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遍布南粤大地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张豪 摄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周聪 许悦
提及广东,人们大多会想到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珠三角地区和正擘画着世界级城市群蓝图的粤港澳大湾区,但这并不能代表广东全貌。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广东出产的不少水果、蔬菜、畜禽等农产品驰名海内外,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星罗棋布的乡间民宿也是乡村振兴的大抓手,大批城里人一空闲就往乡村跑。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进入2021年,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广东省委、省政府把“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将农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撬动农村“短板”向“潜力板”转变的主要手段来抓,坚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积极探索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站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交汇点上,如何实现“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这两天,省人大代表来到省两会现场,带来了一个个认真履职、精心调研后得出的建议,积极为广东省的乡村振兴工作建言献策。
脱贫攻坚战取得广东减贫史上最好成绩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最大发展机遇和第一民生工程,先后实施山区扶贫开发、“八七”扶贫攻坚、扶贫“双到”、脱贫攻坚等减贫治理战略,率先在全国开启到户到人的精准扶贫探索,率先开启相对贫困治理实践,率先构建起社会广泛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迈出实质性步伐。
目前,广东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已经取得重大突破,精准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广东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
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的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以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3%作为扶贫标准,在全国率先开启解决相对贫困探索。2013年至2015年,广东省以3480元作为相对贫困标准,全省认定20.9万户、90.6万相对贫困人口,通过三年的“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开发式帮扶,累计完成3000条村6万户30万人的“两不具备”(指不具备生产条件和不具备生活条件)村庄移民搬迁工作,56.8万户农村低收入群体农村危房改造顺利完成,被帮扶相对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220元。2016年至2020年,现行标准下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全部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率98%以上,年人均产业增收2400多元,有劳动力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147元,全部实现高质量稳定脱贫。
广东农民对乡村振兴满意度达85%
精准脱贫攻坚战还让广东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羊城晚报记者从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了解到,广东省财政村均投入1500万元,深入推进2277个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工作,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农村大量积存几十年的垃圾、污泥、废弃房得到彻底清理,贫困村200人以上自然村路面硬化全面完成,行政村和自然村集中供水实现全覆盖,贫困村公共服务站、标准化卫生站、快递物流覆盖率分别达99.8%、98.5%、80.2%,初步实现由“局部干净卫生”向“全域干净整洁”、由“美丽乡村试点”向“连片精品线路”转变,贫困村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农业发展也加快了转型升级,初步构建起“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三级产业体系。农业生产加快向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转型,生猪产业快速向园区化、工厂化、产业化、生态化发展。“广东荔枝”“梅州柚”“徐闻菠萝”等一批广东品牌畅销全国乃至世界,水果分级包装、农产品深加工等拉长了农业产业链。2020年上半年,广东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值在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负增长7.1%的情况下,同比增长7.5%。
农民生活也得到了明显改善,贫困村、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7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农业强了、农民富了、农村美了,广东全省“三农”领域正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来自第三方的评估显示:广东农民对乡村振兴满意度高达85%。
坚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
站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交汇点上,如何实现“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在广东,以脱贫促振兴的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形成,通过严格落实“省负总责、部门联动、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撑,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与此同时,广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统筹推进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扶贫,全面提高脱贫质量和脱贫稳定性。始终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因村因户因人精准分类施策,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增强贫困户稳定脱贫能力,构建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在广东相对贫困精准减贫治理的主要路径中,有这么一个闪亮的关键句:坚持用好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积极探索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通过充分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改革开放精神,广东持续深化扶贫开发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全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其中,建设美丽乡村筑牢了广东的生态振兴基础,管好扶贫资产筑牢了产业振兴基础,打造“不走的工作队”筑牢了人才振兴基础,建立监测帮扶机制筑牢了稳定脱贫的基础。
未来超五成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
当前,广东全省“三农”领域正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羊城晚报记者从广东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通过创新党管农村工作机制,广东重农强农的格局基本形成,“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投入强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如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又有了大量资金的支持。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拓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资金来源,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实现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逐步达到50%以上的目标要求。
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土地增值收益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城,有力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但直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偏低,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作用发挥不够。
这50%以上的土地出让收益究竟有多大?原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在此前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最近几年,全国每年土地出让收入六七万亿元,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每年增加了600亿元至700亿元“三农”投入。
面向“十四五”,广东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顾幸伟此前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们有信心,广东的乡村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省政府已印发文件,明确了2020年、2022年、2025年的工作目标,在已实现‘干净卫生’的基础上,着力提升乡村风貌,沿线连片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精品特色乡村,广东乡村要成为城里人向往的地方。”
【数说】
2009年以来,广东累计409.1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近3倍;8255个贫困村脱贫出列,村均集体收入达29.5万元。
广东组织珠三角地区6市帮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12个市1719个相对贫困村,派驻5597名驻村干部,投入130.94亿元,帮扶相对贫困户11.82万户、36.78万人。
定点扶贫机制不断完善,动员全省1.8万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派出驻镇(街道)工作组1112个、驻村工作队1.2万个、工作队员6.5万人,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依靠力量。
“万企帮万村”深化结对帮扶、村企共建,9115个企业累计投入帮扶资金66.5亿元。
全国首创“广东扶贫济困日”,共吸引1000多家社会组织、近万家企业、100多万志愿者、2000多万爱心人士参与,募集社会资金320多亿元,其中2016年-2020年共募集社会资金近220亿元。
省人大代表房玉红:产业多形态融合带动乡村振兴
省人大代表房玉红来自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对乡村振兴的话题尤为关注。这次参加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她一共带来了13份建议,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建议就与乡村振兴有关。在她看来,乡村要实现振兴,应通过“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的多形态融合。
“近年来,少数民族自治县立足少数民族区域特色,脱贫攻坚取得扎实成效,民族地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建议,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带。”在房玉红看来,乡村振兴不光是发展农业。“乡村振兴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假如我们将这些方向融合成绿色发展示范带打造,那就能带动旅游业、农业等多个产业。”
房玉红介绍,以连南瑶族自治县为例,该自治县投资2.2亿元打造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示范带(第一期)。通过打造三江镇森林小镇精品旅游线路——三排镇艺术之乡旅游精品线路——大麦山九寨梯田线示范带,对41个自然村进行了瑶族特色化改造,打造出一块乡村振兴成果示范展板,反响不俗。“融合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瑶族文化多格局形态,将不断塑造乡村生态振兴新格局。”
房玉红希望省政府能加大力度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带,支持连南瑶族自治县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示范带(第一期)项目,解决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建设、建设农业+旅游示范项目、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等的资金问题,从而串联起整个示范带。同时,她建议省政府在政策、用地、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倾斜。
省人大代表李锐香:要对土地抛荒者采取一定措施
"我来自农村,这次参加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主要关注乡村振兴。”省人大代表,肇庆市怀集县下帅乡车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锐香表示,农村发展最大的短板就是资金、人才配置,呼吁加大对农村发展的关注支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还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李锐香看来,广东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有待提高,产业缺乏规模。“农民大多数分散经营,特色农业缺乏。农村土地腾退率低,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圈,而分散式农业导致产业化发展滞后,也为现代化农业成片发展带来困局。”与此同时,农户对分发自留地、田地,不种、不想种、不租、不想租现象突出。
“农村环境问题也需要改善。”李锐香认为,农村中的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利用率低、农药化肥滥用、乱排污水垃圾、部分农户对破旧泥砖房不愿拆等问题具有普遍性。“总体而言,乡村发展要素短缺,人才资金严重不足,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低,上升空间窄。”
对于农村发展面临的这些问题,李锐香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建议盘活土地资源,建立新型发展经营方式,引导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基于土地分散、产业规模小的情况,李锐香建议建立新的经营方式,例如康养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等。
“希望省里能出台相关政策,对土地抛荒者采取一定措施,决不能浪费国家每一寸土地。与此同时,应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发挥保险效能,促进种养业发展。”
在农村“三资”管理方面,李锐香建议,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把农村土地出让金全部留在乡村,做到取之于地,用之于地。加强农村资本,优化人力及其他资源配置,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强化科技、人才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