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大事记:
●1月19日,广东确诊首例输入病例。1月21日,全省部署防控工作,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建立疫情发布制度,确定30家省级定点收治医院。
●1月23日,广东率先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自1月24日,广东共派出26批次共2493名医疗队员,分赴湖北武汉和荆州等地支援抗疫。
●3月21日,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司委派,广东派出第一批医疗专家赴塞尔维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4月18日,应马来西亚政府邀请,中国赴马来西亚抗疫医疗专家组从广州启程,8名广东专家赴马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截至5月11日,广东核酸检测超过1041万份。日核酸检测能力达23万份。
广东援荆州医疗队与当地医务人员合力完成重症患者转运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喻 摄
评说: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病中心主任蔡卫平: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广东精准施策部署有效
迎战疫情,广东快速反应、有效部署,使救治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救治患者上,广东调动一线医护人员,分级分层管理确诊病例,让患者得到有针对性的治疗。集中全省顶级专家成立专家组,巡诊救治重症患者;并通过远程会诊、对口帮扶等形式确保全省“一盘棋”,对重症患者精准施策、积极救治。
因对付新冠病毒,没有特效药,所以医护人员竭尽全力、不断优化治疗方案、投入最先进医疗设备,积极通过氧疗、有创通气和ECMO等,尤其是先进生命支持系统,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
流行性传染病可能随时会遇到,考验随时存在。即便疫情消除,今后针对传染病的防控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从更广的范围来看,不仅仅在应对传染病时要有强有力的行动,对所有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比如火灾、化学物品、化学仓库爆炸等,我们的应急系统也需快速反应、迅速部署、救治得当,这样才是一个高水平文明社会应有的能力。
2月底,武汉一对八旬老夫妇在广东援鄂医疗队的精心救治下康复出院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汤铭明 摄
典型:
驻点支援+远程会诊
啃下危重救治“硬骨头”
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广东集合最强医疗力量,集中“兵力”攻坚克难。中山一院等7家广州地区的高水平医院支援省内13家定点医院,几大高水平医院分别成立医疗救治组,驻点支援其他地市的定点收治医院,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搏斗。
钟南山院士团队作为最早参与一线救治的一批医生,常常是多地连线、远程施救。
1月29日,钟南山院士所在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多位重症医学专家与广东支援武汉医疗队首次连线,“面对面”地对武汉协和西院几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进行诊治方案的讨论。此后,这样的两地会诊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钟南山院士参与多次会诊。
2月21日晚,中山一院针对武汉前线的危重症患者进行多学科远程会诊,集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医学部、消化内科、血液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放射诊断科等十多个学科的20多名业内知名专家协同作战。经过两地专家携手努力,中山一院支援武汉医疗队在武汉61天救治患者246人,其中90%是重症危重症病人,年龄最大的98岁。(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钟南山院士团队与多地专家视频连线,分享救治经验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汤铭明 摄
综合治疗+防治结合
广东经验助力湖北抗疫
庚子年正月十六,中山三院各科室骨干133名医护人员自愿报名奔赴武汉。医疗队在武汉抗疫50天,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一个重症病区,采用多学科、立体、个体化综合治疗模式,对患者做到观察、检查、会诊、预警、处理“5个及时”,总结出的重症救治方案获国家推广。
据了解中山三院医疗队在光谷病区团队累计收治重型/危重型77例,治愈65人。平均年龄63.8岁,合并1种以上基础疾病的占68.8%,重症重型/危重型患者平均住院日22天,病死率2.6%。团队高效救治患者的同时实现“零感染”。
广东对口支援湖北荆州战疫期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作为主力,先后共派出102人前往荆州抗疫,形成了“政府统筹、专家指导、全民参与、大数据支撑”的洪湖抗疫模式。
“医疗队除救治病人外,防治结合、关口前移,把足够的精力放在疫情防控策略上。”广东支援荆州医疗队前方副总指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党委书记朱宏介绍,医疗队结合疫情形势研判和流行病学分析,制定了“两手抓”防控策略:一手抓定点医疗机构,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一手抓社区防控,严防死堵,排查潜在感染源,减少新发病率,达到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分区管理、科学救治。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周晋安 宁习源 李晓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