠澳大桥就是一个国际示范性工程,一定要把它做成代表中国水平的工程。

编辑:alan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