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氏父子独爱“医治”传世古琴,潜心投入四十余载

来源:金羊网 作者:汪曼 发表时间:2021-04-02 20:30
金羊网  作者:汪曼  2021-04-02
在陈家祠古朴院落里,在世人面前一展风采。

文/图/视频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汪曼 实习生 卢黛韵

4月2日,一场名为《岭海清音—区君虹、区宏山修复斫制古琴展》的展览,以唤醒传世古琴,用外制力量纠形,精细手工打磨且填补缺陷,音色还原如初的魅力,在陈家祠古朴院落里,在世人面前一展风采。

穿越时光,一床床传世古琴宛若新生,而人们很难想象它们之前破败不堪的样子。

来自明代的传世之珍亚绿绮、来自清代的鸾铃……无不以胜似古美人复活的姿态,呈现在观众眼前。

这神奇的变身,皆源于一双神奇的双手。而这双手就是古琴修复师区君虹。

区君虹和区宏山近照

古琴修复可让后人“听”到传统文化

铲刀轻轻地在面板上打磨着,木方敲打着槽腹处不断试音,古琴修复师区君虹和儿子区宏山在广州一古琴修复室内相视一笑,在他们的巧手慢工之下,一床原本破败不堪的古琴焕然新生。“来一曲!“区宏山兴致盎然地拍了拍76岁老父亲的肩膀。谁知,一床传世古琴的修复至少需要一年半载,而这也就是这对羊城父子的日常。

窗前的细花柳伴随着一曲《双鹤听泉》仿佛穿越到明朝,父子俩的手指移动来去之间将浑厚如钟的散音和玲珑剔透的泛音结合的婉约动人。静心净虑的古琴韵味绵长,在区君虹和区宏山的眼里,每一床古琴都是有生命的,而修复古琴正是“行医”的过程——整体观察记录老琴样貌、检查有无缺失重要配件、用外制力量纠形或填补缺陷、精细的手工打磨、演奏确认其音色……几十道工序经过几年半载的时光“打磨”后,一床传世老琴就算修复完成,而这些工序都是纯手工处理。可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在2014年,区君虹被公布为“古琴艺术(岭南派)”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事实上,他出生在中医世家,自己也是一名中医。区君虹笑着说:“给人治病和给古琴‘治病’都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75年,我就开始跟着岭南派古琴一代宗师杨新伦学琴,到现在,已经有45个年头了,其实我经常将给人看病的方法放在修复古琴上,它们是相通的。”

作为目前广东省年纪最老的岭南派古琴家,区君虹在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热爱,同时也将这份感情耳濡目染带给他的儿子——区宏山。区宏山13岁就开始走上古琴修复之路,80后的他现在已经是“古琴艺术(岭南派)”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我从小听着父亲弹琴、看着父亲修复和斫制古琴就特别感兴趣,于是我开始做些小配件,直到能独立完成一床古琴的修复和斫制,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熏染过程。”区宏山说:“‘医治’古琴也早已成为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一床老琴既能够保持外观完好又能演奏,它就是很完美的穿越声音的文物,是能够一直流传下去的,这也是造福后人的。”

“医治”古琴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在区君虹看来,修复古琴,既是修艺,更是修心。从业40余年里,区君虹修复近20床古琴,斫制约150床新琴。

说起修复古琴的代表作,区君虹聊起亚绿绮。这是一床明代的古琴,距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 “我是2002年接触到这床传世古琴,当时真是费尽了心思。”区君虹说:“因为拿到手时不仅没有琴头,连琴身也发生‘驼背’的现象,修复古琴一定要讲究修旧如旧的原则,不能损害古琴原来的纹路,这也是修复古琴和斫制新琴最大的区别。把‘驼背’的亚绿绮琴身和琴头连接起来足足花了我一年多的时间。”

需要修复的古琴一是来自私人藏家,他们多是祖上留传下来的古琴;二是来自博物馆。区君虹笑嘻嘻地说:“我儿子的手艺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修复古琴时既没有脱离传统的根基,也有年轻人创新的理念,他的作品已经慢慢地超越我了。”

四季轮回,万物不息。蔡邕在《琴操》里写道:“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古琴艺术是目前世界上保存至今的音乐艺术中历史最为悠久的艺术之一。

在区宏山眼中,古琴始终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最杰出的代表,“追溯到西汉时期,南越文王墓出土的七枚古琴轸便能得到印证。”区宏山告诉记者,北宋时期,宋徽宗赵佶和整个皇室均爱琴成痴,曾广搜天下名琴,设立万琴堂。南宋末年,因元兵的入侵迁都至广东新会(新会古代曾称为冈州),将中原的古琴文化带到广东,并与本地的岭南文化相融合。遗臣文人将散落民间的琴曲集合成《古冈遗谱》,此谱流传于南海、番禺、新会、中山等地,岭南琴派逐渐形成。

以古琴品人生絮语,以山水感灵魂安然,将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羊城区氏父子日复一日“医治”古琴、斫制新琴,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着后人,古琴修复就像一杯茶,需要细细品味。

“长时间与古琴建立感情后真的能体会到,中华上百年甚至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是永恒的,是民族的瑰宝。”区宏山说。

谈及未来,区君虹表示:“我想办更多的展览,让更多人都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这场展览从4月2日到6月6日虽有展期之限,但我们父子俩的古琴修复之路还远没有结束,这条道路能穿透的不只是羊城四月的阳光,还有更多的以后。我们会一直‘医治’古琴,传递最有温度的中华传统文化。”

编辑:智羊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