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村村建起文体广场 李志文 周寿光 摄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志文 周寿光
梅州兴宁市新圩镇大村村为何被称为“大村”?原因无他,就是因为村子大——全村总面积约8000亩,共有16个村民小组,村民总户数1008户,总人口3025人,在册相对贫困户63户156人。一般来说,贫困村规模越大,扶贫难度越大。但大村不仅实现了贫困户全面脱贫,且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这是怎么做到的?“秘密”很朴实,就在于村委干部、扶贫工作队和致富带头人等用心用情做了实事。
众多产业齐头并进
大村村西北面某处山坡上,成片无花果树在阳光照耀下泛着绿油油的光。部分稍早种下的树苗已结出鸡蛋般大小的果实,沉甸甸地挂在枝条上。
这是村里的无花果种植项目,是扶贫工作队引进的四季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在该村的众多项目之一。该公司总经理刘苑红介绍,新鲜无花果收购价高达25元/斤,销售收益可观;不过,无花果质量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产品销售也时好时坏,导致扶贫产业整体效益不够理想。经过深思熟虑,扶贫工作队决定启动果蔬加工厂建设项目。
2019年8月,广州市天河区沙东街道扶贫引导资金和兴宁市扶持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共同出资86万多元,建设了400多平方米的果蔬加工厂。该厂配备了冷库、烘干机、切片机、蒸笼等设备,不仅为大村村各类农产品加工提供了发展配套设施,且使农产品产业生产链条日趋完备,从而解决了新鲜农产品的“后顾之忧”。“有了加工厂之后,我们不但可以将无花果做成无花果干、无花果汤包,还研发出了无花果茶叶,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扶贫工作队队长兼驻村第一书记郑狄杰介绍道。
随着加工厂的作用日益凸显,大村村农业产业链日趋完整,扶贫产业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五黑鸡养殖,大菜心、木耳、红菇种植等众多项目接连投产。半年多时间,各产业间形成了良好的互补互动,村内经济发展活力和村民内生动力得到有效激发,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众多农业种植项目,不仅为村民创造了稳定的“家门口”就业岗位,还有效带动了村民劳动增收。在黑皮鸡枞菌种植基地,贫困户廖阿姨笑着告诉记者,她在这边上班,每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加班还有补贴。除了上班,她还利用下班时间养鸡、种水稻,“现在生活比以前好了很多”。
据了解,通过以上各产业项目,村集体每年可获得收益分红近10万元。每个到产业基地劳动就业的村民每天可增加收入80-100元,被聘为正式员工的村民每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产业带动脱贫致富效果明显。
村村联动共谋发展
在村委会和扶贫工作队的配合努力下,大村村用数年时间取得了现在的良好局面,但发展瓶颈也随之而来:原有产业已用去了1200多亩地,今年再要发展产业,村内已无大规模连片土地可供发展利用……
怎么办?郑狄杰把目光投向了临近村落。在与村委干部、村致富带头人几番商议之后,大家一致决定整合外村土地进行合作发展,让四季美公司走出大村,在更大平台上发挥联农带农作用。
巧的是,就在这时,附近河口村的第一书记黄高彪也正为村里的200亩垦复地不知如何开发利用而发愁。经讨论研究,临近各村与四季美公司达成了合作开发协议。随着合作协议的签署,四季美公司的农机拉开了“村村联动”的序幕。
立足大村,走出大村,反哺大村,大村村产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随着农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齐备,大村村农业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2020年带动更多村民实现就近就业,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打下了坚实基础。
对话第一书记
驻村扶贫尤需感同身受
羊城晚报:在您看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扶贫干部,需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郑狄杰:第一,要敢于担当。作为驻村扶贫干部,大家都是暂别家人,从城市来到较偏远山区,如果没树立一种担当精神,主动去克服种种困难,很多事情将无法开展。第二,要有真心真情。扶贫工作要带着感情去做,要在内心里对贫困户的境遇感同身受,才能把事情做好。能够参与到脱贫攻坚这项事业中来,我觉得是我个人的一种光荣。
羊城晚报:等结束驻村扶贫工作之后,您有什么打算?
郑狄杰:多在家里陪伴家人,在孩子的教育上多用心一点,弥补这段时间的空缺。说实话,从我来到这边驻村扶贫后,我儿子成绩有所下滑。我是一个比较严格的父亲,以前在家就会管着他们做作业,现在离开家以后确实没办法管那么多。
数说成效
●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率100%;贫困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低于4000元增至13000多元;
●村集体收入从2015年的0.7万元增至10万多元。随着2019年新增投入的产业项目收益期的到来,今年村集体收入预计稳超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