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邰梦云 图/受访者提供
林浩添,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科带头人。他得知自己获得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心中难掩激动和惊喜,因为这是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14岁-40岁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他勉励自己:“作为一名眼科医生,不仅需要植根临床,更需要在科研创新路上磨砺奋斗”。
在先天性白内障领域苦下功夫
先天性白内障的治疗一直是世界难题,术后复发率极高,治疗效果差,近半个世纪都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在眼科临床和学术道路上,林浩添幸运地遇到了多位恩师,他们为他的成长点亮了一座座“灯塔”。其中,对他要求最严格的是我国白内障微创手术开创者、“眼科第一刀”刘奕志教授。在刘奕志教授的带领下,林浩添从2010年开始在这个领域苦下功夫。在临床,他真切体会患者对光明的渴望、深入了解眼病诊治存在的核心问题。经过反复观察和研究,团队设计研发了超微创手术技术,通过激活原组织内源性干细胞的损伤修复功能,实现了功能性晶状体再生,并成功应用于临床,为无数患儿家庭带来希望。
2016年,林浩添以第一作者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该研究成果的原创性论文,引发了国际广泛关注,《Nature》同期以“有远见卓识的干细胞疗法”为题发表评论文章,称“这是利用干细胞再生眼组织领域最令人振奋的消息”。同年底,这项研究被《Nature Medicine》杂志评为“2016年生命医学的八大突破性进展之一”,这也是中国研究者主导的研究成果首次获此项殊荣。
组建团队投身“AI”医疗事业
“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这是每位中山医学子的座右铭,也是林浩添毕生追求的目标。在他看来,大医精神有两种:一是医术精湛,解决和体恤病患痛苦的医者精神;二是不断探索未知并提升医术的创新精神。
近二十年的临床医生经验,让林浩添深刻体会到,中国医疗资源远不能满足人民急剧增长的健康需求。为此,从2016年开始,他握准了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一发展方向,不断汲取前沿知识与临床经验结合,组建团队投身“AI”医疗事业。
林浩添表示,先天性白内障治疗的突破成果,能够受益的还只是一小部分患者,然而,我国还有非常多的常见眼病患者,因为医疗资源的缺乏而未能早诊早治而丧失了视力。“AI技术的研发,可以实现在大规模人群中,进行常见致盲眼病的自动筛查和诊断”。
中山眼科中心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科是国际首个眼科人工智能专科。作为科室的学科带头人,林浩添带领专科以眼病人工智能诊疗的技术研发、临床验证和服务推广为三大目标,建立了国际一流的眼病人工智能诊疗平台,研发了国际领先水平的一系列眼病人工智能诊疗技术,制定并推广了医疗人工智能在临床的应用标准和方案,引领我国眼病防治的创新服务模式。其中,研发全球首个人工智能白内障诊疗云平台,被评选为“影响全球医学界的11大AI事件”。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席卷全球,林浩添觉得互联网+AI诊疗服务在新型肺炎严峻的防控形势下,可发挥避免聚集、切断传染途径、节约医疗成本等优势,并迅速组织了眼科青年“战疫”突击队,把眼科互联网AI诊疗服务送到湖北抗疫前线和全国各地,服务患者近3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