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塘有两个水塘,形状像一个肚子,杜塘实际是“肚塘”的雅称,水塘周边环境的整治,让杜塘村变得更美、更宜居,村民的生活更美好
经济致用,文化致远;产业拴心,宜居留人
文/羊城晚报记者 詹青 图/受访者提供
夏日蝉鸣,不知道谁家的鸡正在引吭高歌,午后的村落显得格外宁静。和很多潮汕村落一样,杜塘村的村民保留着聚族而居的传统,独具特色的“下山虎”建筑联排而立,房前屋后,藤蔓绿荫交错掩映,点缀着古朴的青灰色民居,别有一番清丽动人。
时间一晃四年多过去了,如今的杜塘村,渐渐成为一个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有产业活力、也有文化精气神的、更加生机勃勃的新农村。
经济致用,文化致远,创新扶贫新样本
杜塘村位于揭阳市揭西县金和镇,全村412户2180 人,人均耕地不足0.5亩。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掣肘杜塘村规模化产业的发展,虽毗邻省道,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4850元,被列入省级贫困村。
2016年4月底,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下称羊晚集团)开始定点帮扶杜塘村,自集团党委至驻村工作队,无不潜精研思、竭其所能助其脱贫。
2018年底,在两批驻村工作队和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的努力下,杜塘村58户贫困户人均年收益9568元,其中47 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人均 11083元,其余11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由政府财政兜底脱贫,全部达到省考核指标脱贫标准。
扶贫,顾名思义,要以经济为最重要抓手。而打造契合杜塘村发展的特色产业,并使其走上规模化产销道路,才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举措。
囿于杜塘村人多地少的现实,羊晚集团驻村工作队在选择产业项目时煞费苦心。利用财政扶贫开发资金发展低风险、稳利益、长回报的光伏发电项目,运营后预计年收益至少可达10%;此外,还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的品牌项目:百香果种植与胡须鸡养殖相结合的立体种养项目,未来也将打造成村的主导产业。
经济致用,文化致远——文化扶贫更是羊晚集团的强项。
羊晚集团引入省直机关工委20万元资金修建了多功能室,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杜塘村的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技能培训讲堂和党支部建设阵地。每个周末,村里的中小学生都聚集在此读书上网;每到假期,羊晚旗下多家子报和周刊、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落地活动,一拨又一拨书画家、艺术家、摄影家在羊晚集团的号召下走进山村,浓郁的文化气息,提振着杜塘村的精气神。
发挥媒体连接器优势,与碧桂园结成“扶贫共同体”
4年多来,羊晚集团充分发挥媒体“连接器”优势,整合文化、科技、教育、医疗等一大批优质资源入村,成功闯出独具特色的羊晚扶贫方式。比如,请来华农的教授带来好种苗,开课面授种植新法,比如联合社会上一切有担当,有能量的组织,结成“扶贫共同体”。今年5月份,羊晚集团与碧桂园集团携手,共同启动建设美丽乡村项目,更是杜塘村扶贫事业更上一层楼的里程碑事件。
为了让杜塘村更美好更宜居,碧桂园发挥专业特色,承担起“麻叶种植示范基地建设”、“篮球场环境整治”、“水塘周边环境整治”、“道路整治”、“标识系统升级改造”等工程的规划设计与施工建设。目前,篮球场场地的地面翻新、拉膜顶架制作、周边广场整治正接近完工,未来将成为村民锻炼、休闲以及开展文体活动的场地;为提升宜居环境的道路升级、广场建设也正在热火朝天进行中。
“村里有产业了,年轻人就自然会考虑回来了。村里越来越美了,在外的乡贤和社会资金也会考虑回乡投资了。”羊晚集团驻杜塘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陈海涛告诉记者,这才是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打造杜塘村拴心留人环境,创造绿水青山休闲人文居住地,让村民越来越有幸福感。
“工作队帮我修好了房子,通了自来水。门前有了水泥路,路上有路灯,村里环境越来越美,我这个老头子,晚上也能出去散散步。”82 岁五保户陈水说。
百香果园的果树下,数百只土黄色的胡须鸡自成群组,悠闲觅食
扶智强技、产业振兴,铺就“造血扶贫路”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惠及人口最多的减贫奇迹。我们已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为减贫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把扶贫当做主业 碧桂园精神薪火相传
“我非常骄傲可以参与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事实上我本人也是扶贫事业的受惠者。”来自碧桂园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办公室的张嘉良是揭西驻村工作队的成员,他对记者说,他本人曾经就读于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这是一所由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投资主办的高等职业院校,“来这里读书就是人来就行了,一分钱不用花”。毕业后,张嘉良成为碧桂园扶贫事业的参与者,“碧桂园提倡的‘对人好、对社会好’的企业精神,对我的影响太大了。”
扶贫路上,从来不缺接棒者,事实上,碧桂园早已把扶贫当做主业耕耘。
除了参与杜塘村扶贫事业,碧桂园在粤东地区的公益投入已累计超3亿元,与河源市永坑村、揭阳市大东村、汕尾市新东村、梅州市漳北村等粤东6市17个村形成结对帮扶,通过党建扶贫扶志、产业扶贫扶富、教育扶贫扶智、就业扶贫扶技及其他创新形式在内的“4+X”扶贫模式,在环境整治、产业振兴等方面探索出一条很有智慧与成效的“造血扶贫路”。
扶智强技、产业振兴 碧桂园交出亮丽帮扶“成绩单”
今年1月1日晚,在广东河源龙川县佗城镇佳派村,一场别开生面的技能培训班实操考试热火朝天地举行,考试内容是让学员在厨房内制作清远白切鸡、酸辣土豆丝等菜肴,参加考试的56位学员都是村里的村民,其中还有9名贫困户。
据了解,这是碧桂园推出的“粤菜师傅”技能培训班,通过培训与就业、培训与扶贫相结合,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而这也是碧桂园“4+X”扶贫模式中“就业扶贫”的一项内容。葛东清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个人单独承担一家五口的所有开支,生活非常艰苦。通过20多天的培训,他学到了很多烹饪技术,还在村里开起了小店,一家人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有盼头。
只有精准扶贫,才是落到实处的、可造血、可造富的路径。
在碧桂园帮扶的另一个村——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桥陈村,如今又是别有一番景象。2017年碧桂园与该村结成帮扶,根据桥陈村革命老区的特点,投入1000万元,把革命教育基地、湿地公园、特色民宿、农家乐建设,和蛋鸡养殖、百香果采摘基地、桑葚采摘基地等特色农业产业结合在一起,打造红色休闲旅游示范基地。以产业扶贫为重点,采用“贫困户+农民合作社+科研所+互联网”的模式,帮助桥陈村完成24间民宿改造,打造“红色旅游+休闲观光+农家体验”发展模式。两年多来,桥陈村已吸引游客4.2万多人次,2019年7月也被推荐为首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桥陈村乡村振兴的特色和亮点。
脱贫之根本,在防止返贫,“造血式”扶贫之路为中国的扶贫事业提供了有成效、有智慧的解决方案。摸索数年,碧桂园“把扶贫作为主业”的愿景不断结出硕果,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碧桂园扶贫事业亦迈入新时代,成为民企参与脱贫攻坚的新样本。
数说扶贫
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身体力行者,碧桂园集团及其创始人杨国强先生除了产业报国,还积极投身扶贫公益事业20余载。杨国强先生一直在探索,希望能为解决中国贫困问题贡献力量,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公司成立以来为全社会捐款累计超67亿元,全国帮扶项目涉及16省57县,结对帮扶9省14县33.7万贫困人口。截至目前,已助力13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脱贫超31.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