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燃话题:留守儿童渴望爱,你说怎么办?

来源:金羊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19-03-04 11:38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呵护留守儿童,值得全社会深思。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也正在为此奔走努力!

【现状】

父母打工,儿女留守

改革开放后,城镇化大潮席卷全国。大批青年涌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他们把孩子留给了在老家的父母或亲人抚养。

谁不希望和孩子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只是他们在城市中只是个打工者,收入有限,难以买房、更难落户。孩子如果跟着他们,读书就成了问题。

于是本来应有的陪伴成长,变成了一年半载才能见上一面。孩子的监护权,交给了年迈的老人。

据全国妇联研究报告测算,全国被称为“留守儿童”的孩子大约有6100万人。

【问题】

陪伴缺失,情感空洞

“养不教,父之过。”古训言犹在耳,就遭遇了现实的尴尬。年轻夫妇外出打工,留守的孩子没有了父母羽翼的呵护,他们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人那里得到的,一般只是基本的衣食保障。

父母陪伴的长时间缺失,他们往往变得孤僻、自卑而敏感。况且,老人带孩子,溺爱多于管教,教育全靠学校,他们对孩子的学习好坏关注不多。

很多孩子因此学业荒废,还沾染了逃课、抽烟、打游戏等坏习气。甚至,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安全问题!

【改变】

呵护体系,亟待确立

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外来务工人员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国家和社会应该更关注他们,改变他们的处境。

最根本的办法,是让务工者融入城市,享受发展红利,让他们的孩子进城接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而在这个目标未实现之前,每个人都应关爱这个群体。

全国政协委员许鸿飞在农村调研中深深感受到,留守儿童最需要的并非物质帮助,而是从心灵上、精神上的关爱和引导,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种下梦想的种子。

【大咖说】

许鸿飞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雕塑家)

原本我是想为“美丽乡村”建设出力,专程去乡下调研。这个过程中我接触了留守儿童群体。他们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太孤单了。

有个叫小涵的女孩给我印象深刻。她父母离异,爸爸在深圳打工,一年才回来一次。长期见不到,父亲成了她脑海中的一个符号,似乎若有若无。只有想到外面的世界,才想起父亲曾许诺她,等她10岁时带她去一趟广州。

中国地方大,留守儿童很多。全社会都应关爱他们。帮助留守儿童,不只是物质层面,更多应关心他们的心灵健康。和他们平等地聊天、讲故事、讲外面的世界;给他们鼓励和关怀,给他们榜样和梦想;点燃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李小琴

(全国人大代表)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关乎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关爱,直接影响心理健康。

关爱留守儿童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家庭应承担第一责任,尽量避免儿童远离父母,给儿童完整的童年。

国家一方面通过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民在家门口致富;一方面逐步解决城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同时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机制,由学校统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政府牵头,共青团、妇联以及村委会等共同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落实留守儿童的关爱责任,保证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王颂汤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会原会长、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

当前有几千万留守儿童,是特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现象,相信若干年后会消失,但已经造成了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一起关心他们。

首先要了解他们缺失什么、需要什么,再寻找有效的供给。作为民间慈善组织,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他们缺少的是亲情的爱,是儿童时期家庭的启蒙教育,是有庇护的安全感等。他们表现为孤僻自卑、不自信又任性等。

为此,去年我们在粤西地区设立了“増能计划”项目,进行系列的心理辅导,包括组织他们开展参加团队建设交朋友、科普知识增加兴趣等活动,增强自信,消除孤独感。每次活动后都有问卷调查,孩子们反映是正面的。

今年初总结后,决定继续开展,并进一步增强针对性。

周如南

(中山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留守儿童问题是转型时期中国的一个重大民生议题,反映的是城乡户籍制度、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等结构性问题。

最基本的,目前国家层面已有一些聚焦该群体的关怀政策和社会层面公益项目式帮助,这是“授人以鱼”维度;进一步地,要结合精准扶贫等政策,做在地产业帮扶发展,让农民可以在地就业,减少留守儿童群体,此谓“授人以渔”维度;但要根本破解此难题,还需基于社会正义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破除城乡户籍制度等结构性障碍,实现统筹发展,此谓“改造渔场生态系统”。

刘新宇

(“上学路上”公益机构创办人)

外出打工的父母,要经常给远在家乡的孩子打电话。但有些家长给孩子打电话很少,时间长了孩子会有怨恨,甚至不愿接你电话。为什么打电话少?

我们访谈过一些工友,他们说,自己心理上没准备好。在外打工也很焦虑,昨天被老板骂了,今天和工友闹不愉快了,自己的心态也需要调整。我们统计过,最佳的打电话的频率,最少隔一天要打一次。这样孩子的心理状态才正常。

全社会都应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人觉得这和自己没关系,和自己有点远。但你要知道,这些带着心理创伤的孩子,将来长大后会走上社会的。

我觉得这些问题积累下来,将是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绕不过去的一个门槛。所以关注他们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留守儿童问题和我们一点都不远!

戴文敏

(心理咨询师)

似乎“留守儿童”这个词总会让人联想到贫困、匮乏,而当我走进有山水作伴的校园时,我感觉他们是“富有”的,孩子生活在诗意的山水中,随处可亲近自然,这些宝贵的生活资源唾手可得,相对于只能被圈养的城市孩子,何尝不是一种富有?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教育问题可以归结为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过程。我建议,我们不应完全聚焦或过于侧重在孩子们的留守状态中,放大他们缺失父母陪伴的处境,而要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如果孩子们的留守状态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我认为保持心理平衡比认真着手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新闻谈】

中国青年报: 4成留守儿童一年见父母不超2次

中国之声: 留守儿童沉迷游戏变成“低头族”

中国妇女报: 国家层面出台重要文件明确: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关爱服务体系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

那些不得不留守家园的孩子

没有父母的陪伴

他们在孤寂中读书、写作业

眼里心里满满都是思念

他们渴望爱、渴望陪伴……

我们该如何呵护这些未来的花朵

让他们不再自卑、不再感伤

让他们单纯地、快乐地成长

出品人|刘海陵 总策划|林海利

总统筹|孙璇 监制|孙朝方 郑华如 鲁钇山 蒋铮 区健妍 

采写|夏杨 

制图|麦宇恒 

来源|羊城派 

责编|魏礼园

编辑:空明
数字报
两会燃话题:留守儿童渴望爱,你说怎么办?
金羊网  作者:  2019-03-04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呵护留守儿童,值得全社会深思。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也正在为此奔走努力!

【现状】

父母打工,儿女留守

改革开放后,城镇化大潮席卷全国。大批青年涌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他们把孩子留给了在老家的父母或亲人抚养。

谁不希望和孩子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只是他们在城市中只是个打工者,收入有限,难以买房、更难落户。孩子如果跟着他们,读书就成了问题。

于是本来应有的陪伴成长,变成了一年半载才能见上一面。孩子的监护权,交给了年迈的老人。

据全国妇联研究报告测算,全国被称为“留守儿童”的孩子大约有6100万人。

【问题】

陪伴缺失,情感空洞

“养不教,父之过。”古训言犹在耳,就遭遇了现实的尴尬。年轻夫妇外出打工,留守的孩子没有了父母羽翼的呵护,他们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人那里得到的,一般只是基本的衣食保障。

父母陪伴的长时间缺失,他们往往变得孤僻、自卑而敏感。况且,老人带孩子,溺爱多于管教,教育全靠学校,他们对孩子的学习好坏关注不多。

很多孩子因此学业荒废,还沾染了逃课、抽烟、打游戏等坏习气。甚至,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安全问题!

【改变】

呵护体系,亟待确立

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外来务工人员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国家和社会应该更关注他们,改变他们的处境。

最根本的办法,是让务工者融入城市,享受发展红利,让他们的孩子进城接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而在这个目标未实现之前,每个人都应关爱这个群体。

全国政协委员许鸿飞在农村调研中深深感受到,留守儿童最需要的并非物质帮助,而是从心灵上、精神上的关爱和引导,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种下梦想的种子。

【大咖说】

许鸿飞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雕塑家)

原本我是想为“美丽乡村”建设出力,专程去乡下调研。这个过程中我接触了留守儿童群体。他们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太孤单了。

有个叫小涵的女孩给我印象深刻。她父母离异,爸爸在深圳打工,一年才回来一次。长期见不到,父亲成了她脑海中的一个符号,似乎若有若无。只有想到外面的世界,才想起父亲曾许诺她,等她10岁时带她去一趟广州。

中国地方大,留守儿童很多。全社会都应关爱他们。帮助留守儿童,不只是物质层面,更多应关心他们的心灵健康。和他们平等地聊天、讲故事、讲外面的世界;给他们鼓励和关怀,给他们榜样和梦想;点燃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李小琴

(全国人大代表)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关乎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关爱,直接影响心理健康。

关爱留守儿童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家庭应承担第一责任,尽量避免儿童远离父母,给儿童完整的童年。

国家一方面通过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民在家门口致富;一方面逐步解决城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同时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机制,由学校统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政府牵头,共青团、妇联以及村委会等共同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落实留守儿童的关爱责任,保证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王颂汤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会原会长、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

当前有几千万留守儿童,是特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现象,相信若干年后会消失,但已经造成了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一起关心他们。

首先要了解他们缺失什么、需要什么,再寻找有效的供给。作为民间慈善组织,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他们缺少的是亲情的爱,是儿童时期家庭的启蒙教育,是有庇护的安全感等。他们表现为孤僻自卑、不自信又任性等。

为此,去年我们在粤西地区设立了“増能计划”项目,进行系列的心理辅导,包括组织他们开展参加团队建设交朋友、科普知识增加兴趣等活动,增强自信,消除孤独感。每次活动后都有问卷调查,孩子们反映是正面的。

今年初总结后,决定继续开展,并进一步增强针对性。

周如南

(中山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留守儿童问题是转型时期中国的一个重大民生议题,反映的是城乡户籍制度、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等结构性问题。

最基本的,目前国家层面已有一些聚焦该群体的关怀政策和社会层面公益项目式帮助,这是“授人以鱼”维度;进一步地,要结合精准扶贫等政策,做在地产业帮扶发展,让农民可以在地就业,减少留守儿童群体,此谓“授人以渔”维度;但要根本破解此难题,还需基于社会正义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破除城乡户籍制度等结构性障碍,实现统筹发展,此谓“改造渔场生态系统”。

刘新宇

(“上学路上”公益机构创办人)

外出打工的父母,要经常给远在家乡的孩子打电话。但有些家长给孩子打电话很少,时间长了孩子会有怨恨,甚至不愿接你电话。为什么打电话少?

我们访谈过一些工友,他们说,自己心理上没准备好。在外打工也很焦虑,昨天被老板骂了,今天和工友闹不愉快了,自己的心态也需要调整。我们统计过,最佳的打电话的频率,最少隔一天要打一次。这样孩子的心理状态才正常。

全社会都应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人觉得这和自己没关系,和自己有点远。但你要知道,这些带着心理创伤的孩子,将来长大后会走上社会的。

我觉得这些问题积累下来,将是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绕不过去的一个门槛。所以关注他们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留守儿童问题和我们一点都不远!

戴文敏

(心理咨询师)

似乎“留守儿童”这个词总会让人联想到贫困、匮乏,而当我走进有山水作伴的校园时,我感觉他们是“富有”的,孩子生活在诗意的山水中,随处可亲近自然,这些宝贵的生活资源唾手可得,相对于只能被圈养的城市孩子,何尝不是一种富有?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教育问题可以归结为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过程。我建议,我们不应完全聚焦或过于侧重在孩子们的留守状态中,放大他们缺失父母陪伴的处境,而要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如果孩子们的留守状态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我认为保持心理平衡比认真着手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新闻谈】

中国青年报: 4成留守儿童一年见父母不超2次

中国之声: 留守儿童沉迷游戏变成“低头族”

中国妇女报: 国家层面出台重要文件明确: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关爱服务体系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

那些不得不留守家园的孩子

没有父母的陪伴

他们在孤寂中读书、写作业

眼里心里满满都是思念

他们渴望爱、渴望陪伴……

我们该如何呵护这些未来的花朵

让他们不再自卑、不再感伤

让他们单纯地、快乐地成长

出品人|刘海陵 总策划|林海利

总统筹|孙璇 监制|孙朝方 郑华如 鲁钇山 蒋铮 区健妍 

采写|夏杨 

制图|麦宇恒 

来源|羊城派 

责编|魏礼园

编辑:空明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