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村这件事,梁春莲(化名)一家考虑了好几年,在外打工的丈夫每次回家,两人都会商量一番,衡量两件事:挣钱和顾家。
挣钱很重要,为了生计,梁春莲去镇上的陶瓷厂打工,丈夫去了珠三角,粤北、粤东、粤西的人都知道,那里代表着富裕和机会。两人拼搏几十年,解决了生计问题。可是,一家人聚少离多,没顾上陪孩子和孝顺老人。
他们想回村。这个念头这些年愈发强烈——梁春莲快50岁了,丈夫的身体也不再强壮,家里的老人更是需要照顾。但回村的困境很明显,梁春莲家所在的连樟村是粤北的一个小山村,没什么产业,她家只有几亩薄田,如果只是靠天吃饭,一家人的生活很快就会被打回从前。“如果村子周边能打工就好了。”梁春莲没敢想能在家门口就业,距离家近点的地方就挺好,收入少一点无所谓,只要一家人能够在一起。
“再等等”,每次商量,丈夫都会这么劝她。她不知道自己的愿望什么时候能实现,她甚至想,如果实在不行,再多存点钱,等干不动了再回来过日子。
幸运的是,这一天并没有让她等太久。这些年,连樟村大变模样,先是修了路灯、通了公交车,后来又建起了扶贫车间、农业科技示范园,不大的乡村还开了所乡村振兴学院,专门分享连樟村脱贫的经验。2018年,连习近平总书记都来了。此后,来村里参观、学习、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3年前,梁春莲和丈夫一起回村。她没想到,3年时间,昔日凋敝的村庄成了蒸蒸日上的“网红”。村里到处焕然一新,广场墙面重新粉刷一遍,白墙上刷上一句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
连樟村在2016年被列入省级相对贫困村。过去,这个村子并不贫穷,靠着砂糖橘种植,村民的生活大体还过得去。然而,201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黄龙病摧毁了连樟村的支柱产业,村民也是那时候才真正见识柑橘“癌症”的可怕。
梁春莲对黄龙病恨得牙痒痒,她记得,病情蔓延得很快,一开始听说别家有病树时,她没怎么在意。没过几个月,村里几千亩橘子树都受了灾,眼看着自家橘子树的叶片慢慢变黄,她心疼得只想哭。
砂糖橘产业被摧毁,村民只能靠着人均不足半亩的水田维系生活,很多人也是那时候离开了村子。梁春莲去镇上的陶瓷厂做三班倒的工作,一个月工资4000元,还要扣掉租房的钱。她觉得陶瓷厂的工作“特别难熬”,尤其是晚上7点到第二天凌晨3点那班,“心跳得特别快,脑袋嗡嗡嗡的”。她每次都咬牙坚持,好几次觉得快要晕过去。家人劝她别干了,身体要紧,她没答应,“能多贴补点家用总是好的”。
2017年,连樟村和一家玩具公司达成合作,把村里闲置的校舍改建成“扶贫车间”,招募村里的妇女做玩具组装,梁春莲报了名,村民的日子从那时起有了明显变化。
7点半,工人们全部到位,3人一组进行玩具拼装。一天工作8小时,她们一组能完成四五千件产品,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这比过去好得多!”梁春莲说,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收入稳定,时间也很自由,下班后还能兼顾地里的农作物,“已经很知足了”。
有了“扶贫车间”,很多外出打工的妇女回了村,近100人的生计有了着落,比如村民李彩均。2016年连樟村被认定为省级相对贫困村时,村里共有55户贫困户,李彩均家就是其中之一。过去,李彩均和丈夫田间地头忙活一年,收入就靠几亩薄田和山上的竹林。卖花生和竹笋换来的钱,她会一毛一毛地数好几遍,然后分成几部分,这些钱的去向早就盘算好了,买米、买化肥、买农药……常常是还没在手上捂热,钱就花出去了。收成好的年头,她一年能买一件新衣服;收成一般的时候,她连买化肥都要赊账。
每年6月是李彩均最“害怕”的日子,太阳毒得很,她经不住晒,有时甚至会晕倒在田边。如果遇上下雨,更是手忙脚乱,谷子刚晒出去,就得抢收回来。淋坏谷子,她能哭好几天。她身上好多伤疤都是做农活时留下的,连上嘴唇也有一道——她去山上砍竹子,镰刀砍上竹节反弹回来,碰到嘴唇,流了好多血.去不起医院,她自己简单处理,所幸伤口不大。
去“扶贫车间”上班后,李彩均每月能有2000多元收入,比她种田时翻了好几番,政府还帮她买了养老保险和医保。她家的田地也没有荒废,下班和休息的日子,她继续种花生和水稻,政府还给她奖励。2019年,李彩均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记者采访时,她一直笑,反复说的只有两个字:“高兴”。她住上新房,家里添了电饭煲、电磁炉、冰箱……烧柴的炉灶已经废弃了,之前储备的柴火还没烧完,堆在房间一角。
闲暇时,李彩均会去看村民跳广场舞,她不好意思跳,但看着就高兴。这些年,村民的生活丰富了很多,过去村里没有路灯,天还没黑,大家就各自回家了,田间地头忙活一天,谁也没有力气再出来。“现在生活好了,不一样了。”她说。
连樟村人都感受到生活的变化,外出打工的人陆续回来,年轻人在乡村振兴学院和现代化农业产业园里学习新型农业种植技术,上了岁数的人可以进“扶贫车间”工作,也可以在购物街经营特产店招待游人,村里热闹多了。
前些日子,梁春莲在村口碰上以前的邻居,对方十多年前就出去打工,后来很少见面,她上前打招呼。邻居说,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她们准备学点农业技术,拿出积蓄盘点地,种美月西瓜和草莓,城里人爱吃。“村里天天说小康,她们都回来奔小康哩。”梁春莲笑着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均斌 林洁 见习记者 张玘云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