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映光 王漫琪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
今年恰逢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汕头,将如何扛起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历史使命?全国人大代表、汕头市市长郑剑戈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汕头要立足大局大势,善于识变、积极应变、主动谋变,推动特区再出发,实现大发展、大变化。
谈成就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近百倍
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代的大潮涌向了汕头——经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在市郊龙湖约1.6平方公里的荒地上顺利诞生。自此,汕头特区在人多地少、远离经济发展核心区等不利条件下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辛创业。
“汕头作为首批成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我国实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郑剑戈说,汕头经济特区40年来坚持锐意改革,坚持对外开放,实行“引进来、走出去”,大力发挥侨乡、港口和商贸优势,率先运用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为我国全方位开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悉,迎来不惑之年的汕头经济特区,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综合实力显著增强,GDP增长95.7倍,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8.8倍;滨海城市架构基本形成,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1990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谷牧在汕头挥毫写下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诗句,概括了特区的创办过程,而这也是汕头经济特区40年来发展的真实写照。
步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的汕头经济特区,如今又肩负起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历史使命,正围绕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以成功获得2021年第三届亚青会举办权为契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引领新一轮高水平开放发展。
谈发展
把握四大战略机遇谋汕头之变
如果说顺势而为是汕头经济特区过去40年取得靓丽成就的内在因素,那么依势而变则将是汕头经济特区再创新辉煌的关键所在。
今年以来,受疫情冲击和世界经济衰退叠加影响,不确定性加大,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郑剑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面对变局,党中央、国务院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作出了系列战略部署,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汕头接下来的工作将在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特别是努力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好大变化催生的大机遇,以特区之为谋汕头之变:
一是把握宏观政策机遇,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综合功能全面跃升。以“两新一重”建设为重点,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开发运营和城市综合功能的短板,加快打造高水平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二是把握产业洗牌机遇,加速产业迭代更新,打造东翼沿海经济带产业发展主战场。重点依托华侨试验区、高新区、临港产业区等,争取国家、省重大产业项目布局,特别是围绕构建世界级沿海重化产业带,谋划承接石化产业链重大项目,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做大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打造全产业链风电产业基地。同时,充分用好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平台,大力培育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
三是把握生态治理机遇,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建设绿水青山美丽汕头。针对练江流域污染,既打攻坚战,又打持久战,全力攻克垃圾焚烧发电厂、印染园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三大山头”,统筹推进五大专项行动严控污染源;全面铺开“四洗”工作,坚持“清水入河、污水进厂、清污分流”,完善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提高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效能。推进农村雨污分流建设,确保全市1157个自然村全面实现“源头截污、雨污分流”。
四是把握深化改革机遇,更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打造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加快完成政务服务管理改革、降低综合营商成本、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改革试点任务,在全省率先创建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城市;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抓落实的执行力,坚决破除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不善为、乱作为,切实提高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服务有为、执行有力的高效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