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举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 教育先进事迹报告会
“就是因为不凑合,我们才能在国际上树标杆!”“17年的艰辛,17年的坚守,让我深深体会到,能为每一个孤残儿童的心里点上一盏灯,照亮他们的人生,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份幸福的选择。” 他们初心不改,他们勇担使命。
7月1日,在广东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苏权科、钟南山、费英英、彭彬、甘学德、孙建国、卢永根(代述)等7位同志在会上阐述各自的初心和使命,不少观众会后表示,其间多次深受震撼,多次感动落泪。
■记者 麦婉诗 黄闻禹
■苏权科
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苏权科:
用奋斗架起中国脊梁
作为一名桥梁人,“建设世界一流桥梁”一直是我的梦想。2003年,港珠澳大桥正式启动筹建,我被任命为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技术负责人,后来担任总工程师。
国之重器来不得半点马虎,港珠澳大桥的海底沉管隧道建设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是我国首次在外海环境下建沉管隧道。记得方案讨论初期,一名外国专家就质问我:目前国际上最好的挖泥船能挖到水下36米,在海面以下开挖将近50米深的槽,你们能挖出来吗,挖出来能稳定不塌、不淤积吗?大桥海中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寿命要达到120年,你们有这项技术吗,你们行吗?
我们横下一条心,从零开始自主攻关。
后来,我们成功开挖出了世界上最长的海下深槽,达5.56公里;我们还成功研发出了耐久性超过120年的钢筋混凝土设计方法(被业界称为港珠澳模型),制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沉管构件,每个长达180米,重达8万吨。沉管安装过程,我记忆犹新。安装第1节时,计划26小时,但花了96个小时;安装第15节时更是坎坷,三次出海,两次返航,2015年3月24日我们第三次踏浪出征,终于在40多米深的海底成功实现对接。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由33节混凝土预制沉管和1节12米长的“最终接头”组成,“最终接头”所采用的技术属于世界首创。2017年5月2日,“最终接头”安装全球瞩目,世界综合吊装能力最大起重船“振华30”吊起6000吨重的“巨无霸”接头,在28米深的海下安装合龙,大桥建设者经过34小时惊险奋战,二次“返工”,成功将线形偏差从15厘米缩小到0.8至2.5毫米之间。就是因为不凑合,我们才能在国际上树标杆!
■钟南山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
时刻想着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
作为一名医生,首先应该思考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身体健康。2002年12月,我在医院的ICU病房遇到一位病人,这位病人病情迅速恶化,后来我们知道那是“非典”导致的。之后,我国用了四五个月的时间战胜了“非典”。总结时,我们发现战胜“非典”的重要法宝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003年有消息称,“非典”的病原是衣原体,衣原体没什么可怕的,用正规抗生素治疗非常有效。之后我们三十多位医生通过实践,使用正规的治疗依然没有效果。所以,我们不赞成这样看,经过多次研究,我们发现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可能是“非典”的真正原因。正是我们实事求是,才发现了真正的病原。
2013年,我在参加全国两会时提出,如果不治理雾霾,未来10年,肿瘤、呼吸道疾病以及心脏病会以几何倍数增长,环境污染会成为制约我国发展进步的瓶颈。提出这个想法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后来,广东首先发布了空气环境的监测数据,经过上下共同努力,珠三角的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作为科技工作者,要想着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慢性病是当前我国致死的主要原因,很多人过早死亡,而治疗慢性病的关键是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我们团队发现,进行早期干预的肺功能有了明显改善,并显著减少肺功能的年递减率,因而提出了对慢阻肺患者早期干预的新战略。目前,我们争取5至10年在全国推广像当前对高血压、糖尿病早期干预那样。
作为一名科研管理者,要时刻想着党中央和省委的科技战略部署。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我们从两方面做,一个是“顶天”,研发和转化国际前沿科技;一个是“立地”,研发国家急需的、适合国情的药物、器械和技术。
■费英英
深圳市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保育部副部长费英英:
我愿永远做他们不离不弃的“妈妈”
2002年,19岁的我从重庆民政学校毕业,只身一人来到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成为了福利中心的一名护理员。我入职时,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护理弃婴,他们大多身患残疾,很多还患有脑瘫、先心病、智力障碍等疾病。要长期护理这些孤残儿童,需要比护理一般儿童更加小心翼翼。
这份工作对于刚毕业的我来说,内心压力特别大。我犹豫过,到底要不要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坚持下去,但后来发生的事情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有一天,我带着一名叫奇奇的孩子去医院体检,小朋友看到同龄人都有父母牵着小手,就忍不住问我:“英英姐姐,我为什么没有妈妈?”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鼻子一酸,内心特别难受,俯下身把他抱起来,哽咽着说:“奇奇,英英姐姐就是你的妈妈。”几天后,我给孩子们分饭时,奇奇突然拉着我的衣角,他很小声叫我:“妈妈,妈妈。”从那之后,我就坚定地留了下来,这一呆就是17年。
2006年,我入党了,入党时我在心里对自己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要把这些最需要关爱和呵护的孤残儿童当做亲人,尽全力疼爱和帮助他们,让他们与同龄人一样快乐地成长。
为困境儿童提供帮助和服务,是我一直想坚守的事业。过去的17年,我成为了1500多名孤残儿童心目中的“妈妈”。17年的艰辛,17年的坚守,让我深深体会到,能为每一个孤残儿童的心里点上一盏灯,照亮他们的人生,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份幸福的选择。坚守初心,这一路我从来没有忘记过。我愿意继续照顾好孤残儿童,我愿意永远做他们不离不弃的“妈妈”。
■彭彬
省农业农村厅驻雷州市那毛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彭彬:
扎根农村,用番薯、无人机助脱贫
2016年我到那毛村开展精准扶贫。那毛村距广州660公里,常住人口有3000人,在进村调查摸底后,我了解到村里的情况极不乐观。那就结合自己的资源禀赋,先做些可行、能行的事。省农业厅30多位干部相继驻村,完成了《耕地调研》等11份报告,我们诊断出那毛的土质适合种番薯。
可起步并不顺利。开始老百姓都不信,种番薯也能赚钱?必须用事实来说话。2016年国庆工作队没休息,带着3户示范户种下16亩番薯,年底我们把全村人请来品尝,请客商到村里采购、下订单,现场为示范户结算现金。这一下子,村民看到盼头,慢慢的开始跟着种植了。
李喜就是其中一位,他30多岁,腿有残疾。工作队用他家两亩荒地帮他种,说好了效益都归他。到年底既卖苗又卖薯,短短4个月从地里刨出4000元,他很受鼓舞,去年借了亲戚10亩地扩大种植,赚了3万多元,被评为了我们村的脱贫明星。
除了下地种番薯,我们还带领村民上天搞飞机。在省农业农村厅大力支持下,那毛村办起了无人机培训学校,吸引了很多青年过来学习。年轻的飞手们操作着无人机,开展甘蔗、水稻、番薯的喷药、施肥、播种服务。3年来为粤西地区作业面积20多万亩,合作社收入近40万元,仅此一项为贫困户每人每年分红上千元。辛劳都没有白费,去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接近1万元,村集体收入15万元,那毛村终于脱贫了。
那毛村积贫多年,不敢奢望一下子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将扎根农村广阔天地,更好地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
■卢永根
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永根:
“我是中国人,祖国的建设需要我!”
(华南农业大学青年教师党林夕讲述)
卢院士今年89岁高龄,是一位有着70年党龄的老共产党人,衣着简单,为人低调。但他却因2017年的一个举动,突然成为了全国“网红”。那年3月,他与夫人徐雪宾颤颤巍巍地抱着一个破旧的牛皮纸信封出现在华农校内一家银行,将毕生积蓄转入学校账户,整整880多万元!就在那一年,卢永根院士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改革开放后,卢永根曾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留学,留美期间,在美的亲人告诉他,留在美国你可以过得很舒服。但是,卢永根坚定地说:“我是中国人,祖国的建设需要我!”
卢永根坚定地选择回到祖国。在他的感召下,一大批水稻育种专家也选择回国报效国家。卢院士也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农业科学家,就在2017年,他的学生刘耀光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门三院士”也被传为佳话。
如何提高水稻的育种品质,这是卢永根毕生科研的命题。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寻找水稻的祖先“野生水稻”,跑遍了广东、海南和江西。有一次,已经70多岁高龄的卢院士带队去清远佛冈一座荒山的山顶采集野生稻,山路崎岖陡峭、木石穿道,一路辛苦异常。幸运的是,他最终找到了宝贵的野生稻。已经疲累至极的卢院士异常激动,俯下身紧紧地握着稻穗对学生们说:“作为一个农业科学家,你必须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一定要亲自察看现场,不能遗漏一丝一毫的细节。”
如今,因患癌症卢院士重病在床,在病房中,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说:“虽然我现在疾病缠身,无法自由地行走,但是,我的意识是清醒的,我的牵挂是不变的,我的信仰是坚定的!”
■甘学德
广东农垦广垦橡胶集团柬埔寨春丰公司副总经理甘学德:
“一带一路”橡胶情
2013年,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们集团抓住机遇,加快在东南亚国家发展橡胶产业,我有幸成为了奋斗在一线的一员。
我第一次被派驻到海外,是到马来西亚广垦(婆联)橡胶公司。刚进驻基地的那段时间,由于交通不方便,公司食堂一周才能出去采购一次,食材不新鲜,且水源不够,菜也经常洗不干净。这样的饭菜,很多员工都难以下咽,但不吃饭身体肯定扛不住。我对他们承诺说,再难吃我都会吃下去。于是,每一餐不管多难吃,我都会吃完碗里的饭菜,为此被同事们戏称为“清盘侠”,这为员工克服饭难吃一事增加了信心。
后面,我又被派到了柬埔寨。2016年,柬埔寨遭遇90年一遇的大旱,为了挽救上百万株橡胶种苗,我们顶着40多度的高温,深入到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里,去寻找可利用的水源。我们身上不断被划伤,鞋子不断被竹刺刺穿,最终,我们找到了水源,最大程度保证了种苗存活,减少了国有资产损失。
目前,广垦橡胶已经在东南亚国家建立了39家企业及科研机构,橡胶年产量达到150万吨。生产出的橡胶原材料和加工制品不仅极大地满足了国内橡胶产业发展的需求,还销往了75个国家和地区。此外,我们把许多当地的橡胶工人,招进自己的公司,带动产业就业3万人;在马来西亚和柬埔寨,免费为当地修建了300多公里的路;还为当地员工提供住房和饮用水,设立了医务室等,开办了“胶林学校”等。
在海外工作的这些年,我看到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友谊和广阔前景。我有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这个伟大的事业,将继续艰苦奋斗,努力为中国橡胶产业不断壮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孙建国
佛山市公安局三水分局巡(特)警大队大队长孙建国:
“既然穿上这身警服,就必须勇往直前”
特警是公安队伍的一把尖刀利剑,要时刻冲在打击犯罪的最前线,这意味着我们经常会面临危险。我,从警已经16个年头了。
2013年2月25日凌晨,一名男子挟持人质,在佛山三水区的一间出租屋内点火,并叫嚣着要点燃煤气罐与人质同归于尽,我们立即采取强攻。这时,嫌疑人突然情绪失控,疯狂地将一个煤气罐推入了火中,情况万分危急。我迅速破门冲进出租屋,一拳把他打晕,同时以最快速度从火中抱起煤气罐就往外冲。最终,煤气罐爆炸的隐患解除了,4名人质也被安全解救。
2005年,经过层层选拔,我成为一名光荣的维和警察,和战友们一起飞赴海地,执行长达8个月的维和任务。那一年5月6日晚,还没等我们完全适应海地的紧张氛围,任务就来了:一名法国女孩被匪徒绑架,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决定实施突击行动,解救人质。
行动中,我们和匪徒展开了激烈的对攻,子弹从头顶和耳边“嗖嗖”飞过,打在装甲车上“铛铛”作响。最终,我们成功击溃了武装分子,把人质解救出来。那天回到营地,已是黎明,我和战友们肩并肩站在一起,五星红旗在朝霞中迎风飞舞。那一刻,我们每个人的眼里都闪着泪花:只有经过了生死考验,才懂得血浓于水的兄弟战友情;只有走出了国门,才知道对祖国母亲的爱有多深。
16年的从警之路,有鲜花,有荣耀,也有泪水和心酸。我深深地体会到,既然穿上这身警服,就必须勇往直前,就必须在内心深埋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唯有忠诚,才会无怨无悔地付出;唯有忠诚,才有舍我其谁的担当;唯有忠诚,才有战胜困难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