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广东高质量发展的脚步

来源:金羊网 作者:董柳 发表时间:2023-03-03 06:33
金羊网  作者:董柳  2023-03-03
肩负全省人民重托的在粤全国人大代表、住粤全国政协委员,承载万千期盼、汇聚发展智慧,共赴春天里的盛会,献计高质量发展。

又踏层峰望眼开。

在这个凝聚万众期待、富有生机活力的2023年春天,党的二十大后的第一个全国两会如期而至。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阔蓝图。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抓好开局之年的工作。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并在农历新年开工第一天,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冲锋号。

肩负全省人民重托的在粤全国人大代表、住粤全国政协委员,承载万千期盼、汇聚发展智慧,共赴春天里的盛会,献计高质量发展。(董柳)

湾区建设步伐稳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迎来“加速期”,基础设施“硬联通”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规则探索促进“软联通”,粤港澳三地生产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日益便利。

发展看广东

2月25日,一场特殊的考试——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广东辖区)在广州举行。考生中,首次出现了一位来自澳门的女孩,她的名字叫户圆菲。

按该考试原来的报名规则,仅持有澳门身份证的她,是无法在报名系统录入信息并参加考试的。2022年3月,一场与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交流会,让户圆菲有了新的机会。她在交流会上提出了自己的难题,得到了来自澳门的全国人大代表施家伦的关注。施家伦将这一问题带上全国两会,随即获得中国残联复函,对网上报名系统等进行升级改造,为港澳符合条件的盲人考生提供便利。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内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一个缩影。

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后的第五个年头,粤港澳三地加速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规则机制“软联通”,大湾区内各城市之间的往来与互动愈发密切。

据统计,允许港澳居民报考大湾区(内地)事业单位的政策出台后,累计吸引超过1500人次的港澳居民报考,36人获聘用。此外,4000多名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内各个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工作。粤港澳大湾区的加速建设,推动越来越多港澳与内地人士双向奔赴。

代表委员说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也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广东路径的‘纲’”。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陈倩雯表示,粤港澳大湾区逐步进入融合发展新阶段,但在科研质量、人才结构、资源配置等方面仍面临挑战。陈倩雯在今年的提案中,就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深化三地产业合作以及促进资源要素流动三方面提出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协同共进,成为促进内外联动、配置内外市场、利用内外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港区全国政协委员、祈福集团副董事长孟丽红今年的提案与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相关。她建议加强法治协同,授权粤港澳大湾区暂时调整部分法律规定,同时开展立法梳理工作,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三地规则衔接。此外,可借鉴欧盟成熟经验,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如横琴、前海、南沙)设置专门法院,解决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出现的涉外涉港澳商事案件。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逐步推进,粤澳两地深化软硬联通,澳门企业、澳门青年在大湾区发展越来越便利。”澳区全国人大代表、澳门工商联会会长何敬麟建议,出台针对粤澳合作的专项配套性政策,更加精准地调动澳门优势,为粤澳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全面、可持续的政策支持。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铮

制造当先步伐实

从“制造业起家”到“制造业当家”,广东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规模约占全国的1/8,目前正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在新的高度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发展看广东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也是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脊梁”。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突出制造业当家,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坚持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把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做优做强。

在1月28日召开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一组数据凸显广东的厚实家当:目前全省制造业总产值预计突破16万亿元大关,拥有70余万户制造业企业法人和一大批优质企业、8个万亿元级战略性产业集群;构建了制造业当家“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以及“指挥体系、目标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考核体系”的“5+5”战略要求和工作体制机制。

坚定“制造业当家”,抓好今年的1530个省重点项目,是广东2023年制造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如何推进广东“制造业当家”之路行稳致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涂高坤表示,广东将把“坚定高质量发展、坚持制造业当家”作为工作的核心,重点在加快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立柱架梁”、推动工业投资“积厚成势”、推动产业平台“提级赋能”等方面发力。

“要把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做优做强。”兔年新开局,方向已指明。

代表委员说

全国人大代表,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李东生认为,广东提出“制造业当家”,一方面表明了广东推进制造业跃升的决心,另一方面构建发展制造业的良好环境,极大提升了制造业企业的发展信心。

在他看来,“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当前全球正面临以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为加快提升广东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要在基础性、关键性和战略性领域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构建自主价值链,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企业和知名品牌。

“广东拥有十分优质的制造业资源,佛山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面走在前列。但是,我到佛山等地的制造业企业走访调研后发现,当前仍有众多中小企业数智化转型较慢。从数智化购进情况来看,有超过30%的制造业规上企业尚未开始转型。”全国政协委员、佛山市政协副主席唐冬生认为,制造业数智化转型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亟需从服务供给侧和企业需求侧等多个层面去构建良好的转型生态。

“我认为,需要在全国建设一批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国家级示范区。”唐冬生建议,通过搭建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助力数智化服务商与制造企业精准对接,为企业数智化转型提供精准解决方案。此外,要推动产业链协同数智化转型,依托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深度互联,形成高效协同的产业链数智化转型体系。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杭莹

科创引领步伐快

广东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

发展看广东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先后落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纷至沓来……广东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一方面,广东强化基础研究,打造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两大“国之重器”相继挂牌运作;2022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约42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6%,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广东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另一方面,广东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近年来,广东高起点培育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农业与食品、汽车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2022年,广东高新技术企业达6.9万家,五年翻了一番多。

优良的科技创新环境,让广东成为吸引全国乃至全球人才的“强磁场”。2022年,全职在粤工作两院院士达135人,研发人员数量达130万人。

代表委员说

“创新是第一动力,我们会专注创新,通过创新来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作为扎根在广东的民营科技企业负责人,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袁玉宇始终关注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他表示,企业将用大量的科研投入来解决“卡脖子”问题,为临床推出更好疗效的产品。

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袁玉宇计划提交加强产业端对科技转化作用的建议:在科技计划专项基础上加大产业转化专项的扶持力度,设置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应用专项,让民营中小企业也有机会参与国家重大专项等。

与袁玉宇的经历不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中子科学部副主任孙志嘉,是一名在广东从事科研工作十多年的科技工作者。

“近年来,广东在科研的布局、投入,以及对科研人才的政策等方面,可以说做得非常优秀,值得点赞。我在广东深切感受到大家对科技工作者的尊重,感受到广东优良的科技创新环境。”孙志嘉表示,广东是我国经济第一大省。新征程上,广东有责任也有实力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发挥作用,尤其是在关键核心技术、高端科研仪器等方面,广东要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罗仕 侯梦菲

县域振兴步伐紧

县域兴则全省兴,县域活则全省活。县域面积占全省面积71.7%的广东,正大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发展看广东

县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广东县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1.7%,县域常住人口占全省的28%。

陆续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不断强调突出县域振兴,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202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列入今年的十项重点工作。

今年2月发布的《广东青年下乡返乡兴乡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年底,广东将累计组织10万名青年下乡帮扶、联系服务10万名青年返乡实践、培训服务10万名青年提升兴乡技能,力争实现带动1万名青年入县下乡就业、培育支持1万名青年县域创业。

2月27日,《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公布,明确提出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强化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多项重磅举措。

如今,全省122个县(市、区)、1609个乡镇(街道)、2.65万个行政村(社区)正以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代表委员说

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谢青梅认为,县域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区域,要坚持把科技创新和改革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谢青梅表示,近年来,广东已构建包括省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等在内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接下来,要在技术需求的牵引下,通过提升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让各类创新成果在产业一线高效转化,以此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要坚持产业与生态平衡发展,县域产业发展了,环境生态保住了,县域发展才有生机活力;要发挥县域经济对镇村经济的牵引作用,推动县镇村一体化发展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从而实现县富镇强村兴。她还建议加快推动县域乡村振兴人才定向培养。

全国政协委员、阳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黄显良也认为,要把解决好农村人才问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和突破口,努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农业人才队伍。

他建议,由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积极引导农业科学家、海外华侨、乡贤等社会各界人士返乡,为农业农村发展建言献策,带动当地人才投身到乡村振兴工作中;依托地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采取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定向就业等方式,精准实施农业农村人才教育和技能培训,形成校地联动、协调合作的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吸引、事业凝聚、亲情感召等多种方式,吸引、支持各行各业优秀青年返乡创业。

黄显良还建议,对作出重大贡献、取得突出成绩的农业农村技术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特别是对取得技术职称的人才以及通过培育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在金融信贷、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政策扶持。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丰西西

生态护航步伐坚

今年全省要确保完成林分优化提升200万亩、森林抚育提升200万亩,每个市、县应至少建设一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

发展看广东

2023年是广东省深入贯彻落实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开局之年。日前签发的2023年第1号总林长令——《关于全面实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的令》,明确提出今年全省要确保完成林分优化提升200万亩、森林抚育提升200万亩,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治面积415万亩,每个市、县应至少建设一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要求各地开好局、起好步,全力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

广东还明确提出打造100个以上以森林公园等为主要载体的高质量、高水平、高品质、有特色的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数据显示,当前广东共建有省级森林生态综合示范园20个、林长绿美园11个、公益林示范区29个,这成为建设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的坚实基础。

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各级林长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当前,全省已设立各级林长97372名,省市县镇村五级林长制体系全面建立。

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广东将切实抓好绿美广东“六大行动”,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为载体,统筹点、线、面全域推进绿化美化提质增效,协同构建“林和城相依、林和人相融”的高品质城乡绿美生态环境,发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综合效益,打造城乡协同发展的美丽家园。

代表委员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研究员任海表示,从1985年开始的“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活动到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再到如今的“绿美广东”,广东已进入生态环境建设新阶段。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绿美广东”的提出将为再造一个新广东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健康性、可持续性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真正实现绿美广东就要把保护、恢复、建设这三者的关系处理好。”任海表示,要进一步明确需要保护的关键物种和生态系统,在关键区域恢复广东的生物多样性,还要把握好植被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过程的平衡。此外,要让居民的生态理念从以人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中心。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周荃说:“身为从事城乡建设领域的绿色低碳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者,我见证了广东建筑工程绿色发展机制体制不断健全的过程。目前,广东已经拥有国家绿色建筑质量监督检验(广州)中心、国家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督检验(广东)中心等‘绿建中心’。”

周荃认为,绿美广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广东方案,碳减排是绿美广东的重要方面。广东的碳减排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城乡建设领域的减碳工作还面临一些挑战。广东实现碳达峰目标,要在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提高建筑电能占比、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和既有建筑绿色节能改造等方面重点发力。“同时,我们提倡的建筑节能减排是以保证环境品质为前提的。我认为,绿美广东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实现节能减碳,还要能满足老百姓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杭莹

文化起舞步伐美

广东文化产业规模总量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文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目前,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近万家,建成文化产业园区基地300多个。

发展看广东

近年来,广东文化强省建设成果丰硕,精品频出。过去一年,广东省文艺创作展演连续摘取舞台艺术“文华奖”、群众艺术“群星奖”、曲艺“牡丹奖”等国字号荣誉。其中,话剧《深海》《龙腾伶仃洋》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话剧《大道》、杂技剧《化·蝶》分获第十七届文华导演奖、表演奖,数量并列全国第一。《南越宫词》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白蛇传·情》获中国戏曲电影展三项大奖。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增添更多“金名片”。广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2022年,“潮州工夫茶艺”作为联合申报项目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目前,广东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65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32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1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37人。

在广东,各地重大文化设施纷纷落地,广州市文化馆新馆、美术馆新馆、粤剧院新址即将建成使用;“文化+”新业态成为新增长点,数字出版产值、动漫产值、电影票房收入等多项指标全国居首。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69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3%,连续19年居全国首位,占全省GDP比重为5.54%,连续8年达到5%以上。

代表委员说

在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林蓝看来,文艺工作者的工作在于培根铸魂,增强文化自信,聚焦高品质文化供给,通过创作更多讴歌新时代的优秀作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彰显中国精神、时代气象、岭南风韵。

“我们要抓住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艺术发展的大好机遇,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自强的文化创造,探索‘大作’‘大家’‘大展’三大工程建设,推动广东省美术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国气派、广东特色的精品力作。”林蓝说,同时,还要促进湾区文艺创作的协同,激发湾区文艺创作的活力,通过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美术研究人才、美术藏品资源的交流互动,努力建构大湾区美术收藏、研究、展陈的大格局。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认为,艺术家要通过作品讲好中国故事、贡献文化力量。文化不但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请出去”和“请回去”。“‘走出去’不难,但我们还需要走进主流,要得到民众等全方位地接受才是真正‘走进去’。作品得到了认可,我们作为艺术家还会被邀请出去,这就是‘请出去’。因为作品内容好,还会再次被当地政府邀请,这就是‘请回去’。”

许鸿飞说:“我们要让外国观众认识到,生活在新时代的中国是如此的幸福、快乐。”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欣怡

编辑:邬嘉宏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