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农动物遗传与繁殖系教工党支部:为养猪产业打造“中国芯”

来源:金羊网 作者:陈亮、崔晓君、张哲、安娜、何冬梅 发表时间:2021-07-16 07:10
金羊网  作者:陈亮、崔晓君、张哲、安娜、何冬梅  2021-07-16
“七一”前夕,该党支部荣获“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华农动物遗传与繁殖系教工党支部成员合唱《歌唱祖国》 受访单位供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实习生 崔晓君 通讯员 张哲 安娜 何冬梅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打破我国种猪长期依赖进口的困境,研发培育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使猪的瘦肉率高达65%-66%,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生猪活体种质资源库,使我国率先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种猪全基因组选择关键技术和种猪体细胞克隆技术规模化应用的国家……

他们一直走在生猪保种前线,为养猪产业打造“中国芯”。他们就是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动物遗传与繁殖系教工党支部的同志们。“七一”前夕,该党支部荣获“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为让中国成为“养猪强国”

数十年如一日科研攻关

“要让中国从‘养猪大国’走向‘养猪强国’!”这是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温氏集团研究院院长、华农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珍芳的梦想,也是他所在的党支部追求的事业。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瘦肉型猪肉消费快速增长,规模化瘦肉型养猪业兴起。但当时作为产业核心的原种猪几乎全依赖进口。对此,吴珍芳看在眼里、痛在心上。“靠我们自己培育的品种供国家使用就好了!”他暗下决心要“破局”行业困境,加快国产良种猪培育,锻造中国人的“种芯片”。

1998年,以吴珍芳、蔡更元为首的团队组织开展了“华农温氏Ⅰ号猪配套系”的选育工作,以及“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培育与应用”项目。团队多年如一日,走进猪场和实验室开展各种测定,探究品种改良之路。“为了试验我们经常熬三四个通宵,那时实验室没有空调,我们好几个人困了就拿着席子在楼顶露天而眠。”吴珍芳回忆说。

2019年,李加琪教授带领下,组建谷越科技核心基因库(公猪站),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单体公猪站,该基因库年产精液10万份,覆盖生猪体系1000万头,促进了我国种猪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此外,团队还致力于提升鸡种源品质。支部党员张细权教授30多年来潜心科研,坚守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肉鸡育种岗位。自主育成通过国家审定的地方特色优质黄羽肉鸡新品种(配套系)24个,约占全国肉鸡育成新品种(配套系)的41%。张细权教授自豪地说:“广东家禽品种,能保的几乎都保了。”

为行业和社会

输送大量人才

钟情于科研探索的同时,支部成员坚守并践行教育初心,树立良好师德师风,长期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第一要务。2015年,吴珍芳被授予“南粤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6年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在学生看来,“吴老师是那么的忙,忙到吃午饭都是应付式的,但只要想请教他,他总是第一时间安排与我们见面”。对此,吴珍芳轻描淡写地表示:“教书育人,师之责也。”

“科研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必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并随时做好遇到瓶颈期的准备。”支部党员老师们经常向学生强调“实践出真知”的科研准则,告诫他们越是“瓶颈”就越要坚守初心,“既要有坚持,也不能‘死磕’,要学会机智地寻求另一种思路。”为此,该支部所有研究生导师要求招收的研究生进入专业学习前都要到鸡场、猪场或牛场见习一个月,培养吃苦精神,增进专业认知。

支部的每一位同志谈起学生都“如数家珍”,他们积极为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和讲解考研经验,助力学生升学就业,指导学生在全国动物科学专业技能大赛等竞赛上斩获特等奖等多项佳绩。动科院的毕业生就业率、就业满意度、考研升学率连续多年居全校前列,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行业和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近三年来该支部共培养150多名硕士研究生,80%以上的学生都扎根到了畜禽保种生产一线。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