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开栏语:7月29日,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这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英雄连队,历经161次战役战斗洗礼,先后被国防部、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羊城晚报推出“时代楷模”专题报道,探究“硬骨头六连”百炼成钢的故事。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鄢敏 通讯员 陶昱 栗栋
“硬骨头硬在哪,铁甲雄风守天下,军事过硬武艺精,沙场夺魁任摔打。”时值七月,烈日炎炎,海边传来一阵阵嘹亮的拉歌声。身穿迷彩服的士兵负重奔跑在丛林、山路、沙滩上,这是第74集团军某旅六连进行集中训练。
这支连队有个响亮的称号——“硬骨头六连”, 1964年、1985年分别被国防部和中央军委授予“硬骨头六连”“英雄硬六连”荣誉称号。
“硬骨头六连”在炮火中诞生,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火洗礼,先后参加161次战役战斗;和平时期,不畏艰险守护群众安危,优良的作风、骄人的战绩让它威名远扬。2017年军队调整改革,“硬骨头六连”从省会杭州千里换防至岭南乡村,历经80多年风雨,何以锻造这块打不倒、压不弯的硬骨头?
骁勇善战,铮铮铁骨压不倒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上,飘扬着100面战旗的方队,伴随着“钢铁洪流进行曲”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人民的检阅。其中,就有一面“英雄硬六连”的战旗。。
“硬骨头六连”诞生于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1939年3月,由14名红军战士为骨干在河北雄县组建。他们一路奋勇杀敌,锻造出压倒一切敌人的狠劲、百折不挠的韧劲、坚持到底的后劲“三股劲”,用161次战役战斗赢得了善打硬仗、敢打恶仗的威名。
1948年,战士刘四虎在瓦子街战斗中被数十个敌人包围,战友相继伤亡,子弹、手榴弹全部打光。于是,他端着一把刺刀冲上前,展开殊死搏斗。最后,刘四虎刺倒七个敌人,连刺刀都拼弯了,自己也身中十一刀。后来,刘四虎被授予“特等战斗英雄”,那把“拼弯的刺刀”保存下来成为六连的“传家宝”。时至今日,每个六连战士都要学“刺杀操”,以铭记“有我无敌、刺刀见红”的战斗精神。
除了“拼弯的刺刀”,“硬骨头六连”还有两件“传家宝”:一封诀别的家书、一根血染的挑杠。2008年初,南方遭遇特大雪灾,多地电网瘫痪、群众受困。六连紧急出动,千里奔赴江西抢修电网。百余吨电杆、钢质材料全靠战士们手拉肩扛,冒着严寒搬运到海拔1300多米的山顶。经过7天7夜奋战,开辟出20多公里通道,运送250多吨物资,提前3天完成任务。但他们的肩被重物磨烂,渗出的鲜血把挑杠浸染成红色。当地群众纷纷赞叹:“冰雪能压垮电塔,但挡不住‘硬骨头战士’!”
而那封诀别的家书,是副指导员谢关友牺牲前给儿子骏骏写的一封信,叮嘱他好好生活,“别忘了你是烈士的儿子,不要做出有损党和国家的事”。如今,每逢新兵入连,指导员冯杰都会给他们讲三件“传家宝”的故事。有战士思想懈怠、放松要求时,冯杰也会带他们面对“传家宝”反思感悟。
现在走进“硬骨头六连”,可以看到每个班排都挂着绣有战斗英雄名字的锦旗。今年初,“硬骨头六连”将刘四虎、尹玉芬、李恩龙等15位战斗英雄锦旗和画像迎进排房。身为刘四虎排的一员,骆开文坚定地表示,看着鲜艳的英雄旗帜会铭记老一辈的精神,勉励我向他们学习,然后传承下去。
闻令而动,千里移防进岭南
惠州位于珠三角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森林覆盖率近60%,集山、河、湖、海、泉为一体,这里是“硬骨头六连”的“新战场”。2017年6月,接上级命令,全连移防至广东惠州,扛着红旗进岭南。
从1975年开始,六连在浙江杭州驻扎长达42年。很多官兵在这里安了家、还有的买了新房。但得知消息后,全连官兵一致表态“不管到哪里,坚决服从组织命令”。
从西子湖畔到岭南腹地,“硬骨头六连”面临全新的挑战与考验。第一道难关,就是广东的高温天气。六班班长王飞刚下火车就感觉空气湿度很大,“有点喘不过气”,很多战士身上还起了湿疹。气候不适应,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训练成绩下降。王飞记得,以前在杭州跑五公里只需要18分钟,快的战士能跑进17分钟。但来到惠州,最快也只有20分钟。“大家很卖力地跑,但成绩就是上不去”。
为了克服环境不适,战士们自觉进行耐热训练,增加有氧运动。王飞介绍,就是要长时间、长距离地跑,“一次可能要十公里”。经过半个月的“加强版”练习,大家的成绩终于重回巅峰状态。“因为‘硬骨头精神’在这里”,王飞感觉战友们的适应能力、思想觉悟都很高。
换防仅半年,六连迎来首场“大战”——集团军“岭南尖兵”比武,十余支队伍同场角逐。对六连来说,竞争对手、考核科目、作战场地等等都是陌生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这是一场‘正名’之仗”,时任连长胡迟认为,比武结果意味着六连能不能在岭南站住脚。
于是,战士们牟足了劲,见缝插针地训练。比赛现场,六连战士在一个越障项目的表现,让某特战旅旅长直呼:“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顽强的连队”。最后,“硬骨头六连”勇夺两个单项第一和团体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岭南尖兵”。
换防3年来,六连参加集团军以上比武竞赛,16人次摘金夺银,19人次打破旅纪录。2018年10月,在旅组织的10公里武装越野比武中,战士杨宏卫在最后1公里逆袭夺魁,至今保持着两项旅武装越野纪录。
今年5月,“硬骨头六连”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表彰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战士们用汗水浇灌战功,叫响了“扛着红旗进岭南,进了岭南扛红旗”的口号,让“硬骨头六连”的旗帜在岭南大地上迎风飘扬。
作风优良,严谨细致不掺假
听,响亮的歌声、整齐的裤缝声、虎啸般的口号声,营区的人都知道,“硬骨头六连”来了。战士骆开文骄傲地介绍,“每次旅里举办大型活动,腰杆子挺得最直的一定是我们连队。”全军闻名的“硬骨头六连”,靠的不仅是赫赫战功,还有优良的作风。
每个到六连的新兵都会学一些“特殊规定”:晚上就寝时,上铺鞋尖朝里,下铺鞋尖朝外;迷彩服上衣只解开第一颗扣子……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如此麻烦地摆放?班长史衍凯曾经就因为不重视,吃过大亏。有一次夜里战备演练,由于他穿衣服慢了,导致全连超时。从此,史衍凯分毫不差地放置物品,“战场上快一分钟就多一分胜算”。
事实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规定都是六连前辈从实战中摸索形成,并且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早在上世纪,六连总结的“三分四定”被写入条令、成为全军规范。无论何时检查官兵们的背囊,大到帐篷小到针线,战备物资一应俱全。
这种分毫不差的精神,还体现在日常练兵中。今年初,连长赵松带着官兵例行训练。在一次三公里测试结束后,赵松掐表一看时间,快了20秒。他马上就意识到,“这里面可能有误差”。赵松解释到,成绩大幅度提高的概率不大而且当天考核的线路还是临时勘选的。他赶紧拿着地图现场比对,发现地形改造后有变化,少了100多米。
“那这次的考核成绩算不算?”赵松看着汗流浃背的战士,也是于心不忍。七班班长林康主动提出,宁可要从难从严的良好,也不要惨了水分的优秀。听到这句话,赵松二话不讲带着全连官兵又重新跑了一次。虽然后来的成绩慢了很多,但赵松觉得这才是他们实打实的成绩。在他看来,任何一次考核、训练都不能掺丁点水分。
就像六连连歌里唱的那样:“硬骨头硬在哪,正步人生旗如霞,纪律严明作风硬,一路光荣又出发。”从战争时期到和平年代,“硬骨头六连” 战备思想硬、战斗作风硬、军事技术硬、军政纪律硬“四过硬”的精神,历经80多年岁月流转,依然焕发着新时代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