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一系列严控评比政策落地,基层各种达标表彰评比活动已明显减少。不过,据新华社记者调查,目前,各种网络评比活动依然不少,比如只要看到“快点,全县人民转起来”这样的信息,就意味着又开始某项评比活动了。西部某省一位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反映,近年来,“最美”、“最好”等评比层出不穷,花样不断。有的地方通过各种形式要求基层公务员参与,甚至还发通知要求投票、点赞;一些企业也屡屡收到通知,要求赞助、参加并不情愿的评比排名,苦不堪言。
评选道德模范人物、美丽乡村等等,宣传先进人物的事迹,推广先进典型的经验,不仅是对平凡英雄和模范单位的肯定,更有利于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形成向善向好的社会风气。开展类似评选不仅应该而且必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评选也更为便捷。
但当下的问题是,类似的评选过多过滥,而且动不动就挂上“最”。频次过高的评选,政府出面拉票,既消减政府的公信力,牵扯基层公务员的精力,也消解评选本身的权威性。网络评选看似弹指间即可完成,但需要下载APP、关注公众号或使用小程序,每天上网投票、点赞,难免加重基层负担,“最美评选”往往沦为令人生厌的形式主义。此外,投票中的随意敷衍和裙带关系随处可见,有些企业直接花钱买“最佳”,致使看似实打实的数字注水严重,投票结果毫无公平可言。近年来,因把关不严,导致“最美”人物很快现出丑态的,也不在少数。河南周口一“网络好人”实则涉黑头目,可见评选是何等不负责任。
网络评选泛滥暴露出的问题,根子在一些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好大喜功的“面子主义”政绩观,暴露出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不足;发文件动员上网投票、点赞,更显出权力的任性和随意。当泛滥的评比表彰从现实转战到网上,上级部门也要调转打击治理的方向,坚决打压歪风邪气的生存空间,坚定维护评比的正向激励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最美”、“最好”评选都是自媒体、APP等市场化平台策划、运作的,可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照样充当“二传手”,给自媒体送上巨大流量。网络平台、自媒体、公众号等争相策划各种评比活动,目的显而易见。为了钱他们直接跟企业要赞助费、推广费、策划费,给钱的就送上挂有“最美”、“最好”的头衔。至于网络投票,不过是走过场。
泛滥的网络投票,投不出最美、最好。真正最美、最好的,又有几个是网络投票投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