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养老事业】有政协委员建议:推动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养老服务标准技术联盟

来源:金羊网 作者:林园 发表时间:2019-01-20 08:24
义工在养老院陪护老人 王磊 摄

统筹/陈强 林园

文/金羊网记者 林园

“深圳虽然是一个年轻城市,但正加速走向人口老龄化,养老问题需要未雨绸缪。”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的深圳两会上,不少政协委员、人大代表都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并积极建言献策。其中不少建议已经被官方采纳落实。今年两会上,委员、代表仍继续关注这个民生热点,提出深圳养老事业发展还大有可为。

深圳老年人口已超120万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深圳全市户籍老年人28.8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6.6%;按照常住人口统计大约有90万老年人,加上内地来深投靠子女和“候鸟”型老年人实际上有超过120万老年人。而广州、北京、上海,60岁以上人口占比数分别为18.03%、24.5%和33.2%。

虽然老年人占比低于其他一线城市,但不可忽略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入人口不断增加。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净流入人口为85万人,属于全国第一。同时,深圳的幼儿园新入园人口为57万人,超过全国任何一座城市。这意味着,这些人一旦留下来,几十年后也将变为老人。而幼童数量之多,也意味着可能有更多家庭,需要在老家的老人赴深帮忙带孩子。以上种种,直接导致了深圳随迁老人持续增多。并且,早期来深圳特区创业的“拓荒牛”目前已成批退休。此外,深圳冬季气候比较暖和,雾霾相对较少,非常适合老年人生活,不少候鸟式老人季节性在深圳居住。

深圳市民政局介绍,虽然目前深圳老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相对较小,但是深圳的人口规模大,且仍呈增长态势,与深圳狭小地域相比人口密度非常大。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原来的老年人口相对较少,所占比例也远远低于全国主要城市。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深圳的平均人口年龄只有27岁,而根据2013年的统计,深圳的人口平均年龄为33.6岁。从成年型社会到老年型社会,全国平均时间是18年,而深圳是10年左右。也就是说,从成年型社会向老年型社会的人口转变过程中,深圳的速度要比全国快很多。此外,大批年轻人来到深圳创业、就业后,随子女南下的常住老人逐年增长。

多项委员代表建议落地

立法加强老龄事业产业管理、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探索实行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轮候机制、还可以探索医养结合社区居家智慧养老等多种模式……记者梳理近年来深圳两会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提案、议案和建议发现,有多人关注深圳养老问题。并且,其中不少建议已经被官方采纳。

比如,深圳公办养老院评估轮候制度已经开始运行。评估指标为能力评估,这意味着中重度失能老人将优先获得入住资格。这种不按申请时间先后而是按老人能力作为评估标准的做法,属全国首创。去年以来,深圳还相继出台了《深圳市民办养老机构资助办法》《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深圳市民政局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若干措施》。

此外,去年公布的《深圳经济特区养老服务条例(征求意见稿)》“对症下药”,提出了多项强有力举措。送审稿提出,社区养老服务用房按照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筑面积不少于750平方米配置建设。已建成的住宅区未达到标准的,通过购置、置换或者租赁等方式调剂解决。街道建立长者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少于750平方米。长者服务中心提供日间托管、临时托养、生活照料、助餐配餐、医疗保健、康复护理、辅具租赁、照顾需求评估、服务人员培训、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等服务。社区建立长者服务站,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作为长者服务中心向社区的延伸。市政府每五年进行一次养老用地评估。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按照特区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0.25平方米的标准规划。新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应占总床位的80%以上。已建成的养老机构应逐步提高护理型床位比例。

“还需加强对养老的关注”

深圳市政协委员房涛认为,从绝对数量上说,深圳的养老床位数比其他一线城市少很多。在供需方面,目前深圳的机构养老床位供给仅能满足户籍老人的入住需求,无法保障非户籍常住老人的入住需求。此外,深圳无效供给居多,新型专业化的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与需求脱节,供给与需求错位。”房涛说,比如深圳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老人需要的服务提供不了。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未能真正发挥养老功能,大多沦为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养老机构多数只能为自理老人提供一般性生活照料,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康复护理的能力欠缺。两极分化现象普遍,代表着优质养老床位资源供给的市、区社会福利中心“一床难求”,街道敬老院和民办养老机构则出现“门可罗雀”现象。

房涛建议,建立医养结合绿色通道,支持养老机构开办老年病院、康复院、医务室等医疗卫生机构,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再次是实施“标准+”养老服务创新。此外,推动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养老服务标准技术联盟”,为深圳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深圳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取得的成绩和发展大家有目共睹,比如,深圳对养老的关注、残疾人帮扶、人才安置等民生方面确实做得很到位。”人大代表胡桂梁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养老规划投入令他印象深刻。他认为,深圳养老事业发展还大有可为。根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去年以来,深圳健康养老学院成立,市养老护理院开业运营,新增养老床位1000张。2019年的目标是再新增养老床位1000张。“现在对养老关注还是不够,下一步要加强,深圳养老事业发展还大有可为,”胡桂梁表示。

大咖访谈

解决养老问题有利于释放年轻劳动力


深圳去年养老事业动作频频,房涛对此“点赞”。此前,深圳养老服务存在市场准入手续审批多、消防验收备案门槛高、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去年开始,深圳推出多项措施鼓励民办养老院发展,不断优化完善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体系。

房涛指出,深圳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养老业成效显著,全年就新增了民办养老机构8家。2018年3月,深圳首家中法合资养老项目——南山区招商观颐之家蛇口颐养中心开业。

官方门槛降低了,但仍有其他问题存在。房涛表示,目前民办养老院的设立还存在“邻避”问题,“这就需要投资机构和当地社区的服务和沟通做好,比如对垃圾和废弃物及时处理。”她认为,今后,将有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养老领域。这也意味着,将有更多资本投入优质养老、现代养老的服务链条中,“比如护理师的培训,养老生态将会构建得更好。”

对于评估轮候制度,房涛也认为这样很合理。“对于轮候制度,以前很多老人家,不管身体好不好,都觉得公办养老床位申请很难,觉得要先申请后排队。如今的轮候制度设计非常科学,就按照老人的申请状况,申请时间不构成申请的维度,这样使得养老床位都给有需要的老人。对于其他老人,政府则大力发展居家养老。”

中山大学副教授、人类学博士周如南认为,对于深圳“未雨绸缪”的布局,说明城市在追求经济增长以外,也在追求人民的幸福获得感。周如南建议,政府可以构建多元化的养老模式,政府、市场、家庭、社区、个人及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应积极参与居家养老。其中,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机制体制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市场力量要基于养老市场多元化需求和人群结构性差异,提供优质服务。此外,社会组织也应发挥更大作用,结合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提供养老服务。

房涛也认为,政府布局养老事业,其背后意义在于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提升人的幸福度有意义。”房涛还指出,“如果养老问题解决好,就能释放更多的年轻劳动力。这对深圳这座城市来说很重要。在深圳,年轻人是最重要的劳动者。”(林园)



编辑:彭佶群
数字报
【关注养老事业】有政协委员建议:推动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养老服务标准技术联盟
金羊网  作者:林园  2019-01-20
义工在养老院陪护老人 王磊 摄

统筹/陈强 林园

文/金羊网记者 林园

“深圳虽然是一个年轻城市,但正加速走向人口老龄化,养老问题需要未雨绸缪。”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的深圳两会上,不少政协委员、人大代表都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并积极建言献策。其中不少建议已经被官方采纳落实。今年两会上,委员、代表仍继续关注这个民生热点,提出深圳养老事业发展还大有可为。

深圳老年人口已超120万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深圳全市户籍老年人28.8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6.6%;按照常住人口统计大约有90万老年人,加上内地来深投靠子女和“候鸟”型老年人实际上有超过120万老年人。而广州、北京、上海,60岁以上人口占比数分别为18.03%、24.5%和33.2%。

虽然老年人占比低于其他一线城市,但不可忽略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入人口不断增加。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净流入人口为85万人,属于全国第一。同时,深圳的幼儿园新入园人口为57万人,超过全国任何一座城市。这意味着,这些人一旦留下来,几十年后也将变为老人。而幼童数量之多,也意味着可能有更多家庭,需要在老家的老人赴深帮忙带孩子。以上种种,直接导致了深圳随迁老人持续增多。并且,早期来深圳特区创业的“拓荒牛”目前已成批退休。此外,深圳冬季气候比较暖和,雾霾相对较少,非常适合老年人生活,不少候鸟式老人季节性在深圳居住。

深圳市民政局介绍,虽然目前深圳老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相对较小,但是深圳的人口规模大,且仍呈增长态势,与深圳狭小地域相比人口密度非常大。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原来的老年人口相对较少,所占比例也远远低于全国主要城市。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深圳的平均人口年龄只有27岁,而根据2013年的统计,深圳的人口平均年龄为33.6岁。从成年型社会到老年型社会,全国平均时间是18年,而深圳是10年左右。也就是说,从成年型社会向老年型社会的人口转变过程中,深圳的速度要比全国快很多。此外,大批年轻人来到深圳创业、就业后,随子女南下的常住老人逐年增长。

多项委员代表建议落地

立法加强老龄事业产业管理、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探索实行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轮候机制、还可以探索医养结合社区居家智慧养老等多种模式……记者梳理近年来深圳两会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提案、议案和建议发现,有多人关注深圳养老问题。并且,其中不少建议已经被官方采纳。

比如,深圳公办养老院评估轮候制度已经开始运行。评估指标为能力评估,这意味着中重度失能老人将优先获得入住资格。这种不按申请时间先后而是按老人能力作为评估标准的做法,属全国首创。去年以来,深圳还相继出台了《深圳市民办养老机构资助办法》《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深圳市民政局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若干措施》。

此外,去年公布的《深圳经济特区养老服务条例(征求意见稿)》“对症下药”,提出了多项强有力举措。送审稿提出,社区养老服务用房按照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筑面积不少于750平方米配置建设。已建成的住宅区未达到标准的,通过购置、置换或者租赁等方式调剂解决。街道建立长者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少于750平方米。长者服务中心提供日间托管、临时托养、生活照料、助餐配餐、医疗保健、康复护理、辅具租赁、照顾需求评估、服务人员培训、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等服务。社区建立长者服务站,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作为长者服务中心向社区的延伸。市政府每五年进行一次养老用地评估。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按照特区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0.25平方米的标准规划。新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应占总床位的80%以上。已建成的养老机构应逐步提高护理型床位比例。

“还需加强对养老的关注”

深圳市政协委员房涛认为,从绝对数量上说,深圳的养老床位数比其他一线城市少很多。在供需方面,目前深圳的机构养老床位供给仅能满足户籍老人的入住需求,无法保障非户籍常住老人的入住需求。此外,深圳无效供给居多,新型专业化的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与需求脱节,供给与需求错位。”房涛说,比如深圳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老人需要的服务提供不了。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未能真正发挥养老功能,大多沦为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养老机构多数只能为自理老人提供一般性生活照料,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康复护理的能力欠缺。两极分化现象普遍,代表着优质养老床位资源供给的市、区社会福利中心“一床难求”,街道敬老院和民办养老机构则出现“门可罗雀”现象。

房涛建议,建立医养结合绿色通道,支持养老机构开办老年病院、康复院、医务室等医疗卫生机构,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再次是实施“标准+”养老服务创新。此外,推动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养老服务标准技术联盟”,为深圳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深圳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取得的成绩和发展大家有目共睹,比如,深圳对养老的关注、残疾人帮扶、人才安置等民生方面确实做得很到位。”人大代表胡桂梁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养老规划投入令他印象深刻。他认为,深圳养老事业发展还大有可为。根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去年以来,深圳健康养老学院成立,市养老护理院开业运营,新增养老床位1000张。2019年的目标是再新增养老床位1000张。“现在对养老关注还是不够,下一步要加强,深圳养老事业发展还大有可为,”胡桂梁表示。

大咖访谈

解决养老问题有利于释放年轻劳动力


深圳去年养老事业动作频频,房涛对此“点赞”。此前,深圳养老服务存在市场准入手续审批多、消防验收备案门槛高、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去年开始,深圳推出多项措施鼓励民办养老院发展,不断优化完善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体系。

房涛指出,深圳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养老业成效显著,全年就新增了民办养老机构8家。2018年3月,深圳首家中法合资养老项目——南山区招商观颐之家蛇口颐养中心开业。

官方门槛降低了,但仍有其他问题存在。房涛表示,目前民办养老院的设立还存在“邻避”问题,“这就需要投资机构和当地社区的服务和沟通做好,比如对垃圾和废弃物及时处理。”她认为,今后,将有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养老领域。这也意味着,将有更多资本投入优质养老、现代养老的服务链条中,“比如护理师的培训,养老生态将会构建得更好。”

对于评估轮候制度,房涛也认为这样很合理。“对于轮候制度,以前很多老人家,不管身体好不好,都觉得公办养老床位申请很难,觉得要先申请后排队。如今的轮候制度设计非常科学,就按照老人的申请状况,申请时间不构成申请的维度,这样使得养老床位都给有需要的老人。对于其他老人,政府则大力发展居家养老。”

中山大学副教授、人类学博士周如南认为,对于深圳“未雨绸缪”的布局,说明城市在追求经济增长以外,也在追求人民的幸福获得感。周如南建议,政府可以构建多元化的养老模式,政府、市场、家庭、社区、个人及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应积极参与居家养老。其中,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机制体制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市场力量要基于养老市场多元化需求和人群结构性差异,提供优质服务。此外,社会组织也应发挥更大作用,结合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提供养老服务。

房涛也认为,政府布局养老事业,其背后意义在于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提升人的幸福度有意义。”房涛还指出,“如果养老问题解决好,就能释放更多的年轻劳动力。这对深圳这座城市来说很重要。在深圳,年轻人是最重要的劳动者。”(林园)



编辑:彭佶群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