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岭村新建的左岭文体公园成为村民悠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成为村景的“颜值”担当 受访者供图
省政协对口帮扶梅州市丰顺县新岭村
文/薛江华 罗雪艳
今年年初,梅州市丰顺县新岭村迎来一个令全村人振奋的好消息——新岭村退出省定贫困村序列。广东省政协是新岭村的对口帮扶单位,自2016年4月派驻第一批驻村工作队至今,累计投入超千万元资金开展精准帮扶,有力地改变了新岭村贫困落后面貌。
目前,新岭村全村贫困发生率、农民收入、集体收入、人居环境、村道建设、饮水安全、水利和电力设施、电视信号和宽带网络、公共服务、党组织建设等10项指标达到脱贫标准,村主要道路完成路面硬化工程,基本达到整洁村建设标准。全村84户271人实现预脱贫,脱贫率100%。
为民解忧 15项民生工程一一落实
新岭村临近丰顺县县城,属于城郊村,面积10.66平方公里,可耕地1750余亩、林地面积13507亩,包括9个自然村、划分为4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1142户、5876人。村民居住分散、人均耕地较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建档立卡贫困户有84户271人,属于省定贫困村。
“2016年4月21日,新岭村来了一支扶贫队,当天村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我当时代表新岭村村民反映民生诉求,现在那些诉求基本实现了。”谈起驻村扶贫工作队,新岭村村民陈荣辉竖起大拇指点赞,“村里变化太大了,搁在几年前根本无法想象。”
生活垃圾入户清运、雨天不再污水浸街、村民休闲有去处、300多年历史古民居穿上“新衣”……新岭村描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中,村貌焕然一新,文体设施齐全。但此前,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制约新岭村发展的主要因素。
省政协办公厅资助新岭村620多万元,重建村里的两座危桥、新寨水圳等,整治村道内涝,拓宽道路,新建左岭文体公园、卫生站等,相继完成15项民生工程,推动24户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并对其中6户危房改造困难较大的给予重点补贴。
党建示范 有效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党建示范工程”是省政协扶贫新岭村,提振村民文明素养与精神面貌的主要措施。该工程明确村支委成员职责分工,123名党员全部编入各党小组,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组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村规民约宣传教育,选出脱贫致富先进典型,让群众学有榜样、干有方向。新岭村的扶贫工作也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洒水喷灌”向“精确滴灌”转变,脱贫攻坚内生动力被有效激发。
在充分走访调查、认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扶贫工作队利用当地产业资源优势,按照“一户一法,一人一策”的扶贫工作要求,为84个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打造精准帮扶计划,并通过引导贫困户参与入股光伏发电、天亿实业公司、南礤村旅游、小额信贷等扶贫项目,鼓励贫困户务工就业、从事种养,带动贫困户的收入大幅提升。
“107千伏光伏发电项目带来‘阳光收入’,资金入股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享分红,56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小额信贷入股蓝田公司保底扶贫项目。”新岭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傅关富表示,仅通过丰顺电声加工产业,鼓励有劳动力贫困户就近就业,就解决村里八成有劳动力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数据显示,2019年,新岭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2000元(省定脱贫标准为8266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6年的2.45万元增加至2019年的33.9万元,全村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持续发力 拟明年全面建成美丽宜居新岭村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新岭村个别贫困户由于就业不稳定、家庭成员长期患病等因素存在返贫风险。同时,省政协对新岭村的扶贫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突出的是村集体尚未真正形成长效带动贫困户增收的产业扶贫项目,“一村一品”特色不明显,产业基础不够稳固。
5月21日,省政协机关党组召开了一场会议,专题研究帮扶新岭村工作,确定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咬定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党建示范引领等4个方向,统筹投入经费553万元,扎实做好项目管理,推动新岭村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梅州市财政划拨100万元用于村庄道路硬化;政协办公厅拟配套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提升美化新岭村人居环境……这些工作已于今年5月启动,7月底完成第一阶段工作,12月底完成第二阶段工作;目标是2021年6月底全面建成美丽宜居新岭村。
为了更好地带动村民致富,下一步政协将在新岭村建设一个现代化肉鸡养殖基地。政协办公厅拟划拨24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在新寨村大辽陂果园地块与温氏公司合作建设高效生态现代化肉鸡养殖基地,塑造“一村一品”特色品牌,带动养殖户共同致富,巩固产业扶贫基础,弥补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
据介绍,新岭村精准扶贫工作将持续推进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实施“强基振兴”项目,规范化建设新岭村党总支及下属支部活动场所,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努力把党员干部培养成党务工作的明白人、脱贫致富的引路人、贫困群众的贴心人。
【数说扶贫】
2019年,新岭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2000元(省定脱贫标准为8266元),符合条件无劳动力贫困户全部纳入政策性保障兜底,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测算为14020元,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6年的2.45万元,增加至2019年的33.9万元,其中28万元分配给有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