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的“智慧生活” 广州数字经济正在创造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发表时间:2020-05-23 10:43

■广州港南沙四期工程拟打造高标准智慧港口。图为南沙港码头。

健康码大数据监控平台、官员主播网络直播带货、AI体温人脸追踪监测、智能在线教学服务……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系列数字化转型成果在多个应用场景中充分释放,而市民生活消费模式随之转化,亦拓宽了数字经济的“群众基础”。

全球数字经济“浪潮”下,在这条新赛道上抢占先机,就将开启打造经济新动能的主要“引擎”。

广州行动了。3月30日,《广州市加快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型城市的若干措施》(下称“22条”)正式出台。随后,总投资超过5800亿元的243个项目落地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投资规模约1800亿元的73个数字基建项目集中签约揭牌。广州正在用“加速度”勾勒出数字经济的发展新蓝图,未来这座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令人期待。

智慧城市

聚产业基础数据资源释放数字化转型成果

“加快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型城市”,这是“22条”给广州定下的目标。从国家定位、未来技术、重点载体,到设施完善、产业支撑、国际开放、关键要素,这份文件的出台,是广州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第一份纲领性政策文件,亦被看作是广州面向全球第一份数字经济领域招商引才的宣言书。

在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广州市人大代表李志坚看来,广州实施“22条”时机成熟,且具备一定的优势。除了千年商都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基础外,5G产业等数据资源亦逐年集聚于此。

早在“22条”出台前,广州的数字化转型成果已在多个应用场景中充分释放。从周一到周日,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10点,在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144.65平方公里的城市开放道路上,市民可在大型小区、商场、地铁、公交车站等地点,使用WeRide Go App呼叫文远知行Robotaxi,利用自动驾驶出租车出行。

■人脸识别闸机让乘客“刷脸”付款过闸。

市民在广州地铁三号线、APM线广州塔站和二十一号线天河智慧城站能体验到“智慧地铁”。由广电运通研发的智能客服系统解决方案、智慧安检系统解决方案、人脸识别闸机、智能售取票机,不仅实现高效安检,还能让乘客轻松“刷脸”付款过闸。

时至今日,市民们在家即可云带货、云旅游、云度假……直播经济不仅帮助实体经济业态复苏,更助力脱贫攻坚。直播主播不再是网红“专场”,地方官员等亦纷纷试水。4月30日晚,广州市番禺区区长陈德俊、副区长陈明捷便走进直播间,开启广州第一个区长直播带货,吸引了880多万人次在线观看、互动,汽车认购量近3000台。

广州市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建荣日前透露,通过实施“22条”,预计到2022年,广州将建成超过8个数据要素流通治理重大创新成果、15个重大创新实验平台、30个重大产业转型升级工程、100个技术领先的优质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并在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领域形成一批数字化治理成果。

广州担当

添重大数字基建项目引领万亿元规模增量

广州在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新生态进程中,并未停步于一份文件的出台。“22条”亦明确,相关政策措施是站位湾区、面向全球,并聚焦国际开放,推动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交流合作。

李志坚分析,广州要下好数字经济这盘“棋”,首先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在“数字空间”里的话语权。

3月31日,就在“22条”通过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后的第二天,广州举行全面加快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动员活动。在这场令人瞩目的签约动工仪式上,243个项目签署入驻协议、开业和开工,总投资超5800亿元。

而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5月8日,广州举办“数字基建云聚广州”首批数字新基建重大项目签约及揭牌活动,73个总投资规模约1800亿元的重大数字新基建项目集中签约、揭牌。

其中,既包括以5G、阿里云、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类项目,也有以5G智慧港口、5G+AI智慧教育、智能充电等为代表的融合类项目,还有以华为“鲲鹏+昇腾”生态创新中心、百度阿波罗自动驾驶基地等为代表的“硬核总部”创新类项目。

“这些项目的带动作用大、乘数效应强,将催生全市数字新基建提质增速,引领未来数字经济万亿元规模增量。”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高裕跃说。

在这些重大数字基建项目的布局中,广州亦体现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的担当。如拟选址从化经济开发区明珠工业园的中国电信粤港澳大湾区5G云计算中心项目,总投资额达68.9亿元,建成后其数据处理能力相当于10亿台个人电脑,将满足整个大湾区的应用数据传输处理需求。从化区常务副区长吴林波即坦言,这一项目将加速培育催化无人驾驶、远程医疗等对传输时延和速度有严格要求的新经济新业态,撬动粤港澳大湾区千亿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人工智能

技术攻坚为数字经济发展 提供核心驱动力

在“22条”中,若说5G、大数据为发展数字经济的技术“头雁”,那么人工智能技术则是关键。文件提出,要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作为广州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核心空间载体,充分发挥海珠、番禺、黄埔、天河四区优势,沿珠江东部形成协同联动发展空间格局,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创新源。

3月31日,在全面加快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动员活动上,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正式电子揭牌。据悉,该实验室首期3年建设投入经费20亿元,人员规模450人,争取用3-5年时间,集聚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内外的优势研究力量,开展创新研究,突破人工智能系列关键科学技术,满足国家和广东省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常务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李远清介绍,实验室将围绕三大创新目标,提升我国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原创能力,实质性缓解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卡脖子”技术问题,为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它还将聚焦四个领域: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核心算法、智能互联与大数据关键技术、人工智能专用芯片与先进计算、类脑智能关键技术;实现智慧健康、智能制造、高端芯片、互联网经济与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慧物流这六大行业领域示范应用与产业化。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之间究竟有何联系?李志坚解释,产业发展中,数字化、网联化、智能化是三个阶段,呈现出“三角”的形态关系。产业要想实现人工智能化,必须拥有大量的数据支撑,作为计算基础,且能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这三者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他表示,行业、产业的人工智能化程度越高,数据算法越先进,智能互联程度越高。

■日前,作为未来智慧城市样本的番禺汉溪长隆万博片区,180万平方米的超大型地下空间主体建设已经完成。

声音

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广州市人大代表李志坚:

推动数据资产交易 真正实现数字产业化

“数字经济的核心在于数字化转型,广州已经有一定的核心优势。”在李志坚看来,一方面是时下最热的5G产业,包括其他数据资源,不少企业在广州均布局了总部项目;另一方面,广州作为千年商都,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制造业、服务业、商贸等,产业体系较为完善。”

“广州现在在数字经济上拥有先发优势。”除了上述两大优势,李志坚表示,去年9月,《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印发实施,在广东、浙江等全国六省区开展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广东将以广州为核心创建全省试验区。今年3月,琶洲又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同月,“22条”的出台在政策上给予了支撑。而此后陆续开工的多个新基建项目,亦聚焦在数字经济的打造上。

然而,站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这一新赛道上,拥有优势的广州,仍面临着不少掣肘点。“金融是广州发展数字经济比较缺乏的要素。”李志坚认为,金融业如何结合数字经济的打造,创造新范式,形成金融的新业态,成为一大考验。

同时,数字经济发展下所形成的各类新业态,亦需要大力培育扶持。“比如,现在流行的直播带货,要注意培育扶持这后面的新业态。”李志坚举例称,广州出台了相关文件政策,打造直播产业园、直播“网红”培训计划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新业态服务链。

“包括广交会如何实现在网上‘买全球、卖全球’,这类数字化转型、营销,更强调的是精准性——精准的客户画像、营销、推送等,这跟以往的4P营销策略有所不同。”他表示,产业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高质量发展,往往还需要一定的数字经济平台,这也需要花一定的时间精力去搭建好。

众所周知,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下半场”。李志坚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大重要基础性工作,即如何将这些数据变成资产,进而提高发展的质量,将其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能。“就像企业若能将产品更精准地推送给所需顾客,核心竞争力也会越来越强。”

“广州在数字经济上已经走在了前面,接下来要看如何推动数据交易。”李志坚认为,近年来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的建设,已经产生了集聚效应,吸引多家数字龙头企业。未来广州要面临如何将数据转化为资产更好地进行交易,“要形成一个好的数据空间管理,如此才能让‘数字经济’不再仅是一个新概念,而是能够真真正正地实现数字产业化。”他指出,如此营造一个生态,才能让数字经济有“落脚点”,进而真正推动广州经济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建言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

壮大我国数字经济实力 探索新的行业应用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马化腾亦聚焦产业互联网与数字经济的发展。“我国数字经济正在迈向一个以新基建为战略基石、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产业互联网为高级阶段的新时代。”马化腾表示,新基建是通往未来数字世界的“高速公路”,产业互联网是高效运行的“智能汽车”。要把产业互联网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大潮中来谋划,不断壮大我国的数字经济实力。

在他看来,缺乏统筹推进产业互联网的顶层设计、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落后、核心关键技术创新体系有待升级等“卡脖子”问题,依然在抑制数字红利的充分释放。

对此,他建议,顶层设计上要重点研究推动新基建、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智慧城市、科研创新、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工作。而在基建支撑方面,则加快推动5G网络部署,促进光纤宽带网络的优化升级,加快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同时充分调动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鼓励其稳妥有序上“云”,培育行业云、政务云等各类云平台。

马化腾表示,要以需求为导向,在工业、农业、零售业、交通文旅、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方面,探索新的行业应用,对于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产业互联网平台而言意义重大。比如,在制造业领域,应加快智能工厂建设,培育一批基础性、行业通用的工业APP,积极探索应用共享制造、柔性生产、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在零售业领域,鼓励实体店探索使用云、小程序、直播等数字化工具,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自主运营;在交通领域,大力推广无感支付、乘车码、ETC等便民服务,加快智能路网、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在文旅领域,加快建设智慧景区,通过线上博物馆、一部手机游等新文创方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数说

243个项目将形成超5800亿投资

“22条”提出,要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面积81平方公里)作为广州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核心空间载体,并“点名”了海珠、番禺、黄埔、天河四区。而作为“22条”的推进,3月31日,试验区签约、开工项目共243个,将形成超过5800亿元的投资。这四区具体如何分工?

海珠区(琶洲核心区):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形成一批原创性技术成果和应用创新示范,加快打造创新型数字经济总部优势集群,打造数字经济人才高地。入驻、开业、开工项目共66个,总投资1446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营业收入3000亿元。

番禺区(大学城片区):加快培养高端复合型数字经济人才,全面推进广东省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入驻、开业、开工项目49个,总投资约1400亿元,全部项目达产后预计总营业收入约为1600亿元。

黄埔区(鱼珠片区):加快建设以区块链为特色的中国软件名城示范区,积极引入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领域科研院所,推动航运、贸易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入驻、动工、投产项目63个,总投资1830亿元,预计总营收3000亿元。

天河区(广州国际金融城片区):大力发展数字金融、数字创意以及各种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入驻、开业、开工项目65个,总投资1223亿元。

4区拥有人才科创高校等创新资源

新快报记者梳理发现,上述广州四区均拥有一定的人才、科创、高校等创新资源,还有产业园、孵化器、产业基地等创新平台载体,并能及时制定相关鼓励优惠措施,做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从而能吸引龙头企业等进驻,产生集聚效应,促进产业发展。

如海珠区琶洲核心区,早在2016年便规划建设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目前,琶洲西区已引入阿里巴巴、腾讯、复星、唯品会、国美、小米、科大讯飞、TCL、树根互联等一批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军企业,总投资745亿元,建设22个重点项目,其中21个项目已动工(6个已封顶)。同时,加快产业导入,已注册121个项目及业务运营公司。琶洲核心片区企业总数已超过3万家。

拥有强大科创力量的黄埔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80%,人工智能产业产值占全市40%。如人工智能方面,该区聚集了国机智能、瑞松机器人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5G通信技术方面,5G及相关企业90家以上,建成5G基站2000多个。此外,其还全力打造“以区块链为特色的中国软件名区”国家金字招牌,成功吸引郑志明院士领衔的广州市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研究院落户。

番禺区则拥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等12所高校、20多万师生以及院士、博导等高层次人才1300多名,并汇集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粤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器等一批创新载体。

而作为广州第一经济大区、科技创新和现代服务业强区,天河区在数字金融方面汇聚了全市70%的持牌金融机构,40%的法人金融机构。辖内的广州银行也正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创新科技手段,打造数字化智慧银行。

编辑: 宝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