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市广海镇那章古树红茶园内,工人正在采茶
大格局 强机制 创新招 兜底线
文/图 陈卓栋 彭纪宁 周颖森 谭耀广
在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毅叔的柑普茶店每天都准时开门迎接客人。
记者了解到,身患肢体残疾二级的他四年前被纳入古井镇精准扶贫对象。当地政府帮他协调孩子的学费、申请生活津贴和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落实参加医疗救助和购买重大疾病保险并全额补助参保费等。后来,毅叔有了创业脱贫的打算。古井镇政府干部为其申请精准扶贫产业帮扶资金,让他开设了自己的柑普茶店。现在,毅叔已脱贫,并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代言人”。
毅叔只是近年来江门脱贫的众多案例之一。记者日前从江门市扶贫办获悉,近年来,江门构建了大扶贫格局,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和“五级书记遍访贫困户”责任机制,进一步深化“三级结对”“四级挂扶”帮扶机制,创新开展“三社联动”社会扶贫行动等。按照工作计划,江门将在今年年底前实现高质量脱贫的目标。
同时,江门在对口帮扶工作上也取得了突出成绩,对口帮扶广西崇左市四个县的工作得到了高度评价。
驻村书记支招 企业尽力扶贫
江门台山市广海镇城北村的广海那章古树红茶园,周边的贫困户们戴着草帽在茶垄间采摘着夏茶,每采摘一斤新鲜茶叶,他们可以获利5元,一天下来能赚100元至150元。
茶场的负责人曹集平是本村人。因为本村有不少种植了数十年的老茶树,他估摸着造茶是好生意,所以2018年他返村创业,开设茶场经营手工红茶。“我做的茶叶本来靠自产自销,都是我两口子在干,随着茶叶销路越来越好,我也想招募人手扩大规模。”
得知曹集平的经营情况后,江门海关驻城北村的第一书记张晶新向他建议了一条既能扩大生产规模,又能帮助当地贫困户的方法:聘请残疾人工作。
记者了解到,城北村有27个自然村、31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精准扶贫户8户24人,是广海镇精准扶贫户户数最多,人数第二多的村。作为对口支援的帮扶干部,张晶新希望利用曹集平的造茶生意来进行产业扶贫。
“张书记找到我时,我们俩一拍即合,雇佣本村的贫困户既能帮他们脱贫,也能帮我自己,实现双赢。”曹集平说,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据悉,曹集平目前雇佣采茶工人8名,均为贫困户和低收入农户。“他们每天工作的收入,可以补贴他们的伙食、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自从他们来这里工作之后,生活好了,身体也比以前好了!”
在江门,像张晶新这样的扶贫干部、曹集平这样的企业负责人,加上社会不同阶层的慈善力量,构建起了一个包括政府、行业、社会的大扶贫格局。
派出驻村书记、部门对口帮扶贫困村,江门的“三级结对”“四级挂扶”帮扶机制日益完善。江门市委组织部介绍,结合去年启动的“百名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市、县、镇三级单位共派驻240多名村第一书记联合组成镇(街)乡村振兴工作队。今年,江门将深入推进党建扶贫工作,强化村(居)第一书记脱贫攻坚的责任,着力解决软弱涣散班子的问题,选好配强后进地区乡镇(村、居)领导班子,建立一支可持续的扶贫队伍。
企业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扶持贫困户、贫困地区,“百企扶百村”行动在江门如火如荼。如江门银行机构在立足帮扶江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基础上,主动对接国标和省标贫困户,通过与建立信贷关系的企事业进行沟通对接,逐家企业排查每位员工的家庭情况,主动收集国标和省标的贫困户身份信息。同时,运用大数据技术,江门银行机构对精准扶贫事项实现系统登记等全流程管理,便于对金融精准扶贫全过程的跟踪、检查,提高对国标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识别精准度。
社工团队积极参与政府采购的公益扶贫项目,创新扶贫方式,发动了“千万义工助千户”行动。共青团江门市委介绍,结合工作实际,团市委积极发挥牵头单位作用,主动协同市扶贫办及有关部门专题研究部署扶贫领域志愿服务工作,深化“千(万)义工助千户”社会扶贫行动,以建设志愿服务“爱心之城”为助力,充分整合江门市各类志愿服务资源,对照脱贫标准,坚持问题导向,建立有效的结对和帮扶机制,进一步动员全市各级义工组织及个人、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爱心企业单位等主动作为,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
在这个扶贫大格局的支撑下,截至去年年底,江门全市5097户1665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全市所有行政村集体可支配收入在20万元以上,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一提升”目标。
广西崇左市大新县利用江门帮扶的资金建设白鸽养殖场,带动周边群众养鸽脱贫
打造特色产业 切断贫穷根源
要断穷根,产业先行。地处咸淡水交界区域,以优质青蟹养殖为主要产业的江门恩平市横陂镇蓝田村,2017年以来先后投入资金共计180万元,规划600亩地打造蓝田青蟹扶贫养殖基地,将70户贫困户纳入扶贫项目,参与项目分红,并吸纳贫困户到基地就业增收,探索“基地+公司+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
当地人阿雄因其父亲两次中风造成二级残疾,母亲身患疾病丧失劳动能力,不得已辞掉工作回到家中照顾父母。2018年4月,他经介绍进入蓝田青蟹扶贫养殖基地工作,逐渐掌握了技术要领。“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加上每年有固定分红,家庭生活基本不愁。最重要的是,在家门口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让我可以安心照顾父母,心里觉得踏实、温暖。”阿雄说。
蓝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健友介绍,蓝田青蟹扶贫养殖基地创新养殖方式,采用“一只青蟹一个养殖盒”的笼养方式,实时观察,专人打理,存活率是传统养殖的2—3倍。短短一年,基地的月产量突破1万只,产值200多万元。身为“股东”的70户贫困户每年从基地分红约38万元,平均每户5000多元。
除了就业扶贫和基本政策帮扶外,基地的快速发展还衍生出一条新的产业链。目前,当地一户精准扶贫户与基地签订供需协议,通过咸围养殖蟹苗供给基地,年增收2万多元;当地居家就业的30多户贫困户通过捕捞沙蚬等供给基地,总共年增收15万元;8名贫困户在家编织蟹笼供给基地,总共年增收2万多元。
同样是在恩平市,第一批“全国最美森林小镇”那吉镇靠养蜂采蜜建立起扶贫产业。那吉镇党委委员冯艺兵介绍,通过与恩平市牛塘山蜂业专业合作社社长梁健鸿多次协商,2018年起那吉镇统筹产业扶贫资金投资建设,牛塘山蜂业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成立精准扶贫产业“养蜂采蜜”基地,占地70亩,购买养殖蜜蜂135箱,采取“合作社+扶贫户+基地”模式运作,率先挑选38户贫困户中巩固脱贫难度较大的22户参与其中,通过基地示范、贫困户参与管理、参加学习培训,最终达到贫困户既能掌握技术又获得分红的目标。
据悉,“养蜂采蜜”项目实施以来,该镇已组织开展了5次集中培训和60余次分散培训。梁健鸿说:“通过现场讲解指导,大家基本掌握了蜂群特性、日常管理、产期管理、蜜蜂病敌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去年5月,精准贫困户概叔来到养蜂场成为管理员。每天清晨,他都要到养蜂场观察蜂蜜产量、蜂仔繁殖、花草蜜源护理等情况,开启了他的“甜蜜”事业。“如果我们能像蜜蜂一样勤劳,赚钱致富也不是痴人说梦。”概叔算了一笔经济账,“打理蜂场每月有2000元工资,自己在蜂场还寄养6箱蜜蜂,每年产蜜25公斤,能卖2000多元,日子越过越好哩。”言语中,概叔流露出对甜蜜生活的向往。接下来,他将计划把自己的蜂箱数量扩大到10箱,争取收入翻番。
据悉,由于产业项目效果较好,去年年底,那吉镇增购蜜蜂28箱,将余下的16户精准扶贫户一并纳入该项目中。
在江门,类似恩平青蟹、蜜蜂这样的产业扶贫项目有很多,它们提供“造血式”帮扶模式,增强村落的脱贫增收能力。江门市扶贫办指出,近年来江门全力实施产业、就业、社工、扶贫扶志(智)等“11+3+3”扶贫措施。全市累计建成产业扶贫项目37个,资产收益项目164个。
恩平市那吉镇聘请专家培训贫困户养蜂采蜜
兜住民生底线 杜绝返贫现象
今年春节后,家住江门市江海区礼乐街道雄光村的春姨和诠叔一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长期备受慢性病困扰的两人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无法出外打零工。正当两人彷徨不知所措时,当地扶贫干部雪中送炭,帮他们申请社会救助,并根据江门市今年提高的社会救助保障标准补发了低保金。诠叔激动地说:“还好有他们帮忙,我们的心才稍稍定下来。”
提起春姨和诠叔一家的情况,当地的扶贫干部也不禁叹了口气。春姨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轻度脑中风,只能在家里休养,偶尔做些手工帮补家用;诠叔本就有先天性心脏病,之前只能去水果批发市场打打零工。“他们家里还有一位患白内障的老太太和一双正在读书的儿女,经济一直很困难,连住房也要借亲戚的房子来安顿。”江海区民政局局长陈颖玲告诉记者,2016年起当地将他们一家纳入精准扶贫对象,通过各种方式让家庭情况得到改善。
往日里,一家5口主要依靠诠叔打零工、春姨到扶贫车间加工灯饰挣钱,月收入约3000元,勉强维持生活所需。但是今年,他们一家因为疫情再度陷入困境。诠叔说,因为疫情防控需要,水果批发市场封闭了一段时间,重开之后生意也不好,加上春姨也接不到手工来做,一家人收入几乎归零,“我们两夫妇本来身体不好,吃药花销就大,这下没了收入,都不知道怎么办。”陈颖玲说,疫情防控期间,他们组织民政干部、社工和志愿者以线上线下方式,全面排查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情况及需求。通过走访,他们得知春姨和诠叔所处的困境,“确保困难家庭疫情防控有保障、脱贫路上‘不掉队’,这是我们近段时间工作的重点,所以我们立刻想办法帮他们一把。”据悉,当地扶贫干部马上为春姨和诠叔一家申请纳入低保,接受社会救助,“根据实际情况,我们为他们申请了基本施保和分类施保两类保障政策,这样一个月大概约4700元。”
记者在采访时得知,原来春姨和诠叔一家曾在2009年被纳入低保户,但2018年因为存款超标而退出低保。幸好今年4月,江门市印发《关于江门市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的公告》,提高了社会救助保障标准。这样他们一家才得以重新纳入低保。
陈颖玲介绍,根据江门市今年新的标准,城乡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900元/人·月;城镇低保补差水平不低于低保标准75%,即675元/人·月;农村低保补差水平不低于低保标准60%,即540元/人·月。在江海区,从年初开始民政部门就一直在进行低保金提标和补发工作,并在5月10日全部完成,“城镇低保月人均补差水平达到868元,高于当地低保标准75%的要求,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差水平达到809元,高于当地低保标准60%的要求,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差水平为全市最高。”根据江海区民政局提供的数据,目前江海区有城乡低保对象280户、421人,今年1月至5月,该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169.71万元,为不少像春姨和诠叔这样的家庭兜住了底线。
江门市扶贫办人士指出,春姨和诠叔的事例充分说明了江门建立长效扶贫机制的必要性。据悉,近年来江门积极开展“两线合一”改革创新,实现扶贫与低保标准、对象、政策、服务“四个合一”,积极开展相对贫困人口帮扶改革,推进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深度融合,帮困难群众兜住民生底线。
扶贫办工作人员上门为困难群众办事
东西携手共进 对口帮扶崇左四县
除了本市的扶贫工作,江门还肩负对口帮扶广西崇左市龙州、宁明、大新、天等四个县,四川甘孜州以及其他地方。
据介绍,崇左市大新、宁明、龙州、天等四个县属于全国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龙州、天等县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十三五”时期,全市有贫困村287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8%;农村贫困人口34.18万人,总量排名广西第五位;贫困发生率为18.16%,比广西平均高10.26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高13.66个百分点,排在广西第三位;有深度贫困县1个,深度贫困乡镇7个,深度贫困村99个。
自2017年9月江门市全面推进落实对口崇左“携手奔小康行动”任务以来,双方在产业合作、劳务合作、教育协作、医疗卫生扶贫协作、旅游扶贫协作、人才支援交流等方面的协作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助推了崇左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据统计,截至2020年5月,江门市对崇左市四个对口贫困县已累计落实财政援助资金5.74亿元,231个援助项目落地开花;市县级领导调研对接862人次,召开高层联席会议35次;先后互派40名党政干部进行挂职锻炼,互派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409人次。四个对口贫困县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也分别从2017年底的13.22万人、9.4%下降到0.75万人、0.53%。
省扶贫办对江门市对口协作崇左市的工作和成效作了高度评价,认为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上江门是啃了“硬骨头”,作了大贡献,成绩经得起检查,经得起考验。
数说扶贫
根据江门市扶贫办资料,截至2019年年底,在现行标准下,江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5097户16659人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提升”目标。
而截至2019年12月31日,江门市2016年—2019年累计筹集市县两级扶贫资金4.714亿元,其中市级资金3.623亿元,县级资金1.091亿元,资金已支出4.357亿元,资金使用率达92.42%。其中,2019年筹集市县两级扶贫资金9641.617万元,已支出7539.281万元,扣减据实列支的精准医疗保障专项1549.29万元,资金支出进度达91.51%,扶贫资金重点用于贫困户“三保障”和造血型稳定增收项目的建设。
产业扶贫及资产扶贫方面,2016年至2019年,全市累计投入建成规模产业扶贫项目70个,累计受益贫困户2897户9462人;资产收益项目158个,累计有贫困户4046户12695人受益。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江门市消费扶贫产品消费总额2047.52万元,带动贫困户597户,消费扶贫已成为江门市推动分散式贫困户增收脱贫最有效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