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召开研讨会,就外来务工人员吴桂春新闻事件探讨“书香东莞”的打造和建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宝珠 实习生 曾晓莹 陈佩宜
7月2日,东莞召开“一位读者的留言与一座城市的形象”座谈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外来务工人员吴桂春新闻事件引发的“蝴蝶效应”展开研讨,共话“书香东莞”的打造和建设。
广东省政协常委、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方健宏,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羊城晚报社社长刘海陵,广东省社科联原主席田丰,广东省文明办副主任吴祖清,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志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王惠君,广东省文化馆馆长毛凌文及全国人大代表、东莞市瑞丰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曾香桂等嘉宾参与了研讨会,共同为东莞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等出谋划策。
不少嘉宾认为,吴桂春事件在东莞这座城市发生,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善待外来工,东莞从来都不是讲讲而已,而是真实在行动。”刘海陵提出,“吴桂春事件”作为东莞的一只“普通的小蝴蝶”,在全国引发了舆论海啸,正能量的大海啸。“任何一场蝴蝶效应,都有它的必然规律和内在逻辑。”刘海陵认为,吴桂春事件在东莞发生并非偶然,这主要得益于东莞的包容,以及对外来工的善待。在吴桂春新闻事件中,羊城晚报做了重点报道,在各个平台发布的报道达20篇之多,部分报道还登上学习强国平台,扩大了影响力。
“我们通过吴桂春在东莞图书馆的留言看到了东莞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关心和关爱。”田丰表示,东莞公共文化事业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发展,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使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文化权益。
“打动人心的是东莞的温度,这背后更呈现了东莞海纳百川的价值观。”张志安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吴桂春在东莞17年,去东莞图书馆长达12年。“有空调、书很多,还免费”,这简单的三个优点成了吴桂春选择图书馆的主要原因。毛凌文说,对外来务工人员来讲,公共文化最核心的要义是资源丰富,环境舒适,服务无门槛。
“东莞图书馆成为外来务工者心目中最美好的地方。”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王惠君在现场指出,一座图书馆,点亮一座城市。东莞图书馆成为全国城市公共文化的一面旗帜,这个温情故事的背后,是东莞公共文化营造的良好生态氛围。
“小人物体现大文明、小需求体现大保障。”吴祖清表示,吴桂春的农民工特殊身份,在复工复产创新就业的背景下体现了东莞市民的文明素养,反映东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东莞的公共文化设施配套齐全,正是这一事件背后的真实呈现,东莞的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值得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