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特派贵州全媒体记者 李钢
图/羊城晚报特派贵州全媒体记者 邓勃
易地搬迁,是脱贫攻坚“五个一批”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搬”只是完成了第一步,还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记者近日来到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目前贵州单体安置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采访时了解到,从2020年起,广州市荔湾区对柏杨林安置点开展全面后续帮扶,涵盖了社区治理、长幼残服务、就业、产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等八个方面,累计在该安置点已投入财政和社会帮扶资金5500多万元。
“稳得住”:要建成“美丽、和谐、平安、幸福”社区
荔湾区民政局牵头制定了 “1+6”方案,着力打造“三个一流”(党建、设施、服务)社区,力争将柏杨林街道建成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建设示范点,建成“美丽、和谐、平安、幸福”社区。
记者在“柏杨林长幼日间托养照料中心+长者饭堂”看到,这里窗明几净,利用荔湾特色西关庭院元素营造了庭院小园林,以及体现广州、毕节兄弟情心连心的主题壁画。而当地老人仅需花3元钱,就可以在这里吃一餐午饭。
该中心是荔湾区发挥居家养老服务传统经验优势,针对柏杨林街道“老幼残”服务需求迫切(60岁以上老人共3437人,儿童10953人,持证残疾人1128人)开展的一个帮扶项目,为全国首家集老人、幼儿日间托养照料,长者饭堂三者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在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指导下,由广州市荔湾区党委政府牵头,携手民主党派(民盟广州、毕节市委)、粤港澳社会机构和团体帮扶运营。采用荔湾区成熟服务模式,由全国社会工作服务首批示范单位广州“逢源人家”、毕节“同心社”提供专业社工服务,香港“邻舍”辅导会、全球(澳门)客家文化交流协会等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机构和团体进行专业社工督导及资助。目前已投入财政和社会资金200万元,接受老长幼生活物资和学习用品慈善捐赠合计175万元。
“长者饭堂”大配餐模式是该项目的一大亮点,主要源于荔湾区成功的养老服务经验,旨在为社区有需要的居家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低价营养套餐服务。由幸福社区集体合作社(社员绝大部分是贫困户)依托该饭堂开展餐饮业经营,除保障长者午餐外,早中晚餐及宵夜对社会开放,既提供了就业岗位,又用经营收入补贴长者,同时壮大合作社经济。
“有就业”:建立数据平台 细化每户就业情况
在柏杨林街道的就业服务中心,记者看到,这里还建设了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数据平台,细化到对每家每户的就业和培训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在促进就业方面,荔湾区于2020年安排1000万财政资金,开展援建扶贫车间、组织劳务输出、组织技能培训、给予稳岗补贴等四项帮扶措施,助力七星关区解决群众就业稳收问题。
截至4月30日,柏杨林现有劳动力家庭5226户11148人实现就业5226户10203人,其中到广东省务工1315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103人)。
针对年龄偏大、残疾人、“三无”人员(无法离家、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等特殊困难群体,荔湾区采用补贴场租的形式援建扶贫车间,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已有三家被认定为广州帮扶扶贫车间(服装、手工艺制作、耳机加工),吸纳116人就业(其中110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
“能致富”:用产业扶贫激活“造血功能”
此外,荔湾区还开展产业扶贫激活“造血功能”。援建了花卉种植产业园,邻近流转500亩土地,采取引入广州花博园企业与柏杨林合作社合作的形式,种植食用玫瑰、薰衣草等花卉,贫困户通过务工获得工资以及收益分红增收。还援建了蔬菜种植基地,邻近流转200亩土地,采取柏杨林家庭认领的形式种植蔬菜,自给自足外富余产品销售增收。
居民:古往今来没有遇到的幸福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古往今来没有遇到的幸福。”当记者采访时,遇到了到就业中心找工作的居民郑寿友。
在大约一年前,郑寿友还住在山区的破房子里。他说:“那时候,家里不通水,不通电,就是一个一下雨就到处漏的破房子。”而如今,他们家十口人易地搬迁到了这里,住进了200平米房的新房子。
面对今昔对比,郑寿友由衷地感受到了幸福。
【新闻背景】
据介绍,柏杨林街道共建安置房148栋7256套,占地面积1037亩,总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7.33万平方米,涉及全区34个乡镇(街道),集中安置搬迁群众6372户29001人,其中贫困人口5728户25424人,在2019年8月30日全部搬迁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