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清明】一个生命按下终止键 另一个生命得以重启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举行“云追思”活动,缅怀器官捐献者
“父亲离开我已经有729天了,他是一位有爱心有担当的人。只要力所能及,他总是很热心地帮助他人。父亲捐献器官可以拯救其他患者,可以拯救他们的家庭。”4月1日,清明节来临之际,大爱器官捐献者家属段女士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举办的“逸仙云追思”活动上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据悉,截至4月1日,我国实现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33667例。对于器官捐献者的亲人来说,他们虽然失去了一位亲人,却拥有了更多隐形的亲人。
“父亲是我心中的英雄”
“我的父亲一直是我心中的英雄,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主心骨。”活动上,段女士表示,父亲生前是一名普通工人,工作中勤勤恳恳,家里所有开支全靠父亲一个人支撑。父亲生病后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医治。但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还是没能挽留父亲的生命。
“父亲被诊断为脑死亡后,医生询问我们是否愿意捐赠器官,失去的生命不仅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还可以挽救其他患者。”段女士说,当时她和妈妈就答应了,因为她的父亲是一位有爱心有担当的人,只要是父亲力所能及的事,他总是很热心地帮助别人。
段女士自豪地说,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天使,只有需要时挺身而出的英雄。父亲就是这样的大爱英雄。
“我一定珍惜第二次生命”
一个生命按下终止键,另一个生命得以重启。作为移植受者的代表,50岁的袁先生到追思会现场参加了活动。
袁先生介绍,10年前,他被发现乙肝大三阳,2016年出现肝功能异常,当时就开始用药。去年6月病情恶化,随时面临生命危险,等待肝脏移植。“等待肝源是个漫长的过程,那时我们一家人都很绝望,但是我是家里的顶梁柱,我不能倒。”
今年1月28日,袁先生终于等到了肝源。“1月29日,医生经过7个多小时的手术,把我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我得到了重生。”袁先生说,自己一定会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第二次生命,定期检查、定时服药,让自己的身体更快康复起来,为社会、为家人、为自己继续工作奋斗。
据悉,为了追思器官捐献者,现场举行了集体献花仪式。医务工作者们及现场家属还集体默哀一分钟,对器官捐献者表达缅怀、敬意与感激。
“没有器官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器官捐献与移植管理中心主任刘超介绍,器官移植被称为“现代医学之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17年组建器官捐献团队以来,已经有113名大爱捐献者在该院完成捐献,帮助546名患者重获新生。
“我国的器官移植发展得比较晚,由于移植器官匮乏,不少器官功能衰竭病人未能及时接受器官移植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刘超说,“在现实生活中,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得到生命重启的机会。就拿我从事的肝移植工作来说,近年来,全国每年完成的肝移植手术数量大概有5000例,但是平均每天等待肝移植的病人有6000余人次。”
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登记,截至今年4月1日,全国累计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3163635人,实现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33667例,捐献器官99322个。尽管全国每年实施器官移植手术近2万例,但全国每天等待肝肾心肺大器官移植的病人仍有约66960人次。其中每天等待肾脏移植病人约60430人次;每天等待肝脏移植病人约5870人次;每天等待心脏移植病人约500人次;每天等待肺脏移植病人约140人次。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保健委员会原副主任、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参加了“云追思”活动。黄洁夫表示,器官捐献能让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获得新生,让逝者的生命得以延续。这个过程,不仅传递着爱心与温情,更检验着一个国家文明的成熟度。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通讯员 张阳 丘小红 李珏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