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铿锵的话语,深沉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激起强烈共鸣,引发广泛回响。
广东牢记嘱托,深入贯彻。一年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催征战鼓中,在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的铿锵脚步中,在以“双统筹”夺取“双胜利”的务实行动中,广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写下了生动、温暖、豪迈的注脚。
坚持人民至上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如何对待人,如何对待人的生命安危,这是对执政理念最直接的检验。
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一开始就强调,生命重于泰山,明确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广东,全国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对外开放程度高、流动人口多、人员交流频繁——人民至上,之于广东,意味着更重的责任、更大的挑战、更为严峻复杂的局面。广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把人民至上贯穿于“双统筹”的所有工作之中。
人民至上,体现在救治上。
新冠肺炎,攻击人类,伤人性命。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医疗救治无疑处在战场的最中心,至关重要。在广东,钟南山院士领衔,搭建最强专家“军团”;30家省级定点收治医院作为“救治主力军”,全力以赴;全省近4万名医务人员,夜以继日;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在全国率先开展全省性远程医疗大会诊制度……
广东组织调动全省医疗力量,发挥高水平专家优势,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截至5月22日24时,广东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591例(境外输入196例),目前仍在院3例,治愈率位居全国前列,救治经验获得国家点赞。
人民至上,体现在防控中。
在广州,有小区发现病例,周边的楼宇逐户排查,不漏一人;发现1例出租车司机的疫情后,全市超3万的哥全部进行核酸检测……“发现一例,排查一片”,应检尽检、愿检尽检,用大力量排查小风险,用大动作避免小概率,下大力气,不计成本。
广州强烈的底线思维,正是广东战“疫”的一个缩影。从率先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到逐步调整为三级响应,从健全“国门到房门”的全方位全流程无缝衔接管理到分批复工复产复学,广东部署有力,防控有效,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举措,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人民至上,体现在驰援上。
人民至上,要求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此处的“人民”,不只在辖区之内。
“我有抗击‘非典’经验,让我去!”“我是重症科医生,我上!”一批又一批广东医疗队员主动请战、逆行出征,成为驰援湖北最早、撤离最晚的医疗队之一。除了精锐尽出,还有硬核“家当”。ECMO、呼吸机、医用防护服套、隔离衣、N95口罩,羽绒被、大米、蔬菜,口罩机、空调、洗衣机……点点滴滴,生动展示了何为“人民至上”。
人民至上,还体现在科研攻关上。
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对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大关、连续3年斩获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一的广东而言,全力发挥科创优势,正是勇担使命的体现。“广东创造”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系统的诊断准确率达90%以上,正在全国大范围推广使用;“广东药方”磷酸氯喹临床治疗经验,已被纳入国家诊疗方案;“广东制造”新冠病毒检测试剂远销海内外……广东科研攻关组负责调动全省优势科研力量,为战“疫”提供了强力科技支撑。
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人民至上,体现在广东战“疫”的方方面面。眼下,大战仍在进行,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广东一时一刻不放松,一丝一毫不马虎,慎终如始,一往无前。
紧紧依靠人民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紧紧依靠人民。
依靠人民,汇聚众人之力。
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争。人民,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打赢这场大战、答好这场大考。疫情发生后,广东迅速启动“四个一”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全省上下“一盘棋”,各地各部门立即响应,全省群众迅速行动起来,全省动员,全民奋战。
在广州,“广州街坊”的身影活跃在城乡社区、交通网点、所有进出口岸……
在珠海,街头巷尾,身着红马甲的网格员随处可见。每个村居、小区入口,都有专人把守。24小时值守,不漏一人;日夜巡查,不漏一户。
满负荷,连轴转!深圳组织企业开足马力扩大疫情防控用品生产,企业、政府、银行等诸多部门单位迅速“拧成一股绳”,将更加充足的医疗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从城市到乡村,从内陆到沿海,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各种力量、各方资源被带动起来、组织起来。广东各地同频共振,展现出高效的组织动员能力,展现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威力,为展现中国制度优势提供了一扇生动窗口。
依靠人民,激发基层创造、汲取人民智慧。
“张爷爷,您体温正常,还剩两天就可以解除隔离了。”在越秀区珠光街文明路社区,由社区民警、社区党员和社区医生组成的“三人组”每天上门前来看望。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关键,也是阻断疫情传播的第一道防线。针对医疗卫生人员在工作中遇到阻力等问题,广州越秀区在全省首创基层一线党员、警员和卫生员组成的“三人组”上门排查。这一经验,在全省推广——广东部署市县镇三级,成立由政法委牵头、公安、卫健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的“三人领导小组”和城乡社区65936个“三人排查组”,并以“三人排查组”为作战单元,上门走访重点人群,建立专档专册落实管理。
战“疫”中,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充分迸发。模式创新者,如“三人小组”,上门入户、全面摸排;管理创新者,借助网格化管理的独特优势,资源下沉、服务就位;参与创新者,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令行禁止、有呼必应……依靠人民,就是要汲取源源不断的人民智慧。
依靠人民,有赖于共建共治共享。
2018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提出“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正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广东细致搭建、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农村基层治理创新积极探索,外来人口参与城市治理形式多样,党建引领愈发有力……如广州三元里社区,这里曾因人员复杂、城市归属感淡漠产生一些问题,如今通过成立社区共治议事会、建立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全国首家城中村社区大学等措施,居民的参与感、获得感不断提高。
紧紧依靠群众,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这是广东改革发展、攻坚克难的强大底气。
不断造福人民 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一直以来,广东毫不动摇坚持民生优先,努力增进民生福祉,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着力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造福人民,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保就业——
5月的梅关古道上,梅子青青,游人如织。临近午餐时间,游客们驾驶着珠三角号牌的小车,分散驶入323国道珠玑镇沿线。在这条宽阔的国道上,延绵30公里长散布着的160余家以“鹅王”为特色主题的农家乐。
这个原本偏僻的粤北小镇,正是广东省委省政府打出“组合拳”、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中全力守好百姓“饭碗”和“钱袋子”的具体体现。
就业,一头连着企业运营、宏观经济,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民生冷暖。从“六稳”到“六保”,就业始终被置于首位。广东近年来相继推进建设“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三大工程,发力稳就业,壮大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截至目前,仅“粤菜师傅”工程就带动了16万人实现就业创业。在珠玑镇沿线160余家“鹅王”农家乐的业者当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受益于“粤菜师傅”工程。
广东加码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在广东省内,有序地引导粤东西北地区劳动力到珠三角地区就业;省际层面,有组织分批次接务工人员返岗。针对2020年超60万人的广东应届高校毕业生,广东部署实施就业“十项行动”,包括开展1000场高校毕业生线下招聘活动、500场线上招聘活动,实施国有企业就业引领行动等。
就业稳则民意定、家国安。作为全国用工大省和经济大省,广东就业稳得住、保得住,对全国实现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
稳企业——
企业有所呼,政府有所应。广东出台“中小企业26条”“个体工商户23条”“中小企业金融18条”等政策,推出阶段性减免社会保险费等措施,从降低经营成本、加大资金纾困、优化服务保障等方面为千万市场主体加快复工复产复市提供有力支撑。
中山市小榄镇富达五金厂是一家专门定制徽章等五金小配件的加工厂,受疫情影响,工厂延期复工,客户订单工期延误,订单被迫取消,而经营者麦先生还得面临这部分订单取消的违约金。“我们估算2~6月减免社保费约6.6万元。尽管金额不大,但能感受到国家实实在在地为我们想办法。”对于员工较多的企业而言,享受减免退费的金额更为可观,广州一家企业2月一次性收到退费2722.63万元,极大地帮扶该企业纾解了资金压力。
据统计,今年仅二三月份广东省272万户企业免、减、延缴三项社保费393亿元,其中中小微企业为主要受益者。这正是广东保市场主体的务实举措。政策红利的迅速释放,激发千万市场主体内生活力。省市场监管局数据显示,截至4月28日,广东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290.16万户,比去年底增长2.94%,连续7周每周新增主体超4万户。
造福人民,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是一项“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给这场硬仗带来了新的挑战。决战决胜已经箭在弦上,时间紧迫犹如战鼓催征。
广东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认识到,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是最紧迫的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广东一手抓防疫,一手抓有序复工,想方设法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全力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通过产业扶贫,广东激活欠发达地区“造血”功能。因人施策的就业扶贫,让贫困劳动力端稳技能“铁饭碗”。民生兜底做到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在这个过程中,无数“头雁”带领基层党组织,有效激活了乡村发展一池春水。
2016年至2019年底,广东省累计脱贫人口160万人,脱贫率90.7%,贫困发生率从4.54%降至0.1%以下,94%的相对贫困村达到出列标准。
造福人民,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当前,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广东,旧楼加装电梯如火如荼;“长者饭堂”遍地开花;农村环境治理、“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无不实实在在地提高着群众的获得感。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
茅洲河曾一度被称作“珠三角污染最重的河”,历经深圳、东莞两市三年多的协同治理,水质日益改善。流经揭阳、汕头的练江,黑臭了近30年,也在治理中迎来“新生”。今年练江海门湾桥闸国考断面阶段性消除劣Ⅴ类,与2019年同期相比,练江干流综合污染指数下降22.7%。
两条重污染河流的蝶变,是近年来广东污染防治攻坚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广东不仅在解决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上获得丰硕成果,空气质量也成为广东的亮丽名片,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广东以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为引领,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让全面小康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广东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持续为民造福,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牢牢植根人民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
牢牢植根人民,体现在危急关头、关键时刻——
疫情在哪里,广东党员干部就战斗在哪里!自疫情发生以来,广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头冲在战“疫”队伍最前列,昼夜奋战在疫情防控最前沿,以赤诚之心诠释使命与担当。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许可慰担任国家医疗队领队,带着“广东经验”奔赴武汉抗疫一线。他驻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重症病区60天,改造病区条件,创立“逸仙ICU”,竭尽所能提高救治率。
梅州市蕉岭县三圳镇九岭村党总支书记徐文坚组织疫情防控突击队,对全村609户村民进行网格化管理;省党代表、揭阳市揭西县钱坑镇党委书记杨杰生推动建立镇、村、自然村三级防控工作责任网格体系,带动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18支、设置入境监测点6个,全覆盖入户宣传摸排超过2.4万人;湛江市党代表、廉江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杨柳明指挥成立两个一线临时党支部,建立全市专家会诊平台,一夜腾空急诊科,再造发热诊疗流程,建立核酸检测实验室……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大难当前的自觉行动,印证广东党员干部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血脉情深。无数广东党员带头冲锋,结合岗位特点,勇当疫情防控“多面手”,书写了一个个生动的战“疫”篇章。
牢牢植根人民,更要体现在日复一日、时时刻刻——
广东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不懈整治“四风”,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以脱贫攻坚为例,广东全面提升省定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全面提升“头雁”工程质量,实现省定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试点村派驻第一书记全覆盖。
此外,广东推动干部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将脱贫攻坚实绩作为市县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评考的重要内容,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大胆提拔重用,对工作上不尽职、能力上不胜任的坚决调整撤换。广东坚持一村一策,滚动排查整顿1538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坚决撤换调整政治上不合格、经济上不廉洁、能力上不胜任、工作上不尽职的村党组织书记。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深深植根人民,广东改革发展也就有了澎湃活力、不竭动力。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以人民为中心,广东牢记嘱托,勠力奋进,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大道上阔步前行!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夏振彬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