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环境使螺洞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唐珩 摄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唐珩 汪海晏
4月底的螺洞村,仍有些许青中透红的梅子挂在枝头上。这是村里最忙的时节——青梅摘下来,可以做梅干、蜜饯,可以酿酒……这些都是这座深山村落产业链的一环。
位于汕尾市陆河县水唇镇东部的螺洞村,有“世外梅园”的美称,已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每年一月中下旬“梅花节”期间,全村上万亩梅花迎风怒放,游人如织;4月中旬梅子成熟,青梅采摘项目还带热了亲子游;到了盛夏,清凉河水又吸引着渴求避暑的大批游客。
谁能想到,四年前,这里还是杂乱不堪、无人问津的贫困村。2016年,来自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的扶贫工作队正式驻村。在扶贫工作队队长兼驻村第一书记利建文的引领下,该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蜜蜂养殖、青梅种植等产业,实现“华丽转身”。
因地制宜,盘活青梅资源
螺洞村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有青梅,坐拥全国规模最大的万亩梅园。村民每年主要经济来源却只有在梅子成熟后,肩挑背扛十几里山路卖梅换来的微薄收入;或者外出打散工赚些钱。如何盘活农村资源、走出脱贫致富路?
在扶贫工作队驻村之前,已有乡贤进行了尝试。2015年12月,几位螺洞村乡贤凑了300万元,成立了汕尾市首个村级股份公司——广东罗洞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螺洞公司”)。村民以现金或土地入股的形式,与公司共同开发集观光、娱乐、休闲、文化、探险、餐饮于一体的原生态旅游业,打响了汕尾市农村村级股份合作“第一炮”。
然而,生态环境极大限制了螺洞公司的发展。2016年,利建文和驻村同事刚到螺洞村时,只见一条又破又窄的小路,村里全是土坯房,垃圾乱堆乱放,螺洞河长满水草……扶贫工作队在与镇、村干部充分沟通后,提出了“以乡村旅游产业为主,种植青梅及青梅深加工产业和蜜蜂养殖产业为辅”的总帮扶思路。其后,扶贫工作队带领村两委干部,清理垃圾污泥、沟渠溪河淤泥,拆除危旧房、废弃猪牛栏、露天厕所茅房,扩建进村公路。
2017年, 螺洞世外梅园景区游客接待中心竣工迎客,汕尾市首家由贫困农户参股的乡村旅游宾馆开张营业;同期相继完成改造农家民宿、农家乐、青年旅社等共20余家,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2018年初,螺洞村对主要村道两旁的老旧房屋外立面进行了统一粉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19年“梅花节”期间,螺洞村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最高峰日达2.5万人次。
人才返乡,内生动力澎湃
村里环境好了,产业配套跟上了,游客慕名而至,走出去的村民也愿意回来了。彭志华是螺洞村里第一位返乡大学生,37岁的他如今养着100多箱蜜蜂,是村里“养蜂第一人”。
利建文说,此前,螺洞村蜂农一直“单打独斗”。扶贫工作队成立了养蜂专业合作社,由彭志华担任社长。彭志华一面进行专业学习,一面动员村里贫困户和原有蜂农加入合作社,为他们提供蜂场选址、蜂群引种管理、病害防治、产品销售等服务,逐渐打开了规模化局面。目前,螺洞村已发展蜜蜂养殖30户,年产值70多万元,合作社注册了“世外梅园”蜂蜜品牌,建立了电商平台。今年7月,螺洞村还将建成自己的蜂蜜加工厂。
利建文介绍,到今年,螺洞村已吸引了逾150名外出人员返乡创业。
“扶贫先扶智”,螺洞村此前教育基础差、底子薄,村民更倾向于读完初中后就出去打工赚钱。2018年,利建文开始张罗让村里的孩子到自己所任职的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就读。目前,螺洞村已有数名学生在该校就读中职,学校提供学费全免、食宿费补贴的优惠。毕业后,这些学生还可选择继续深造。
数说成效
●2017年底,螺洞村34户94名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提前完成脱贫任务;
●2016年至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不足4000元增至16680元;
●全村种植青梅户200多户,2019年青梅产量高达三百多万斤,为农户带来400多万元收入;
●2019年,全村共接待游客超2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近350万元。
对话第一书记
最大挑战在于改变贫困户观念
羊城晚报:扶贫工作中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利建文:最大的挑战是从思想上改变贫困户的思维模式。当初决定发展蜜蜂养殖产业时,大部分贫困户因为没有养过蜜蜂,不愿“放手一搏”。为了消除其疑虑,我多次到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学习知识,并买了30多箱蜜蜂放在村里进行实操。这些蜂群对贫困户完全开放,村民只要有兴趣,都可以来练练手。我也经常和贫困户沟通,给他们讲真实案例、成功经验,转变他们的观念,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羊城晚报:接下来扶贫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利建文:打造出螺洞村独特的品牌,是我现在最想做的事情。螺洞村的蜂蜜已申请注册“世外梅园”蜂蜜商标,接下来,青梅酒、梅干等当地特产也将抓紧注册商标,让土特产的生产销售更加产业化、规模化。此外,我们正全力打造电商平台,鼓励村民利用抖音、快手、淘宝等互联网平台销售农产品,希望打造“产销一条龙”商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