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党史|“红色文化轻骑兵之追寻革命足迹”抵达龙门,讲述广州起义红色故事
话剧《1927·红色广州》现场演出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图/主办方提供
4月8、9日,“红色文化轻骑兵之追寻革命足迹”活动来到第二站广东龙门。本次活动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指导、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承办,通过文艺展演、党课、大学生瞻仰革命史迹等丰富内容,以创新形式讲述红色故事、传播红色基因,与当地党员干部、群众一起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据悉,本次活动将沿着广州起义参战部队改编的红四师的转战路线进行,接下来还将前往紫金站、海丰站和普宁站。
木偶剧《游曦》现场演出片段
文艺展演再现广州起义场景
龙门站文艺展演部分于4月9日上午在白芒坑革命旧址举行。文艺展演部分是本次活动龙门站的一大亮点,以“飘动的红布带”为主题,以话剧《1927·红色广州》主线,将舞蹈、演唱、话剧、木偶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串接起来。其中,包括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金牌讲解员苏香旭对红布带、梁桂华修业证书及委任状、游曦旧照等广州起义相关文物的讲解,创新性地与把演出与文物故事讲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广州起义的革命精神传达得淋漓尽致,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体验及感情共鸣。
话剧《1927·红色广州》的剧情以张太雷、周文雍、梁桂华、杨馨坤等革命先辈为原型,重现了1927年12月广州起义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剧中演员以忘我投入的演绎,展现了先烈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化作惊雷,震碎旧世界”;“就用我这流淌了34年的热血,换一个新中国的黎明”……当慷慨激昂而富于感染力的台词响彻现场,观众们数次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洪伯是龙门当地一名基层老党员,在观看话剧过程中他几度热泪盈眶。他说:“红四师曾来到我们这里,留下了许多动人故事。在这样一个环境下看这样一场话剧,觉得尤其触动,也让我为自己身为中国共产党人而无比骄傲和自豪。”
此外,木偶剧《游曦》片段也在现场掀起阵阵高潮。该剧是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1927年广州起义中英勇牺牲的19岁女兵班长游曦一生追随革命、奋勇守卫天字码头的场景。
“整场演出既有全新的原创节目,也有已经成熟、被观众和市场检验过的经典作品。我们希望通过新旧结合的方式,兼顾革命性、思想性、教育性和艺术性,并穿插一些轻松的情节,严肃而生动,确保演出的艺术可观赏度。”活动承办方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期待观众观看演出后,会对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斗争史有更全面立体的了解与更深刻的体会。
金牌讲解员苏香旭讲解广州起义红色文物的故事
大学生随队瞻仰革命史迹
除了文艺展演外,本站活动还开展了党课、大学生瞻仰革命史迹、诵读红色经典、图片展览等活动。
当地观众参观“广州起义”图片展
4月8日下午,一堂以“从革命诗歌中感悟广州起义的精神内涵”为主题的党课在龙门山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行。该党课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信息资料处副处长和孟担任主讲。党课结束后,听众们还参观了“广州起义”图片展。同日,来自广州大学的20多名大学生也跟随 “红色文化轻骑兵”团队抵达龙门,共同瞻仰了红四师行营旧址“龙门县工商业联合会会址”及红四师休整地旧址“白芒坑松龄围”“红军井”等革命遗迹。
党课现场
此外,早在4月4日,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就与龙门新华书店合作,开展“红色经典诵读”活动,作为“红色文化轻骑兵之追寻革命足迹”龙门站的提前预热。“红色经典诵读”活动持续10天,预计于4月14日结束。
【知多D】红四师在龙门留下众多足迹
历史上的白芒坑松龄围,曾是红四师师部驻扎地。驻扎松龄围时,红四师不仅军纪严明,更为白芒坑村民做了不少实事。当年白芒坑用水不便,村民需要走一段崎岖山路去挑回溪水。见此情形,红四师当即着手在白芒坑围屋外挖了一口井,为乡亲们解决饮用水源问题。这口井后来被命名为“红军井”,润泽了几代村民。
根据历史资料,红四师在龙门县的行程历时12天,曾在龙门地派、龙城、平陵等地留下活动足迹,受到了老百姓的夹道欢迎。红四师还打开土豪劣绅粮仓用以救济百姓,并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播撒革命种子。至今在龙门民间,仍有许多有关红四师的故事在口口相传,红色火种还在熊熊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