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羊网 记者张文
图/金羊网 记者周巍
1934年10月底,红军长征进入湘粤赣三省交界地带的韶关市仁化县,通过奇袭城口镇和铜鼓岭阻击战,顺利突破国民党军设在城口至湖南汝城、桂东一带的第二道封锁线。红军主力部队五万多人在城口短暂休整,继续前进。
6月24日上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循着红军长征足迹走进城口镇,走访当年红军过境城口的见证者、村民后人以及当地文史工作者。在他们口中,85年硝烟散尽,但英勇又爱民的红军队伍的故事,依然流传至今。
奇袭城口镇,红军在街头休整
当采访团车辆甫一抵达城口镇,远远就能看见一座环形建筑,外立面已基本完成施工,高耸部分脚手架尚未拆除,顶端镶嵌一颗闪亮的红五星,阳光照耀下非常醒目。车辆驶近,建筑正门位置几个大字——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昭示这座建筑并不寻常的身份。
仁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子初告诉记者,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2017年由中央办公厅批准建设,也是广东目前唯一以长征为主题的大型纪念馆,计划于7月底竣工并免费对外开放,将重点展示红军长征过境粤北的战斗历程,集中呈现红军各个时期在粤北开展的革命活动。
从纪念馆门前的小桥跨过城口河,便可以抵达城口镇河边街、正龙街一带。现在当地村民把这两条宽不足五米的巷子称为“红军街”。
1934年11月2日,85年前的那个初冬夜晚,枪声在城口镇突然响起。红军先头部队从赣南来到城口,出其不意发起突袭,顺利夺下城口镇,摧毁26座碉堡,俘敌百余人。长途劳顿的红军战士无万余人陆续抵达城口进行休整,在河边街、正龙街等地休整。
“红军过夜的时候不能躺着,不够位置,只能斜靠在屋檐下,双手抱枪,和衣而睡。老百姓邀请红军进屋住,红军都不进去,就是怕扰民……”仁化县城口镇综合文化站站长黄本洲说,红军到城口次日,就有人给红军烧茶做饭,还有人帮忙料理伤员,“有村民杀了准备结婚用的大肥猪,慰问红军。红军纪律严明,按照市价付了钱。”
铜鼓岭阻击战:红军“倒下一批,又冲一批”
《中国共产党仁化县地方史》一书记载,“红军主力能在城口镇休整,筹集军饷,集结部队,顺利继续前进,是与铜鼓岭阻击战的胜利分不开的。”
黄本洲告诉记者,红军奇袭并占领城口镇之后,国民党粤军从仁化县城往城口方向进攻,红二师六团一部从城口南下,在铜鼓岭与先期占领高地的粤军相遇,敌方依仗居高临下的优势和火力优势,跨出工事向红军阵地扑杀过来,红军沉着应战,待敌人冲至阵前再跃起冲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在处于不利地形又遭轻重机枪扫射的情况下,红军硬是把敌人打得缩回原阵地。”
“战斗持续了两天一夜,红军以牺牲一百多名指战员的惨烈代价,消灭敌人80多人,成功阻击了增援的国民党军。”黄本洲说,正是铜鼓岭阻击战,为中央纵队和红军主力在城口作短暂休整和继续前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住在铜鼓岭脚下的大水坝村民王久军告诉记者,自懂事起就经常听长辈讲红军与国民党军在铜鼓岭激战的往事,“当时战况很激烈,红军很勇敢,往国民党阵地冲,倒下一批,又冲一批。后来国民党组织了一个敢死队往上冲,他冲不上去,被我们的红军战士阻击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铜鼓岭一带的村民还不时捡到步枪子弹。1984年春,王久军在干农活时,从水沟边捡到一枚印有五角星和铁锤镰刀标志的手雷,他珍藏24年后,于去年3月上交当地博物馆,经专家鉴定这枚手雷正是红军遗留的武器。
为纪念这次战斗、缅怀牺牲的红军烈士,仁化县在解放后,修筑红军烈士纪念碑,供后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