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光摩日月,足迹遍山河。”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西北边陲到红土高原,从塞外雪域到岭南水乡,习近平总书记扶贫的脚步遍布中国大地。“我一直惦记着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他的谆谆嘱托,还在耳畔回响;他的殷切期盼,还在脑海闪现。
从“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到“找对‘穷根’,明确靶向”,从提出“科学扶贫”“内源扶贫”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锚定航向,擘画蓝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创造世界奇迹。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在习近平总书记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引领下,一批又一批驻村干部、第一书记被精准选配到第一线,为扶贫带去新资源,输入新血液。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他们奔赴农村的广阔天地,把基层党组织建成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精准把握“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一系列问题,苦下一番“绣花”功夫,成为带领群众实现精准脱贫的“领头雁”和“主心骨”。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眼下,2020年还剩下不足8个月时间。越是在最后关头,越要抱定啃硬骨头的决心,越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不折不扣地确保攻下坚中之坚、难中之难,不让任何一户、任何一人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我们要奔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代接着一代跑下去,跑出雄心壮志,跑出下一个世间奇迹。
打响拔除穷根的总攻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而破除贫困的坚冰,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是在聚焦和精准上下功夫。要把底子摸清、实情吃透,掌握动态,准确研判,有效施策,确保脱贫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在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的地震遗址公园,一棵榆树劫后挺拔地生长起来,象征着生命顽强地涅槃重生。“扶贫先扶智,不要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鼓励开展职业教育,学到一门技术,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相传的根源。”习近平总书记在震后考察龙头山镇时说的话,至今依然铿锵回响。在广州越秀集团等多方援助新民小学的行动中,新的校舍建起来了,新的希望被播下种去。
这里成为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穷窝子”摘掉“穷帽子”,首先要精准识贫。俗话说,上山方知山高低,下水方知水深浅。要挖到“穷根”、开对“药方”,就需要真抓实干、脚踏实地。唯有躬行实践,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才能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把扶贫攻坚工作深入做下去。
要精准施策。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需要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要从致贫的根源入手,依据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做到“扶贫对象精准、扶贫产业精准、扶贫方式精准、扶贫成效精准”。
要精准发力。所谓“分则力散,专则力全”,扶贫须从实际出发,集中优势兵力,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同时,全社会要行动起来,尽锐出战,把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有机结合起来,方能形成大扶贫的格局。
踏上焕发动力的征程
贫穷不是宿命。摆脱贫困,首先要有志气有信心,摆脱“意识贫困”和“思路贫困”。正所谓,只要有志气,山高人为峰。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有了志气和信心,贫穷的大山迟早能被搬走。
“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的一席话,在当地干部群众心中燃起信心的火种。现在,曾经的“烂泥沟儿”里,不止所见所闻都是新的,人们内在的精气神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肯吃苦,肯学习,相信奋斗改变命运,正在当地蔚然成风。
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要扭住区域发展的“牛鼻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创造和维护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在健全公共服务上做文章,鼓励勤劳致富、拼搏向上。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当贫困群众树立“起飞”的意识,贫困地区便打开了联通世界的“一扇窗”。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依靠自身的优势,率先行动起来,飞向广阔的天地。
乐业才能安居。从发展产业入手,改进帮扶方式,带动群众就业,促进群众增收,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以元古堆村来说,当地群众用技术、管理和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不但摸索出百合、当归的种植方法,还开办起砖厂、石料厂,农户们能以多种方式参与企业分红,形成了“地里有收成、务工有收入、村里有分红”的一派新气象。
当群众富了脑袋、鼓了钱包,“源头活水”便不断在贫困地区聚集成充满活力的河流、湖泊。大胆改革创新,激发自我“造血”能量,绿水青山能变金山银山,贫困地区也会上演“弱鸟先飞”“至贫先富”的连台好戏。
共享全面小康的春天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天下之治乱,在万民之忧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都不能落下。在广东省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当地干部群众,要一代接着一代干,既要加快脱贫致富,又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向现代化。如今,过去的贫困村不但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还成了全国首个5G覆盖的行政村。新能源纯电动公交客运班线开进村子了,植保无人机飞起来了,智慧农业火起来了……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因为,稳固成效、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不遗余力做大共享发展的“蛋糕”才事关长远之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在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黄龙村,“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激发经济活力,“农文旅”融合带动村集体增收。当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起来,当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当人居环境治理与历史文化传承相互衔接起来,当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起来,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新蓝图便会跃然纸上。
我们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只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国家的发展便会注入澎湃不息的伟力,民族的未来便会充满朝气蓬勃的希望!
扫码观看微视频 《幸福,如约而至》↓
曾因地震造成巨大损失的
云南省鲁甸县
重建脱贫“两手抓”
被地震摧毁的甘家寨
花园式洋房建起来
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昭通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骡马口社区航拍图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对群众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造成巨大损失。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次离京考察就前往鲁甸县,看望鲁甸地震灾区干部群众,深入企业、工地、乡村考察,就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照壁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孩子们在玩耍
如今,一排排青瓦白墙小楼、一张张温暖幸福的笑脸、一颗颗未落叶的花椒树和一栋栋崭新明亮的教学楼……都在向世界展示着: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这个偏远贫困并曾因地震而使得老百姓生活更加困难的地方,正在走出来、富起来,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奔头!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曾经的深度贫困村
甘肃省渭源县元古堆村
建成幸福美丽乡村
“苦瘠甲于天下”的元古堆
罐罐茶里泡起了桂圆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定会给乡亲们更多支持和帮助,乡亲们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早日改变贫困面貌。——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航拍图
土坯房变砖瓦房,“两条腿”变汽车跑;村民饮上甘甜的洮河水,喝上香喷喷的罐罐茶;中药材、百合种植满沟梁,村民腰包鼓起来……
村里的小女孩在健身器材上玩耍
在元古堆,这座中国大西北的小山村里,正在发生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化。
元古堆村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曾以“苦瘠甲于天下”而穷名远扬。2012年,全村447户1917人,人均可支配收入1466元,贫困发生率高达57%,属典型深度贫困村。2018年底,元古堆村实现了整村脱贫,建成幸福美丽乡村。
元古堆村架设了大面积的光伏板。
从“穷窝窝”到富裕村、幸福村,巨变始于一次特殊的拜年。2013年2月3日,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元古堆村考察,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给家家户户送年货,鼓励大家一起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指引下,元古堆村脱贫攻坚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清远市连樟村
蝶变化身智慧农业样本
大山里默默无闻的连樟村
成了5G覆盖的网红村
我一直惦记着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党的一切工作就是要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谋幸福。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要一代接着一代干,既要加快脱贫致富,又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向现代化。——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清远连樟村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
清远市连江口镇连樟村航拍图(资料图)
5月,正是生机勃勃,万物生长的季节。驱车从连江口镇银英公路口,沿着一条崭新的柏油公路,翻过一座座小山,山下连片的大棚蔬菜基地、蜿蜒的小河、绿油油的田野映入眼帘,一幢幢粉刷一新、简朴大方的民居错落有致。
今天的清远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面貌一新,蝶变成花园般的幸福村庄,54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有劳动能力的原贫困户家庭年人均收入达22000多元。
村民和游客在文化广场的石碑旁打卡拍照。
村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带领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美好新生活,对未来满怀憧憬。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佛山市黄龙村
以党建引领探索乡村振兴
经济差环境差治安差的黄龙村
“党建+”加出了五好村
古话说,家贫子读书。知识可以改变命运。通过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既为社会作出贡献,也能改善家庭经济状况。——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佛山黄龙村考察时鼓励高三学生张俭娜积极向上、自强不息
佛山市顺德区黄龙村航拍图
2012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的黄龙村考察基层党建。
在黄龙村,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因病致贫的张锡尧夫妇,还提出了“农村党建要让群众更满意”的期望。
从“三差村”到“五好村”,七年多来,黄龙村牢记总书记嘱托,以党建为引领,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努力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用行动实践交出让群众满意的答卷。
黄龙村的党建工作做得深入人心。
如今,因病致贫的张锡尧一家,过上了小康的新生活。而黄龙村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巨变,让村民感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未来,依托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黄龙村将迎产业“焕新”,让村集体经济更有活力。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