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夏杨
万里长征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爬雪山、过草地,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这些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
但有一段历史,躲藏在时光深处。红军从中央苏区出发,第一站经过的是广东。这段历史在史书和影视剧中较少提及。
是不够精彩吗?相反,妙计迭出,攻城拔寨。也因此,与其它阶段相比显得比较顺利,缺少波折,缺少惊心动魄的血战,反而容易被忽略。
回溯历史时我们会发现,当时红军的对手是粤军陈济棠,此人曾铁腕反共,且战力超强。只不过,中共中央及红军领导人采用了更高明的手段,“轻松”化解了敌人的重重围困。
“上兵伐谋”——长征经过粤北,用谋略避免了血战,留下的经典战例和长征路上的其它故事相比,一点也不逊色!
陈济棠的粤军是“虎狼之师”
对于红军长征经过粤北这段历史,很多人比较模糊。了解多一点的人误以为,红军曾和“粤军”谈判,没打大仗就过去了!
也基于这种印象,很多人认为,粤军大概也和滇军、黔军等地方军队一样,实力不强,也不愿为蒋介石卖命,给红军放水是必然的。
这里面有合理之处,但对粤军的实力,似乎严重低估了。在民国史上,粤军陈济棠的实力超强,几乎不亚于中央军。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很好的策略,红军可能在粤北吃大亏!
陈济棠是国民党一级陆军上将,和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旗鼓相当。1929年到1936年,他前后八年统帅广东海陆空三军,党政军大权一把抓,实为“南天王”。
但陈济棠在红军路过广东时,表现出“温和”的一面,不过这绝不是他的真面目。回望之前的历史你会发现,他是个坚定的反共分子。大革命时期他就反对孙中山主导的国共合作。1927年周恩来、朱德等领导的南昌起义受挫后,叶挺、贺龙带领的一支部队南下潮汕、梅州一带发展,就遭到陈济棠亲率大军的死命阻击,给起义军造成的损失极为惨重。
打击红军革命根据地,陈济棠也毫不手软。东江根据地、琼崖根据地等先后丧失。早期革命领导人,如两广省委书记蔡和森、两广军委书记李硕勋等,都被其逮捕杀害。
蒋介石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四、五次围剿时,陈济棠担任闽粤赣湘边区“剿匪”副总司令(总司令是蒋介石)和南路军总司令,其间还积极跟随蒋介石镇压“福建事变”。
陈济棠能成为“南天王”,和他的军事能力有关。他毕业于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步兵科,可谓军事科班出身。在民国各种军事力量中,粤军的战力排名靠前。
这一点,只要对比一下民国时期的几支“虎狼之师”,就可见一斑了。
北伐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任该军独立团团长)被称为“铁军”,具有超强的战斗力。桂系的白崇禧,人称“小诸葛”,军事指挥才能卓越,由桂系组建的第七军自称“钢军”。然而就是这支钢军,却在1929-1930年的蒋桂战争、粤桂战争和中原大战中三次败于陈济棠之手!
对这样的对手,红军在实施战略转移之前,不可能不掂量粤军的分量。毕竟,红军吃过不少陈济棠的亏!
其中最著名的是1932年7月的南雄水口战役。这是一场罕见的恶仗。为保卫中央苏区,朱德总司令亲自指挥,历经三天两夜的浴血战斗,虽打退了粤军15个团的攻击,但自身也消耗严重,“损伤两千以上”。
“借道谈判”:世事洞明巧用力
红军长征经过粤北的时间是1934年10月底至11月中旬,约半个多月时间,先后经过南雄、仁化和乐昌等地区。面对战力超强的陈济棠粤军,红军为何这么顺利经过了广东?这主要归功于战争背后的和平沟通,史称“借道谈判”。
基于对国民党内部矛盾的了解,这场谈判在长征出发之前就开始了。1934年10月9日至11日,中共代表何长工和潘汉年与粤军代表谈了三天三夜,终于达成五项决议。其中包括:就地停战、互通情报、解除封锁、互相通商等,甚至帮红军“代购军火”(朱德语);粤军主力后撤,让红军通过粤北。
这是一场事关中央红军生死命运的谈判!按理说,内战时期,国共是敌对方,为何粤军愿意谈判?这就要说到国民党内部复杂的矛盾。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帝制,建立中华民国。袁世凯称帝、继而失败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孙中山先生去世后,他的革命班底也四分五裂,各自划定势力范围,成为新军阀。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各派新军阀从广州出发北伐,打败了吴佩孚、孙传芳等旧军阀,形式上完成了统一,组建了国民政府,定都南京。
但民国的统一只是形式上的,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争斗不止。最突出的就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黄埔系(中央军),以李宗仁为代表的桂系,以阎锡山为代表的晋系,以及以陈济棠为代表的粤军等。
这些派系势力,明面上统一于青天白日旗下,拥立国民政府,但各自间矛盾重重。1930年爆发的中原大战,就是各派系矛盾激化的结果。
中原大战后各方力量达成平衡,但实际上矛盾仍在。主要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央势力和桂系、滇系、粤系等地方势力的明争暗斗。表面上拥护中央,暗地里谋求自保。蒋介石始终想借机削弱、甚至吞并地方势力。
在针对红军的围剿行动中,国民党的内部矛盾始终存在。蒋介石希望“借刀杀人”,让地方军和红军相互削弱、两败俱伤。因此,红军长征中所到之处,蒋介石就电令地方军阀围追堵截。
在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行动中,蒋介石就“包藏祸心”,兵力部署上重北轻南,有意将红军逼入广东境内,希望红军与粤军拼个两败俱伤,以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
对于蒋介石的如意算盘,一直致力于“保境安民”的陈济棠不可能看不透。因此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准备实施战略转移时,陈济棠并不反对红军“借道”的提议。
也正因此,中共中央及红军领导人才得以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力,突破了蒋介石重兵设下的三道封锁线!
“粤北经验”:对敌“统战”初试锋芒
“借道谈判”的思想精髓,就是后来总结成的中国革命制胜法宝之一: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概念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的,列宁对其内涵作了发展。统一战线政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内容十分丰富且具有中国特色。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统一战线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重要法宝。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共产党的实力相对于国民党一直处于劣势,这种情况下,尽可能团结更多的人,有利于壮大自身的实力。
毛主席说,要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为我所用。后来总结革命的经验,统一战线成为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借道谈判”之所以能成功,是很好地把握住了陈济棠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利用好了陈济棠“保存实力、独霸广东、维持广东半独立局面”的核心利益诉求,因此容易达成一致意见。
对陈济棠来说,这样选择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这场仗胜了败了都不是好结果。如果败了,红军进入广东,中央军势必也追进广东,自己就岌岌可危。如果粤军胜了,那也是两败俱伤,中央军以善后名义前来,广东也成危局。
所以,留给陈济棠最好的选择就是,明着说打,实则按兵不动,让红军借道通过,最终达到既不违抗中央命令,又能保存实力的目的。
事后表明,陈济棠基本上履行了协议。红军经过之处,粤军主力后撤。只有少量兵力在蒋介石布设的封锁线上修筑工事。他们一旦与途经此地的红军交火,往往一触即溃。
粤军设在梅县和江西赣州的军用机场,有70多架战斗机。当红军带着辎重缓慢地“搬家”时,这些战斗机保持了沉默。
在红军经过粤北的整个过程中,只发生了一些小规模的战斗。比如1934年10月26日,红军在韶关南雄新田村打了粤北第一战,仅投入200多名战士就结束了战斗,敌人撤走,封锁线被突破。
此外还有东水桥、城口镇、铜鼓岭等战役,规模都不算大。其中11月4-5日的铜鼓岭狙击战,红军伤亡100多人,算是规模较大一仗。
显然,粤军参与的这些防御阵地,有点虚张声势。通过几次小规模的战斗,蒋介石下令布设的三道封锁线,已经土崩瓦解!
显然,假如没有“借道谈判”,或谈判不成,陈济棠出动战机轰炸红军,或配合蒋介石南北夹击红军,中央红军的处境将不堪设想!
红军长征经过粤北,首次对地方实力派军阀实施统战政策,并大获成功,为接下来的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之后对云南军阀龙云、四川军阀杨森等人,都延续了这一策略,且均有成效!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将统战政策提升到了党内法规的高度。
如今,远离了战火硝烟。但在当下以至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统战政策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也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
这,也是今天我们回望红军长征历史时,需要总结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