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特派贵州全媒体记者 李钢
图/羊城晚报特派贵州全媒体记者 邓勃
“输血”帮一时,“造血”帮一世。
近日,记者在贵州毕节市、黔南州采访时了解到,在对口帮扶两地的过程中,广州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帮助当地形成“造血”能力,不仅要实现脱贫目标,更要让当地群众走上致富的道路。
野生刺梨成为增收“好果”
黔南州惠水县岗度镇村民罗显阳一开始并不太明白,当地漫山遍野生长的刺梨究竟有什么用,可是如今的他,已经开始规划要大面积增产这种维生素C含量极高的植物。
“我现在都不出去打工了,现在通过合作社的模式,周边的村民都开始规模种植刺梨,刺梨很好打理,只要插枝到地里,它自己就可以生长。我们村寨里的贫困户都因为种植刺梨而受益,仅仅每年的刺梨收入就可以实现脱贫,每户增收至少四五千元。”罗显阳说。
发生在罗显阳身上的转变,正是源自于刺梨产业的蓬勃发展。
就在黔南州的惠水县,广药集团的生产基地正在如火如荼地生产着新研发的刺柠吉饮料。贵州王老吉刺柠吉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叶继增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他们通过产品创新,将贵州当地的刺梨从农产品变成了工业产品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探索出了一条“特色产业消费扶贫”之路,建立起了脱贫乃至致富的长效机制,形成可以复制的扶贫模式。在今年的4月,钟南山院士还走进直播间,为刺梨饮料带货。
据了解,在推出刺梨饮料不到一年的时间,销售额已经过亿。
如今,贵州的刺梨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76万亩,刺梨种植受益农户6.5万户、21.7万人,户均增收6138元。以中国刺梨之乡的龙里茶香村为例,该村从人均收入不足400元的省级二类贫困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在基地工作的山区易地搬迁户王明英告诉记者,之前她在东莞打工,月收入2000多元,而如今,基地就在她的家门口,每月收入达到了3600多元,不仅有时间照顾三个孩子,还在去年实现了脱贫。
新模式盘活贫困户土地
充分利用贵州当地的地理、气候、物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是产业扶贫的思路之一。
2018年10月,广州市宏荔销售有限公司经东西部协作落地于荔波县,成立了粤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他们看中的是当地特色桑蚕产业,开展桑芽菜项目。
粤盛公司总经理陈观志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说,桑蚕产业是荔波县的主导产业,他们的目标是打造“一片嫩芽撬动一个新产业”的农业新模式,每年可以创造1500个就业岗位。
据介绍,粤盛公司的桑芽菜项目采取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盘活当地广大贫困户空置、闲置及低效土地,以年租金300元每亩进行流转开发,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700亩,带动贫困户155户614人。此外,企业还直接提供就业岗位吸纳贫困户就近就业增加收入,目前已提供就业岗位174个,带动覆盖贫困户家庭人均年增收3600元,并且实现了桑芽产品原材料就地深精加工,提高产业产品利用率和附加值,助推产业增收,增加当地群众经济收入。
而广州的江楠集团同样准备在贵州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和建设。大型物流园区一期前期即将在6月底开始启用。
广州江楠集团副总经理兼贵州威宁物流园总经理李效军介绍说,江楠集团目前正在贵州建设两个育苗中心、三个种植基地和一个农产品物流园,进行农产品全产业链的建设。其中,农产品物流园占地面积1460亩,整体投资达25亿元,将带动周边乡镇一万亩的种植业发展,直接涉及农户5000户,带动就业两万人,争取贫困户就业率达到70%以上。
帮助农户认识现代化产业
通过产业落地,还能极大提升当地农户对于现代化产业的认知。
对此,贵州石头造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岚深有感触。他说,石头造是一家广州的科技企业,主要产品是利用石头为原料,生产原本以石化材料为原料的包装袋、包装盒等产品。2018年,石头造将生产基地搬到了贵州都匀,直接帮助300人就业,其中贫困户9户。
“当地的农户之前没有现代化企业的任何经验,所以也是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合,我们开展了定期的培训,帮助他们学习和融入到现代化的生产体系中。如今在机修部、设备维修部工作的同事,基本都能达到7000多元的月收入。他们一开始不相信用石头能造出包装袋来,但是经过培训,他们亲眼所见,相信了石头也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让他们理解了现代工业和现代科技的力量。”
据记者了解,广州紧紧抓住产业帮扶这个主攻方向,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自帮扶以来,共引导204家企业到两地投资兴业,累计实际投资额110.1亿元,带动12.04万人增收。在三地的共同努力下,毕节市和黔南州共有173.68万人脱贫,14个贫困县摘帽,毕节市的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底13.19%下降到2019年底1.54%,黔南州的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底12.96%下降到2019年底的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