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苦觅“二高”旧址不得,如今专门在家乡为他们打造纪念馆

来源:金羊网 作者:甘韵仪 梁喻 发表时间:2019-05-29 19:25

文/金羊网记者甘韵仪

图/金羊网记者梁喻

140年前,高剑父出生于广州番禺南村镇员岗村一个乡下郎中家庭。10年后,弟弟高奇峰出生。两人之后的经历直接影响了社会及艺术革命。

两年前,记者曾到员岗寻找高剑父、高奇峰旧居踪迹,结果没有找到。

问了番禺的民俗专家梁谋,他说早在1981年,他就曾在当地村委的带领下,找到当时刚好回乡的高剑父侄子高葵(音),“他带我去高剑父原来居住的地方看,那里只剩下芳草丛生的地盘,所有建筑都荡然无存,想找一片瓦可能都要挖地三尺”。

当时比较醒目地在家乡存在的,是由员岗小学改名而来的“高剑父小学”,孩子们用课程与课外活动传承文化精神。

作为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二高一陈”中的“二高”,也就是高剑父、高奇峰两兄弟,居然在老家没有留下点痕迹。这是岭南画派的遗憾,也是番禺人的遗憾。

为了弥补这一个遗憾,将人们对“二高”的情感再穿针引线,番禺决定在南村镇文化中心打造一个高剑父高奇峰纪念馆,5月29日正式开馆。在大师故里建设纪念馆,实至名归,意味深远。

高剑父高奇峰纪念馆开馆 金羊网记者 梁喻 摄

探馆:为纪念情感找到一个寄托

纪念馆坐落于南村镇文化中心三楼,面积550平方米,规模不算大,但总算是为人们纪念感情找到了一个归属地,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进入展览馆,就能看到高剑父、高奇峰两位先生的雕塑,风姿勃发。纪念馆第一部分为序厅,主要介绍岭南画派的发展历史,以及岭南画派代表人物的生平。

展馆第二部分“革命精神不死”。这一部分,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与高剑父、高奇峰两位先生的个人生平加以对照,证明了岭南画派诞生于中国社会震荡最剧烈、最不稳定的时期。

展馆第三部分“艺术创新精神不死”。高剑父、高奇峰先生追随孙中山参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高剑父最早打破了“中国画只宜描写清远淡逸”的美学格调,他用画笔记录战地状况、民众的流亡惨状、日寇的侵略暴行等,起到了宣传教育大众的作用。

第四部分是一个场景复原,高剑父高奇峰曾经开设瓷窑,用于开展革命活动,现场就复原了当时的场景。

展馆第五部分为“情谊不死”。纵观高氏兄弟的整个人生历程,每每在危难困厄之中都得到了或亲人,或邻里,或老师,或朋友们的帮助,助其度过一段段坎坷岁月,最终成就了“二高”,也成就了岭南画派。

高剑父高奇峰纪念馆开馆 金羊网记者 梁喻 摄

探故事:回顾艺术大师革命人生

从员岗出发的番禺仔高剑父与高奇峰,他们的一生是怎样的历史轨迹?

他们早年在现海珠区十香园(当年番禺隔山乡),师承居廉习画,之后东渡日本求学,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早期的国民革命中出生入死。

当年,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学生多留学日本。1906年暮冬,在国内已有一定名气、革命思想也已萌芽的高剑父,登上了开往日本东京的客船。经廖仲恺介绍,高剑父认识了孙中山,并正式加入同盟会,并在辛亥革命前夜,回国担任广东同盟会会长,在之后8年,秘密策划南方的革命活动。

因其先进的政治追求,亦不满于旧国画的传统,他倡导“艺术革命”,他们借鉴日本绘画“维新”的经验,主张中国画应该吸取外国绘画的长处提出“折衷中外”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在当时的中国画坛上造成相当的声势和影响。

高奇峰七岁丧父九岁丧母,高奇峰少年时曾在高剑父的指导下学习画画,之后也师从居廉、居巢。1907年,高剑父从日本回国过暑假,秋季开学时,将比他小十岁的高奇峰带到日本留学。留日后,高奇峰日夜勤奋,笔墨精到,随兄参与革命事业。

从政治革命到艺术革命的高剑父、高奇峰以他们个人突出的艺术探索,成为了现代中国画坛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代表人物,而他们创立的岭南画派,则跨越了岭南,走向全国,其众多传人更遍及海内外。

他们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艺术人才,如赵少昂、杨善深、黎雄才、关山月等,推动了岭南画派艺术的发展,形成了今天岭南绘画多姿多彩的景象,在中国美术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高剑父高奇峰纪念馆开馆 金羊网记者 梁喻 摄

探画:从作品感受二高的追求

一个故事可以感受到高剑父作品的独特。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开始以当时最新式的武器飞机和坦克为题材创作,当时有人斥之为“画界叛逆”、“不入书画的俗物”,但高剑父不以为然。1932年创作国画《雨中飞行图》,填补了传统画家的留白空间。

高奇峰虽然44岁便英年早逝,但其艺术成就不在高剑父、陈树人之下。初学画时,他受到高剑父、居廉、居巢的影响,继承传统笔墨,打下良好基础,之后主张“折衷中西、融汇古今”新国画运动。

展览馆收录的高剑父国画作品有《猛虎图》、《松》、《渔港雨》、《疏梅图》、《悲秋》、《五层楼》、《弱肉强食(狐)》、《斜阳古塔》、《三清图》、《秋鹰图》、《文明的毁灭》、《电台残照》、《白骨犹深国难悲》、《火烧阿房宫》、《东战场的烈焰》;高奇峰国画作品《鸽原急难图》、《蕉雀图》、《梅花小雀图》、《白鹭》。此外,还有《剑父画集》、《奇峰画集》、《新画学》、《游桂专集》等书籍。

“我们建设高剑父高奇峰纪念馆,既要传承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精神,也要弘扬两位大师的革命精神和创新精神。他们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美术创作,创作出具有现实情怀、接地气、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美术作品,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番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覃海深说。 

开馆仪式当天,在南村镇文化中心一楼书画展厅,还举行“纪念高剑父高奇峰作品展”,展出65副近代和当今岭南画派大家的作品,以及员岗剑父小学孩子们的40副作品。

高剑父高奇峰纪念馆开馆 金羊网记者 梁喻 摄

番禺从此多了一个“二高”场所

过去,还没有高剑父高奇峰纪念馆,但越秀区盘福路一座楼的顶层,坐落着一个高剑父纪念馆。两年前记者曾实地走访,发现也很有意思。

1912年,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高剑父很受鼓舞,创办发行《真相画报》。1923年,高剑父在广州创立“春睡画院”,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他曾在此课画授徒,培育了关山月、黎雄才、方人定、司徒奇等一批艺术大师,这里也被称为岭南画派的摇篮、广东画坛的“黄埔军校”。高剑父纪念馆也是在此旧址上建成。

在高剑父纪念馆,抬头可见的牌匾有玄机。馆长曾告诉过记者,正屋对联“上马杀贼享誉南北广东同盟会首,提笔赋诗折衷东西岭南画派宗师”,概括了高剑父的一生。东厢房悬匾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刘济荣题写的“倚剑丹青”,西厢房悬匾为著名画家欧豪年题写的“西学鉴进”,前者代表东方文化,后者一个“鉴”字示意对西学的态度,两者回应高剑父“折衷中外”的艺术主张。走出正屋回望门廊,悬挂着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陈振国题写的“踔绝岭南”,“踔”一字,表达岭南书画重写生,足迹遍布祖国山河。

另外,此前高奇峰在广州唯一能找到的旧址,是位于二沙岛广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内的天风楼。当年,高奇峰因患肺病,入住梁培基主持的“颐养院”。因位于广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训练基地,普通市民难以靠近这栋楼,那天记者还是左右托关系,才能进去目睹。

房子在二沙岛南侧水域附近,二层高、墙身呈淡黄色,北门旁嵌着关山月题写的“天风楼”云石碑,以及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颐养院旧址”的牌子,常年大门紧闭。当年,高奇峰在此一边养病,一边授画,学生众多,“踏破门槛”。

随着高剑父、高奇峰纪念馆落户番禺南村,兄弟两又走到一起了。

编辑:Giabun
数字报
两年前苦觅“二高”旧址不得,如今专门在家乡为他们打造纪念馆
金羊网  作者:甘韵仪 梁喻  2019-05-29

文/金羊网记者甘韵仪

图/金羊网记者梁喻

140年前,高剑父出生于广州番禺南村镇员岗村一个乡下郎中家庭。10年后,弟弟高奇峰出生。两人之后的经历直接影响了社会及艺术革命。

两年前,记者曾到员岗寻找高剑父、高奇峰旧居踪迹,结果没有找到。

问了番禺的民俗专家梁谋,他说早在1981年,他就曾在当地村委的带领下,找到当时刚好回乡的高剑父侄子高葵(音),“他带我去高剑父原来居住的地方看,那里只剩下芳草丛生的地盘,所有建筑都荡然无存,想找一片瓦可能都要挖地三尺”。

当时比较醒目地在家乡存在的,是由员岗小学改名而来的“高剑父小学”,孩子们用课程与课外活动传承文化精神。

作为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二高一陈”中的“二高”,也就是高剑父、高奇峰两兄弟,居然在老家没有留下点痕迹。这是岭南画派的遗憾,也是番禺人的遗憾。

为了弥补这一个遗憾,将人们对“二高”的情感再穿针引线,番禺决定在南村镇文化中心打造一个高剑父高奇峰纪念馆,5月29日正式开馆。在大师故里建设纪念馆,实至名归,意味深远。

高剑父高奇峰纪念馆开馆 金羊网记者 梁喻 摄

探馆:为纪念情感找到一个寄托

纪念馆坐落于南村镇文化中心三楼,面积550平方米,规模不算大,但总算是为人们纪念感情找到了一个归属地,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进入展览馆,就能看到高剑父、高奇峰两位先生的雕塑,风姿勃发。纪念馆第一部分为序厅,主要介绍岭南画派的发展历史,以及岭南画派代表人物的生平。

展馆第二部分“革命精神不死”。这一部分,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与高剑父、高奇峰两位先生的个人生平加以对照,证明了岭南画派诞生于中国社会震荡最剧烈、最不稳定的时期。

展馆第三部分“艺术创新精神不死”。高剑父、高奇峰先生追随孙中山参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高剑父最早打破了“中国画只宜描写清远淡逸”的美学格调,他用画笔记录战地状况、民众的流亡惨状、日寇的侵略暴行等,起到了宣传教育大众的作用。

第四部分是一个场景复原,高剑父高奇峰曾经开设瓷窑,用于开展革命活动,现场就复原了当时的场景。

展馆第五部分为“情谊不死”。纵观高氏兄弟的整个人生历程,每每在危难困厄之中都得到了或亲人,或邻里,或老师,或朋友们的帮助,助其度过一段段坎坷岁月,最终成就了“二高”,也成就了岭南画派。

高剑父高奇峰纪念馆开馆 金羊网记者 梁喻 摄

探故事:回顾艺术大师革命人生

从员岗出发的番禺仔高剑父与高奇峰,他们的一生是怎样的历史轨迹?

他们早年在现海珠区十香园(当年番禺隔山乡),师承居廉习画,之后东渡日本求学,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早期的国民革命中出生入死。

当年,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学生多留学日本。1906年暮冬,在国内已有一定名气、革命思想也已萌芽的高剑父,登上了开往日本东京的客船。经廖仲恺介绍,高剑父认识了孙中山,并正式加入同盟会,并在辛亥革命前夜,回国担任广东同盟会会长,在之后8年,秘密策划南方的革命活动。

因其先进的政治追求,亦不满于旧国画的传统,他倡导“艺术革命”,他们借鉴日本绘画“维新”的经验,主张中国画应该吸取外国绘画的长处提出“折衷中外”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在当时的中国画坛上造成相当的声势和影响。

高奇峰七岁丧父九岁丧母,高奇峰少年时曾在高剑父的指导下学习画画,之后也师从居廉、居巢。1907年,高剑父从日本回国过暑假,秋季开学时,将比他小十岁的高奇峰带到日本留学。留日后,高奇峰日夜勤奋,笔墨精到,随兄参与革命事业。

从政治革命到艺术革命的高剑父、高奇峰以他们个人突出的艺术探索,成为了现代中国画坛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代表人物,而他们创立的岭南画派,则跨越了岭南,走向全国,其众多传人更遍及海内外。

他们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艺术人才,如赵少昂、杨善深、黎雄才、关山月等,推动了岭南画派艺术的发展,形成了今天岭南绘画多姿多彩的景象,在中国美术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高剑父高奇峰纪念馆开馆 金羊网记者 梁喻 摄

探画:从作品感受二高的追求

一个故事可以感受到高剑父作品的独特。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开始以当时最新式的武器飞机和坦克为题材创作,当时有人斥之为“画界叛逆”、“不入书画的俗物”,但高剑父不以为然。1932年创作国画《雨中飞行图》,填补了传统画家的留白空间。

高奇峰虽然44岁便英年早逝,但其艺术成就不在高剑父、陈树人之下。初学画时,他受到高剑父、居廉、居巢的影响,继承传统笔墨,打下良好基础,之后主张“折衷中西、融汇古今”新国画运动。

展览馆收录的高剑父国画作品有《猛虎图》、《松》、《渔港雨》、《疏梅图》、《悲秋》、《五层楼》、《弱肉强食(狐)》、《斜阳古塔》、《三清图》、《秋鹰图》、《文明的毁灭》、《电台残照》、《白骨犹深国难悲》、《火烧阿房宫》、《东战场的烈焰》;高奇峰国画作品《鸽原急难图》、《蕉雀图》、《梅花小雀图》、《白鹭》。此外,还有《剑父画集》、《奇峰画集》、《新画学》、《游桂专集》等书籍。

“我们建设高剑父高奇峰纪念馆,既要传承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精神,也要弘扬两位大师的革命精神和创新精神。他们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美术创作,创作出具有现实情怀、接地气、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美术作品,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番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覃海深说。 

开馆仪式当天,在南村镇文化中心一楼书画展厅,还举行“纪念高剑父高奇峰作品展”,展出65副近代和当今岭南画派大家的作品,以及员岗剑父小学孩子们的40副作品。

高剑父高奇峰纪念馆开馆 金羊网记者 梁喻 摄

番禺从此多了一个“二高”场所

过去,还没有高剑父高奇峰纪念馆,但越秀区盘福路一座楼的顶层,坐落着一个高剑父纪念馆。两年前记者曾实地走访,发现也很有意思。

1912年,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高剑父很受鼓舞,创办发行《真相画报》。1923年,高剑父在广州创立“春睡画院”,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他曾在此课画授徒,培育了关山月、黎雄才、方人定、司徒奇等一批艺术大师,这里也被称为岭南画派的摇篮、广东画坛的“黄埔军校”。高剑父纪念馆也是在此旧址上建成。

在高剑父纪念馆,抬头可见的牌匾有玄机。馆长曾告诉过记者,正屋对联“上马杀贼享誉南北广东同盟会首,提笔赋诗折衷东西岭南画派宗师”,概括了高剑父的一生。东厢房悬匾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刘济荣题写的“倚剑丹青”,西厢房悬匾为著名画家欧豪年题写的“西学鉴进”,前者代表东方文化,后者一个“鉴”字示意对西学的态度,两者回应高剑父“折衷中外”的艺术主张。走出正屋回望门廊,悬挂着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陈振国题写的“踔绝岭南”,“踔”一字,表达岭南书画重写生,足迹遍布祖国山河。

另外,此前高奇峰在广州唯一能找到的旧址,是位于二沙岛广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内的天风楼。当年,高奇峰因患肺病,入住梁培基主持的“颐养院”。因位于广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训练基地,普通市民难以靠近这栋楼,那天记者还是左右托关系,才能进去目睹。

房子在二沙岛南侧水域附近,二层高、墙身呈淡黄色,北门旁嵌着关山月题写的“天风楼”云石碑,以及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颐养院旧址”的牌子,常年大门紧闭。当年,高奇峰在此一边养病,一边授画,学生众多,“踏破门槛”。

随着高剑父、高奇峰纪念馆落户番禺南村,兄弟两又走到一起了。

编辑:Giabun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