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县塘尾村村民辛勤劳作
发展密码: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海婵 陈骁鹏 通讯员 李巧珍 李康
走进惠州博罗县罗阳街道田牌村,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犹如漫步在清新的生态田园画卷。村民陈女士在村里经营餐饮店,随着游人越来越多,她家的生意越来越好。“生活舒适,钱包鼓了,笑容多了”,这是不少博罗乡亲的切身感受。
5月下旬,羊城晚报记者走访博罗县多个乡村,只见处处涌动着脱贫攻坚的热潮。通过一整套扶贫“组合拳”,博罗在脱贫致富路上交出了亮眼的答卷。截至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4179户7972人已实现100%脱贫,7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均达到退出标准,于2019年底摘帽出列。
密码1:“产业+” 贫困村集体收入四年增60倍
博罗县麻陂镇塘尾村里,农田中一片忙碌景象,村民们正忙着种植艾草。这是该村村委与一家中药材企业合作的扶贫项目,计划开发全村40亩土地用于艾草种植。
塘尾村驻村第一书记陈职勇告诉记者,该项目由公司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肥料,村里通过把村民小组的土地盘整起来,由脱贫致富带头人承包,组织贫困户劳动力种植,种好后再由企业收购。据测算,这40亩地预计带来二三十万元收益,主要解决了当地贫困户就业的问题。
此外,塘尾村还在推动另一个产业扶贫项目——“米舍民宿”。原来,村里有一排废弃房屋,旁边有河流、鱼塘,环境条件较好,该村准备将废弃房升级改造为民宿。“目前正推进土地征收,并争取扶贫资金。(项目)建成之后,民宿团队每年会返还一定资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也将为本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陈职勇说。
“2016年之前,今天做、今天花都不够。现在生活算是无忧无虑,每天都有收入,一年下来大概有10万元。”李新强曾是塘尾村的贫困户,经过一系列帮扶,他开办了自己的大米加工厂,年收入近10万元。如今的塘尾村,越来越多像李新强这样的贫困户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凭着勤劳的双手走上脱贫致富路。据悉,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130人已全部退出,村集体收入由2015年的0.64万元增至2019年的39.54万元,实现了“后队变前队”的目标。
发展产业项目是脱贫攻坚的核心。近年来,博罗县各镇村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全力推进“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建立健全贫困户长效增收和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增收。截至目前,博罗县共发动农业龙头企业、专业种植合作社17家,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产供销协议194份;专项扶贫资金共7620万元已全部拨付使用;三年来,全县有劳动力贫困人口年人均分红1051.69元。
密码2:“生态+” 博罗将添首个农村AAA景区
博罗县罗阳街道田牌村山清水秀,瓜果飘香。村中有个集餐饮、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田牌湖公园。绕着湖边,还有美丽的环湖栈道,人们不由地赞叹:这哪里像村庄,简直是旅游景区!
田牌村毗邻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该村加大村庄规划整治力度,积极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
环境整治是重要一环。田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日胜说,没有村庄环境的改造,就没有接下来的产业规划和发展。为此,田牌村与各家各户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书,并在全村9个小组设置了20多个垃圾收集池,聘请专门环卫人员进行常态化保洁。
生态环境好了,项目自动找上门。在推进乡村振兴中,该村引进了“花为你开”AAA旅游景区项目,为田牌村打造靓丽的旅游名片。据悉,田牌村乡村旅游项目计划投入资金约1.5亿元,以3A景区为定位、以4A景区为标准开发建设集客家农耕文化、健康养生、红色教育、山茶文化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创新型乡村旅游综合体。景区运营后,将成为博罗县首个在农村打造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加村民收入,还能解决就业问题,提升土地利用率和使用价值。
田牌村是博罗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博罗县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乡村旅游资源较多。近年来,博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优先吸纳贫困户“家门口”就业,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
头雁日记
三轮造血助力“老弱病残贫”村蜕变
陈职勇(左一)和村民一起研究消费扶贫销售黑米情况
讲述人:博罗县麻陂镇塘尾村驻村第一书记陈职勇
记录时间:5月26日
整理: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海婵 陈骁鹏
从前,人们提起塘尾村,便是五个字——“老、弱、病、残、尾(贫)”。尽管在驻村前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当我撸起袖子打算大干一场时,却发现眼前景象要比我想象的更加艰难。贫困户李应森是典型的“老弱病残”户,媳妇、小孩都患有精神病,生活十分困苦。“如果不是看到小孙女,生活一点意思都没有。”老人的话刺痛了我的心。
驻村后,我发现村里的产业较单一,村民勤劳致富的氛围不浓厚。脱贫攻坚,归根结底要激活贫困户的“自我造血”功能。因此,我们着重推进评选脱贫先进、打造产业品牌、培育致富带头人“三轮造血”。
我们评选“最美勤劳致富户”,激励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村民李新强,便是其中的典型。双亲重病卧床一度拖垮了这个七口之家,幸而,他靠着自己的辛勤劳作,把手中的扶贫款项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成为了村里的“最美勤劳致富户”。目前,全村已评选出28名“最美勤劳致富户”,彰显乡村振兴的榜样力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的新业态、新动能。经调研,我们发现塘尾村背靠国营林场鸡笼山,鱼类品种丰富,是中国斗鱼的原产地。为此,驻村扶贫工作队积极争取帮扶单位支持,解决启动资金5万元,并动员10名有养殖斗鱼经验的村民成立斗鱼养殖合作社,着力打造“中国斗鱼之乡”项目品牌。
扶贫先扶志,脱贫靠精神。在一次与村里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党员交流时,我了解到塘尾村有着历史悠久的醒狮表演传统习俗。于是,我们筹集经费,购置了一整套醒狮装备,把停摆了二十多年的塘尾醒狮队重新组建起来。如今,每逢村里有重大节日活动,锣鼓声声,醒狮舞动,无形中凝聚了村民的精气神。
针对全村留守妇孺居多的特点,我们还组织“美妈妈”广场舞比赛,进一步凝聚民心,和谐邻里关系。在欢快的舞曲中,近229名村民还成为“美星志愿者”。星级评选、享受指定商场购物优惠等新颖惠民活动,调动了村民争先恐后当“志愿者”的热情,共同营造干净整洁、美丽宜居的新农村人居环境。
有心人,天不负。这一整套扶贫“组合拳”,使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村贫困户45户130人已全部脱贫,李应森一家也逐渐走出困顿。每次遇到,他都会拉着我们的手说:“感谢!感谢!摘点青菜送给你们吃。”
致富故事
贫困户变养鸡能手 日子越过越“舒展”了
刚卖了一批肉鸡,谢木英还没歇上几天,新一批近2万只鸡苗又进场了。毛茸茸的鸡苗最需小心呵护,清扫鸡仓、保温、喂食……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
谢木英生活在云浮市郁南县河口镇河口寨村,多年前因丈夫下了岗,家里三个孩子都在读书,一家五口靠着几亩果树艰难过日子。“最难的时候是在2013年前后,三个孩子陆续上了高中,学费都是东拼西凑来的。”要强的谢木英总想着改变自己的生活,但没资金、没技术、没门路让她一筹莫展。
直到2016年,驻村扶贫干部的到来让谢木英看到了希望。“我之前养过鸡,最大的梦想就是建一个鸡场。”面对上门了解情况的扶贫干部,谢木英勇敢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根据谢木英的实际情况和个人意愿,扶贫干部帮助她申请到妇女创业贷款和扶贫贴息贷款共8万元,谢木英又自己想办法筹了些钱,于2017年与温氏公司合作发展养鸡项目。“我把几亩果树都砍掉了,用了这笔资本修整了鸡场,再去找温氏要鸡苗、学技术。2017年9月,我就进了第一批共1.5万只鸡。”
金融扶贫解决了谢木英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温氏“公司+农户”模式包技术指导、包回购,又解决了缺乏技术和门路的问题。2019年,谢木英养三批鸡的收入就近30万元。
无论是扶贫干部,还是村民们,提起谢木英总是竖起大拇指:“她能有今天的成绩,跟她的勤劳分不开。”
记者看到,谢木英身形纤瘦,但干起活来非常麻利。连续养了三年鸡,对于养鸡的各个环节,她早已了然于心。“养鸡真的是个辛苦活,需要24小时值守。”在鸡场旁边,她还搭了一间简易住房,晚上和老伴轮流值守,鸡场有些什么动静都得起身看看。
三年多的辛勤耕耘,谢木英一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养鸡收入,加上多个扶贫产业项目分红,三个小孩又相继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舒展”了。“家里的房子还想再好好修一下,买车的梦想也不远了!”谢木英开怀笑道。(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泽云 孙晶)
多元产业叠加 低保户收入水涨船高
韶关市新丰县下埔村的脱贫路,有一条重要途径: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产业资源、文化资源等资源,撬动致富奔康“杠杆”。
低保户潘社助一家,就是因多元产业带动而翻身“逆袭”的典型。
今年已78岁的老潘,有肢体三级残疾,此前生活困苦,都是靠老婆潘嫂维持一家生计。驻村扶贫工作队了解到情况后,从多个方面帮扶潘社助一家,使他们的生活出现转机。
去年,扶贫工作队请潘嫂做了村里的一名保洁员。每天,她骑着三轮车做绿化管理、转运垃圾,动作麻利又能吃苦。这样下来,每个月就有了1800元的保洁工资收入。
光是这点钱还不足以过上好日子。很快,村里又把潘嫂安排到奇异果基地工作,并鼓励她加入“奇异果合作社”,种起了10亩奇异果。按照每亩至少3000元的收入,这一进项一年就有3万元。
同时,老潘家还养了20多箱蜜蜂和60只鸡。蜜蜂一年产两次蜜糖,基本不愁销路,稳稳带来逾万元收入。
老潘的家就在村里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里,来这里参观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不用出远门,他直接在家门口就做起了生意。久而久之,还有人慕名而来,直接到他家去买蜂蜜。
下埔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潘静雯说:“老潘一家的收入现在挺厉害的!一年下来收入五六万元不成问题。”
村里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开花结果,相辅相成。像老潘一家这样的贫困户,收入也“水涨船高”,再也不用为生计而发愁了。(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戚耀琪)
纵览
广东12镇打造农业产业强镇
聚焦主导产业,带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26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公布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的通知,确定259个镇(乡)开展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其中,广东中山市黄圃镇、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茂名市茂南区公馆镇等12个镇入选。
通知称,聚焦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要紧扣乡村产业振兴目标,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镇(乡)1-2个农业主导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全产业链建设、全价值链开发,着力支持提升生产基地、仓储保鲜、加工营销等设施装备水平,培育产业融合主体,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助力脱贫攻坚,打造主导产业突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活跃、产村产城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带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中新)
全省首批28个农村电商基层示范站授牌
年内培育逾万名农村电商带头人
26日,广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农业农村厅在潮州市饶平县举办全省农村电商工作推进会,并为“E网兴农”农村电商示范站揭牌、为全省首批28个农村电商基层示范站统一授牌。
今后广东“农村电商”工程将如何开展?会上给出了明确答案:广东将实施“百园万站”行动,建设一批农村电商产业园和示范站,用3-5年时间,在全省122个县区或中心镇都建设一个农村电商产业园,在全省19732个行政村都建设一个农村电商示范站,打通农村电商“人、品、网、店”全链条,推进“农村电商”与“粤菜师傅”“南粤家政”等工程以及当地特色产业对接。
在培育电商人才队伍方面,广东将扶持技工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扩大农村电商培训规模;组织开展精英训练营和带头人提升班,年内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10000名以上,带动农村电商人才队伍规模质量全面提升。(周聪 粤仁宣)
省总工会鼓励各级工会发“消费扶贫爱心卡”
拟投1000万元开展消费扶贫
日前,广东省总工会、广东省扶贫办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消费扶贫行动的通知》,鼓励各级工会为职工办理“消费扶贫爱心卡”。持卡人在指定活动期内,使用该卡在特定扶贫商户消费即可享受优惠。省总工会还计划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引导工会会员购买扶贫专区产品。
《通知》提出,全省各级工会在落实《广东省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实施细则》规定的职工集体福利开支支出限额标准内,今年未支出的职工集体福利额度的50%,应优先通过交易市场网站、交易市场APP、中国社会扶贫网、农行扶贫商城交易市场专区、各单位对口扶贫点等统一购买扶(带)贫农产品。
为进一步助力消费扶贫,省总工会计划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利用省总工会官方APP“粤工惠”平台链接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网等扶贫电商平台,构建网上扶贫专区;组织消费扶贫为主题的线上活动,向“粤工惠”APP实名注册的工会会员发放专项“满减”消费券,引导会员购买扶贫专区产品。(周聪)
4648名贫困儿童获“守护成长保险”
“最近家里情况怎么样?如果平时有什么困难,可以寻求当地妇联的帮助。”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广东省妇联一级巡视员孙小华走进了云浮市云城区腰古镇三户“童·奔康”公益行动受助贫困家庭。
26日,广东省妇联在云浮市举办“童·奔康”——广东省关爱贫困地区儿童助力决胜脱贫攻坚公益行动推进会。汕头、肇庆、茂名等多地也同步举办“童·奔康”公益行动儿童保障卡发放仪式暨六一关爱行动。
据悉,“童·奔康”公益行动是省妇女联合会、省扶贫办结合广东脱贫攻坚实际,从教育扶贫入手,为贫困儿童的学业、健康以及儿童监护人提供多层面保障的精准扶贫项目。行动自4月中旬正式启动,为全省4648名14周岁以下贫困儿童量身定制“守护成长保险”,每人标准为2000元,总保障额达3.38亿元。(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