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穿越千年,感受“契丹印象”:公主面具驸马璎珞亮相粤博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黄宙辉 发表时间:2020-06-16 22:47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黄宙辉  2020-06-16
广东省博物馆展出在内蒙古出土的文物精品12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达116件/套。展览免费向观众开放,将持续展至10月25...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黄苏哲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桂炎


6月16日,“契丹印象——辽代文物精品展”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书画厅正式开放


6月16日上午,“契丹印象——辽代文物精品展”在广东省博物馆(简称“粤博”)三楼书画厅正式开放。本次展览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东省博物馆和内蒙古博物院承办,共展出在内蒙古出土的文物精品12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达116件/套。展览免费向观众开放,将持续展至10月25日。

76件/套展品为一级文物

观众在现场观展


展览主办方介绍,“契丹印象——辽代文物精品展”的文物级别之高,品类之丰,为近年来同类展览之少见。本次展览共展出吐尔基山辽墓、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耶律羽之墓、小王力沟贵妃墓、辽上京遗址、辽中京遗址等出土的文物精品128件/套;文物类别多样,包括金银器、铜铁器、陶瓷器、漆木器、丝织品以及玛瑙、琥珀等多种质地;文物级别高,珍贵文物达116件/套,其中一级文物76件/套,陈国公主面具、驸马琥珀璎珞、双凤戏珠纹鎏金捍腰、鎏金高士图银杯、彩绘贴金七佛木雕法舍利塔等重量级文物悉数到场。

展览分为“草原帝国”、“幽幽文明”和“多元兼容”三大部分,展示了契丹民族的文化特色、政治制度、服饰配饰、厚葬习俗、宋辽交往等丰富内容。本次展览还运用三维技术进行重点文物的辅助互动展示,并结合动画、纪录片等多媒体手段诠释有关主题。观众可通过实地游览,或者通过线上专题版块欣赏本次展览,来一趟穿越千年的“契丹印象”之旅,感受大辽帝国的草原文明。

两地交流 精品互展

展品之一


广东与内蒙古两地在我国古代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广东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发现了秦汉以来的众多海丝遗迹和遗物,而“南海I号”沉船及其18余万件出水文物,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明珠。

而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疆,是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重要地带。这里孕育和培养出的契丹族建立了大辽王朝,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辽王朝在中外文化交流、草原丝绸之路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观众在参观珍贵展品

本次展览是粤蒙两省(区)的文化交流合作结出的又一硕果。广东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结合各自的地域文化特色,分别遴选“大海道——‘南海I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展览和“契丹印象——辽代文物精品展”进行此次文化交流,让两地民众了解更丰富的历史文化。

【重点文物】

1、陈国公主面具【辽代(916-1125)】

该面具是在通辽市奈曼旗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出土,出土时覆盖于陈国公主面部。面具整体用薄金片锤击成形,制作精细,周边有33个穿孔,用细银丝沿着穿孔将其与头部网络连缀起来。契丹贵族死后入葬时,面部覆金属面具,一般按照墓主人样貌打造,并区分性别和年龄,身着银丝或铜丝网络。不同质地的金属面具和网络代表不同的身份地位。

2、驸马琥珀璎珞【辽代(916-1125)】

该文物是在通辽市奈曼旗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出土。契丹人崇尚琥珀,这套璎珞出土时位于驸马颈部,反映出辽代高级贵族对琥珀璎珞的喜爱。这套璎珞并不适合日常佩戴,应用于某些神圣和重要场合。璎珞由5小串257颗琥珀珠和5件琥珀浮雕饰件、2件素面琥珀饰件以细银丝相间穿缀而成;内串69件,由60颗琥珀珠和9件圆雕、浮雕琥珀饰件以细银丝相间穿缀而成。

3、双凤戏珠纹鎏金捍腰【辽代(916-1125)】

捍腰又称扞腰,为契丹民族重要佩饰,围于腰部,起保护腰部的作用。这件捍腰呈扁圭形,通体由一块金属锤揲而成;整体浮雕双凤戏珠纹,周边饰如意云纹。

4、鎏金高士图银杯【辽代(916-1125)】

该文物是在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该银杯是盛茶酒用具,开光内高士作书写、把酒、执扇、饮酒、捧钵、抚琴、阅书状;杯沿、折棱、足沿及开光边框均为联珠纹饰,为萨珊王朝常用纹饰,而金银器上装饰颗粒状联珠则为粟特风格。

5、彩绘贴金七佛木雕法舍利塔【辽代(916-1125)】

该文物是在赤峰市巴林右旗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出土。此塔由塔座、塔身、塔檐、塔刹和幡组成。辽代佛教以密宗为主,这座舍利塔的颜色遵循了密宗中强调的五色,即白、黄、红、蓝、绿。佛教中将放置各类佛教经典的宝塔称为“法舍利塔”,供养于佛塔内。(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编辑:吴小攀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