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湿地实景。
■大源支流清澈见底,市民带孩子到溪边戏水捉虾。
■鸟瞰天河区猎德涌。
147条河涌摆脱黑臭、9个国考断面全部达标、千公里碧道两年内建成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广州是一座依水而建、伴水而生、因水而美的城市,历来高度重视治水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的新河浦涌和沙河涌整治,到90年代的珠江截污,再到“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十年一大变”和亚运治水,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据新快报记者了解,自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广州治水已进入历史新阶段。目前,147条河涌摆脱黑臭、9个国考断面全部达标,千公里碧道有望于两年内建成。
■新快报记者 蒋翰林 通讯员 赵雪峰
“羊城模式”治水 碧水盈盈的广州又回来了
“从前那条清澈见底的溪流终于回来了!”谈起大源支流的变化,在白云区大源村土生土长的徐丽红深有感触地说:“就好像回到了二三十年前,现在我终于有机会带上孩子到溪边戏水捉虾,就像我们小时候那样。”
正值夏季盛花期,海珠湿地迎来了不少观赏菖蒲和荷花的市民。随着周边河涌水质的改善,海珠湿地每年迎来鸟类170多种,成为广州市内最佳观鸟点之一。
位于珠江新城里的猎德涌历史悠久,涌边两岸碧道已经建成,只见古色古香的石桥、栏杆以及两岸的祠堂古建筑等,在一湾清水的簇拥下,更见雅致。两岸绿树环绕,簕杜鹃开得正炽,游客三三两两在涌边散步和聊天,石牌桥段附近白鹭成群,亲水平台上有村民在打太极、钓鱼、下棋。
天河区车陂涌消失多年的萤火虫也回来了,昔日臭气熏天现在变清变靓。
一条条清澈见底风景如画的河涌,让市民群众纷纷翘起大拇指点赞,广州类似这样的治水案例数不胜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交替演进,广州市水问题交错交织,其治水难度和复杂程度,不仅在广东省极具标本性,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广州市迎难而上、精准施策,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重塑云山珠水新活力,探路特大城市治水之道,为解决老城市水环境染污问题树立了成功典范,逐步形成水环境治理的“羊城模式”。
近年来,广州把水环境治理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为原则,探索出了一套超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思路,即按照“控(源)、截(污)、清(淤)、补(水)、管(理)”的5字方针,以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的“1套机制”为统领,按照网格化治水和排水单元达标创建的“2套网格”划分落细作战单元,深入“3个源头”治理(源头减污、源头截污、源头雨污分流),全面实施“4洗”(洗楼、洗井、洗管、洗河)和 “5清”(清理非法排污口、清理水面漂浮物、清理底泥污染物、清理河湖障碍物、清理涉河违法建设)专项行动,通过综合施策,系统科学治理,推动城市生态功能的系统性修复,不断提升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147条黑臭水体消除黑臭 消除数量全国第二
经过不懈努力,今年1-5月,广州市9个国考断面全部稳定达标,鸦岗断面从2018年的劣Ⅴ类水到目前稳定达到Ⅳ类水。列入国家监管平台的147条黑臭水体已全面消除黑臭,上报平台的黑臭水体消除数量全国第二。车陂涌、双岗涌、景泰涌整治入选全国治水典型案例,流溪河流域89条一级支流劣Ⅴ类数量由46条减少到20条,污染物氨氮排放总量削减了79%。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66万吨/日,跃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
据2019年5月广州市统计局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市民认为建设美丽宜居花城过程中成效最为显著的是“黑臭河涌治理”;广州市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连续两年获得国家督查激励,入围国家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海珠湿地碧道、增江碧道、蕉门河碧道被水利部作为“美丽河湖、幸福河湖”的典范在全国广泛宣传;猎德污水系统“挤外水”等三个案例入选住建部评选的提质增效范例。当前,广州治水案例正在参评“第十二届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3月份白云区成功入选2019年全国10个河长制湖长制激励市县;4月份从化区以全省第一的成绩入围国家首批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如今的广州,天更蓝、水更清、地更洁、城更美。
8000多名民间河长 水环境共治共享
过去,广州治水主要依靠末端截污、末端补水、环村截污等方式,以单一工程治水为主。2016年以来,广州持续推进“三源四洗”,开展“源头减污、源头截污、源头雨污分流”源头治理工作。全面推进水环境治理水平及治理成效实现根本性提升。
全市开展“四洗”工作,绣花功夫针针见效。据介绍,“洗楼”剑指建筑物内违法排污场所及违法排污行为,“洗管”“洗井”是城市“肠道”的内窥镜手术,“洗河”则是为河道“洗洗澡”“美美容”。2019年以来,广州市累计组织“洗楼”25079栋,共摸查出污染源40998个,已清除39347个;“洗管”7106公里,“洗井”约25万个,清理整治入河排污口2014个;“洗河”1567条,清理河道垃圾、杂物4.02万吨,清理河岸立面3100.77万平方米。
2019年以来,广州市大力推进18座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截至6月底已有17座建成通水,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96万吨/日,新建污水管网5863公里,是“十二五”期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9万吨/日)的6.8倍。目前,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66万吨/日,跃居全国第二,首次超过了全市自来水供应总量698万吨/日,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
目前广州市共有民间河长8811名,其中党员河长3867名、企业河长232名、学生河长188名、志愿者河长3599名、热心市民河长925名。全民参与治水,全市逐渐形成“随手举报涉水违法行为”的氛围。据悉,2019年微信举报平台查获违法排水行为1313宗,发放奖金29.84万元。
争取2022年底建成 1000公里以上碧道
集“五道”于一体并兼海绵城市功能,阅江路碧道已开放
广州还通过逐步完善城市滨水空间配套服务设施,为市民创造更多滨水活力空间。全面推进市级碧道试点,按照“一年做试点、三年见成效、七年全建成”的要求,稳步推进广州碧道建设,争取2022年底全市建成1000公里以上碧道。
6月底,被称为“广州功能最齐全”的阅江路碧道正式开放。该段碧道位于海珠区琶洲会展中心区域,集“水道、漫步道、慢跑道、骑行道、有轨电车道”于一体,除了功能齐全满足多种休闲需求,还具备“海绵城市”功能,对提升防洪排涝有一定的作用。据广州市水务局介绍,这条碧道是广州碧道建设的创新升级成果,叠加原本天然存在的珠江水道,市民和游客可通过搭乘珠江渡轮、步行、缓跑、骑自行车、搭乘有轨电车等途径游览阅江路碧道。由于集齐“五道”于一体,阅江路碧道也是广州现有碧道中功能最齐全的碧道。广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阅江路碧道在建设中引入全新排水设计,实现雨水收集于草沟内,然后再渗透到地下的集水路径,希望最大限度缓解城市暴雨积水问题。
记者了解到,广州已制定了《广州市碧道建设近期建设计划(2020-2022年)》《广州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广州市碧道建设工作指引》,计划以“一条主脉、两条支线、三大片区、多个节点”的空间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开展碧道建设。将碧道建设打造成为“水生态环境治理的升级版”,为市民提供在城市和绿地间穿行、珠江和湿地间漫步的自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