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处处是风景,图为揭西县粗坑村
揭阳市揭西县紧扣“生态发展示范区”定位,因地制宜盘活存量资源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映光 王漫琪 通讯员 张送稔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走进“中国天然氧吧”揭阳市揭西县,只见群山环绕、林木葱茏、山泉潺潺,片片良田里瓜果飘香,花树掩映中一栋栋农家庭院雅致动人,处处尽显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作为全国知名革命老区,揭西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一度超过了0.99万户2.88万人,省定贫困村更达67个,是全省脱贫攻坚任务相对较重的县区之一。如今,该县所有贫困人口和贫困村均达到了脱贫出列标准,2019年全县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贫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揭西县是如何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带领全县人民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行稳致远的呢?
密码1 党建引领 志智双扶聚合力
从省定贫困村到远近闻名的“广东美丽乡村特色村”,揭西县金和镇山湖村成功“逆袭”的背后,是当地村民生活越来越富足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前种地两年收入加起来还不到三千块,现在单在苗圃场里帮忙,一个月工资就有三千多块。”山湖村村民杨汉规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年底加上苗圃场、光伏发电站等扶贫项目的保底分红,算下来有两万多块,日子越过越好了。”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聊起山湖村近年来发生巨变的原因时,省交通集团驻山湖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程锐认为,强化党建的引领作用,为该村脱贫攻坚凝聚起强大合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据介绍,山湖村党总支近年来注重从机制、党员教育、干部培养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党组织和党员战斗力,通过干部带着党员干、党员带着群众干,培养了一支素质过硬、能够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村干部队伍。
此举也正是揭西县通过党建引领深入推进“志智双扶”工作,建立长效机制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揭西县充分发挥各级党员干部的“头雁效应”,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固定每周一到挂点贫困村开展指导帮扶工作,帮助基层及时解决问题,做到村村有帮扶单位,户户有帮扶干部,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落后观念,强化技能培训,凝聚脱贫攻坚合力,带领全县人民脱贫致富。
山湖村成为“广东美丽乡村特色村”
密码2 串珠成链 全域旅游天地阔
与山湖村相距14公里的棉湖镇省定贫困村鲤鱼沟村,在近年上演了一出穷乡“鲤鱼”跃龙门的故事,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成为了揭西县的美丽乡村典范。
依托典范带动效应,揭西县正按照“以点带动、连线成片、全域推进”的工作思路,深挖潮客文化,加快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投入14亿元打造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串珠成链打造7条美丽乡村精品游路线,并将其纳入全域旅游的创建范畴。
2019年,揭西县成功创建粤东地区首个“中国天然氧吧”,成为首批七个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和广东省“旅游综合竞争力十强县”。近年来,该县更是紧扣“生态发展示范区”定位,把“盘活存量资源,做好山水大文章,举全县之力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作为带领全县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抓手。
据统计,目前,该县已建成国家4A景区2个、3A级景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去年,全县旅游接待总人数达1341.3万,旅游总收入78.87亿元。
密码3 产业造血 优质蔬菜走出去
供港蔬菜基地也是揭西县依托生态优势探索开发的“造血式”产业。
盛夏午后,年近七旬的湖光村村民贝伯在位于坪上镇员东村的鸿霖供港蔬菜基地内,忙着包装刚摘好的新鲜茄子。
“原先(这里)都是荒地,自从建成这个供港蔬菜基地后,村里的贫困户大多在这里帮忙打理,在家门口就能挣工资,生活条件改善很多。”坪上镇农业办公室主任黄俊停说。该基地是去年东莞市道滘镇对口帮扶坪上镇四新村、四和村、员东村3个省定贫困村,与揭西县鸿霖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开发的“造血式”扶贫产业项目,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动土地集中流转和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形成帮扶长效机制。
事实上,除了上述基地外,目前揭西县已有多个乡镇立足自身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水质优良、土壤肥沃等优势,积极引进专业蔬菜种植加工企业,生产优质新鲜蔬菜供应香港市场。
其中,揭西县鸿霖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是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认证的“信誉农场”之一,由其开发的供港蔬菜基地已耕耘发展多年,产业规模逐渐扩大,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为坪上镇乃至整个揭西县的农业产业发展和村民增收致富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头雁日记
拉近与村民距离 从过语言关开始
讲述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驻揭阳市揭西县大溪镇大东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李鹏
整理: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映光 王漫琪
位于大溪镇东南部的大东村,是一个纯农村庄,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村容村貌较差,村民收入主要靠农业种植和外出务工,561户2702名村民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达88户295人。
“出征”之前,局领导提出了要求:来了就要“做大东人,说大东话,做大东事”。初到村里,看到贫困现状时,我的心里很着急,迫切地想抓紧时间多做些实事。
由于我和工作队队员成思分别来自山西省和湖南省,“语言关”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首个难题。庆幸的是,在与村民的朝夕相处中,我们很快从最初的“完全听不懂”到后来“能听一些、能说一些”。跨过了“说大东话”第一关,也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很多事情推动起来也更顺畅了。
美化提升村道和水塘、升级改造村文化站和文化广场周边环境、改善村委会办公环境和村小学教学条件、修缮机耕路便利村民生产生活……看着大东村逐步发生的变化,我的内心无比自豪。
在扶贫工作中,我们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摘“穷帽”、拔“穷根”、实现长远发展的根本之策。为此,我们努力盘活村里原来没有用好的各项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除因地制宜引导村民科学开展淮山、何首乌等经济作物种植,协助培育和申报“大溪淮山”地理标志商标品牌外,我们还把中药材种植基地改造成了一片可耕种的良田,并种上了70棵乌橄榄树,为村集体留下长期稳定的资产收益点。
自2019年5月以来,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大东村直接投入和引进社会捐赠的帮扶资金超1400万元,帮助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0%实现脱贫,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3万元,村集体收入达18.59万元,全面达到贫困村出列标准,而我也被揭阳市评为2019年度“脱贫攻坚优秀帮扶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