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业项目助力下,佳派村现代化农业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晶 陈泽云
河源市龙川县佳派村是一个距今已有2220多年历史的传统村庄,但却因多方面原因致贫。脱贫致富一直是村民的愿望。自广东省工信厅帮扶佳派村以来,扶贫工作队先后派出两批干部,助力脱贫。如今的佳派村告别昔日的脏乱村貌,修整硬化道路,建设村民休闲广场,呈现了发展新气象。
发展现代化肉牛养殖
走进佳派村,村口有一个鱼塘格外显眼。鱼塘里竖起一排排水泥桩,水泥桩上斜放着一面面闪亮的大镜子,阳光下的水面和镜面反射出亮眼的光。省工信厅驻村扶贫队干部刘辉说,这些镜子是佳派村扶贫的“印钞机”。
为何叫“印钞机”?刘辉介绍,自2017年正式并网发电以来,这个总投资813万元的渔光互补分布式光伏扶贫电站,采用“鱼塘上悬空敷设太阳光伏面板发电,水下继续养鱼”的综合利用模式,目前发电约315万度,售电收入约250万元(含未到账电价补贴),成为村集体收益的重要项目。
驻村扶贫工作队还进一步谋划现代农业建设,助力佳派村稳步增收。刘辉说,为寻找适合佳派村发展的项目,工作队先后邀请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专家、种植养殖能手到村实地调研,与省扶贫办、省中医药管理局等单位多番论证,最后才确定重点发展现代化肉牛养殖项目,于去年12月11日成立龙川县佳派旺牛养殖有限公司,初期投资约500万元。
“一头牛喂养10个月左右,市场售价可达到2万元。更重要的是不愁卖,在本地市场都完全可以消化。” 刘辉表示,5月1日,肉牛养殖项目首批166头肉牛已全部到位,今年预计能吸引30多户贫困户就业,未来将通过鼓励村民种牧草、深加工肉牛产品,打通生产链上下游。
有了产业项目助力,佳派村贫困人口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443元,比2015年人均收入的3367元增长近4倍。
佳派村肉牛养殖基地预计今年可吸引30多户贫困户就业
组织贫困户技能培训
佳派村的贫苦户小袁(化名)是一名孤儿,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小袁到广州造船厂技术学校学习专业技能,现在在上海一家公司工作,每个月可以赚5000多元。
“扶贫不只是走过场。”驻村第一书记谭杰斌表示,工作队不仅深入贫困户家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还提供就业扶贫和医疗扶贫,组织贫困户参加县镇组织的各种种养培训班。去年12月,工作队联系碧桂园集团在村开展粤菜师傅培训班,共63名村民参加。
谭杰斌介绍,工作队还主动联系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合作改造完善佳派村卫生站远程医疗系统和检查诊疗设备。“省二医院长还带领医疗专家到村开展义诊活动,去年组织接送了4名患病村民到广州接受免费治疗。”谭杰斌说。
如今,佳派村贫困户50户154人已全部脱贫。一位贫困户说:“现在日子好了,生活更有盼头了。”
对话第一书记
办好文体活动 增加精神财富
羊城晚报:您认为扶贫最重要的抓手是什么?
谭杰斌:对于贫困村来说,产业是基础。产业建设可以帮助村集体增收,能带动村民就业。村集体有了收入就可以解决很多公共问题,比如卫生问题、大病兜底帮扶等问题。
羊城晚报:您对村里的文化建设一直很上心,接下来将如何继续推进这方面的工作?
谭杰斌:扶贫不仅是为村民带来经济财富,还要增加他们的精神财富,我们干的事情要接地气,干的项目要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现在,原村委会办公场所正在进行改造,将打造成老人活动中心和儿童活动中心。活动中心设有阅读室、手工作坊、画室等。有了这些硬件后,村里还要推动一系列文化活动。去年9月,佳派村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歌咏会,活动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去年12月,村里还联合碧桂园集团举办趣味运动会等系列文体活动。这些文体活动都将继续举办。
数说成效
●佳派村在扶贫工作的帮扶下,建起了总投资813万元的渔光互补分布式光伏扶贫电站、初期投资约500万元的肉牛养殖场。两大项目助力佳派村村集体收入稳步增加,该村贫困人口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443元,比2015年人均收入的3367元增长近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