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秋明
屈原说,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王维说,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李白说,焚香入兰台,起草多芳言;欧阳修说,愁肠恰似沉香篆,千回万转萦还断……古代文人热衷咏颂的香文化。据记载,起源于殷商甚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初步形成于两汉,成熟于隋唐,巅峰于宋代,没落于晚清,近40年来才又逐渐步入我们的视野。
近日,记者来到广州荔枝湾泮塘五约一处宁静的三进式院落,发现主人童童把制香、品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见上图),并致力于用“时尚”方式在现代社会重燃这一缕千年馨香,让现代人在忙碌中嗅到宁静。
◎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分支
跨入“顾香域”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道竹编屏风,沿着足下的石板路步入内室,窗边香席之上,身着素衫的童童跪坐着捧起碧玉色香炉,低头轻嗅,而香炉上越南芽庄沉香屑的气味早已悠悠然然注满整个空间,让闯入者的脚步不由放慢、放轻。
童童是第六届全国十大香艺师冠军、广东省香文化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管理科学院香文化研究所注册行香师讲师。童童告诉记者,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在《诗经》《离骚》到唐、宋、元、明、清的典籍中都有记载,《红楼梦》中甚至有130多处提及,到了现代,香事活动已经不多见,但还是有爱香之人根据古籍、古画中对于香事活动的描述一丝不苟地传承下来。
以行香手法之一篆香为例,宋代洪刍《香谱》就有记载:“香篆,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然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径者。”童童拿出一个香炉进行演示,只见她打开香炉,用香箸理灰,接着用香铲压灰,压平整后将篆印放入,把香粉逐渐填入篆印镂空处,轻轻提起篆印,一个由香粉构成的篆文便出现了,点燃香粉,篆文可从头到尾燃烧,并散发袅袅香气。“看起来简单,但无论是理灰、压灰,还是填平香粉,都需要一个人心很静才能做好,否则就会影响篆文的燃烧。”
无论是隔火熏香还是篆香,看起来都雅致怡情,但童童笑言,香文化也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一面,她说的便是制香,即采用天然香材手工制作线香、盘香、香丸、香牌等香品。
◎用“香文化体验课”开拓市场
童童告诉记者,如今有人喜欢称中国香文化为“香道”,她并不认同,“‘香道’是日本的叫法,唐朝时中国香文化传播至日本,并在当地形成自己的流派,但中国应该称为‘香事’,在古人眼中,制香、品香都是生活中稀松平常的小事,如呼吸一般自然,无须放大到‘道’的层面。”
因此,童童希望在现代也能打破大家对香文化“阳春白雪”的印象,而把它当作生活中一件简单的追求美的事。“除了企业、大型活动邀请我们进行香文化展示、策划香会雅集外,现在我们开展了香文化体验课程,以比较亲民的价格吸引年轻人来学习隔火熏香、制作香牌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少人上完课,还会把香席买回家,自己在家品香。”除了传播技艺,童童还打算通过改变线香、香牌等香品的包装,使其更吸引年轻人,“香文化要传播下去,必须要‘时尚化’,比如香牌可以刻些有趣的粤语,线香可以用比较有趣的包装。传统也要应时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