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可造、可赛、还可唱!数一数南粤大地上的龙舟文化大餐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黎存根 发表时间:2022-06-03 18:53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黎存根  2022-06-03
目前全省与龙舟相关的省级以上非遗项目达26项
00:00
00:00
详情
收起
00:00
00:00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黎存根 

今天是端午节,连续三天的端午小长假,在广东,除了粽子相伴,还少不了一顿龙舟文化大餐。

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中,就对珠三角每年端午节期间的赛龙夺锦以及赛后的喜庆场面皆有描述。

广东儿歌中也唱:“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在前不久公布的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广州市天河区端午节(车陂龙舟景)与清远市清城区端午节(白庙疍家游龙)双双入选。

天河区车陂村新“东坡号”龙舟在番禺区上漖村龙舟制造基地缓缓入水 羊城晚报记者 梁喻 宋金峪 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与龙舟相关的省级以上非遗项目达26项,涉及民俗、传统体育、杂技与竞技、传统技艺等类别,其中,龙舟说唱、龙舟制作技艺和赛龙舟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因为疫情防控需要,部分龙舟赛事暂停举办,但是广东全省各地悠久而丰富的龙舟文化,依然能为假期的省内游、近郊游、城市周边游等短线旅游活动增色不少。旅游平台数据显示,端午节到周边体验传统民俗文化成为最具节日仪式感的选择。

荔枝湾泮塘响起热闹的龙舟锣鼓声,埋在河泥里的龙舟终于可以“起龙”出水 羊城晚报记者 陈秋明 摄

最新公布

龙舟景新入省级非遗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15项。其中,广州市天河区端午节(车陂龙舟景)与清远市清城区端午节(白庙疍家游龙)新晋身为广东省级非遗,两者均属于民俗类别,进一步丰富了广东龙舟文化的种类和内涵。

广州市天河区车车陂村龙舟文化历史悠久。全村有12个龙舟协会、50多艘传统龙舟,今年也有新龙舟下水,数量居广州市自然村之最。

车陂龙舟景,是车陂村以龙舟为主题、以各村之间相互交流为核心的端午节俗,保存了包括起龙、采青、赛龙、招应景等完整的程式和龙舟饭、龙舟饼、龙舟戏等内容。

广州天河车陂村新“东坡号”龙舟骏水 羊城晚报记者 梁喻 宋金峪 摄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车陂龙舟文化,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的车陂“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是不可错过的,它也是广州首个以龙舟文化为核心的非遗文化传承保育文化展览馆。

展览馆涵盖了车陂宗祠文化介绍、龙舟文化传统习俗、龙船制作工艺流程、龙船组成部分介绍、车陂传统民俗活动、车陂招景与龙船饭的现场重现等内容,馆中央还有长约15米的实体龙船模型。

清远是“中国龙舟之乡”,端午赛龙舟的俗源远流长。

清城区白庙疍家游龙,也叫旺龙,习俗传承至今已有500多年。它不是竞技活动,而是端午民俗活动中热闹有趣的一种习俗,从农历四月初八开始,到五月初十左右结束,历时一个多月。

它分起龙船、龙船下水取青开光、龙船探亲戚、端午节纪念屈原、龙船盛典庆、收龙六个部分。

这项传统的民俗活动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曾受邀远赴东莞等地参与端午龙舟节游龙展示。白庙也是清远北江畔著名旅游目的地,游客可在白庙码头或五一码头登船,溯江而上,访寻名胜古迹、欣赏飞来峡大坝,观赏峡山风景之余,品尝当地美食清远鸡、乌鬃鹅及北江河鲜。

扒龙舟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俗,在岭南已形成了一整套起龙、采青、赛龙、藏龙、散龙的仪式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秋明 摄

传统龙舟赛

龙舟竞渡天天都有“龙船景”

广东濒海,水网发达,河涌密布,各地拥有悠久而丰富的龙舟文化。可能广东人赛龙舟不是最早的,但广东龙舟的文化发展蓬勃,龙舟习俗丰富多彩,可谓一步一景。

广州赛龙舟的记载可以追溯到1100多年前,从宋代开始,赛龙舟逐渐成为老百姓喜爱的习俗。1994年,广州市政府把端午节定为龙舟节。

传承千年历史的龙舟俗在荔湾湖畔上演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秋明 摄

目前,广州民间传统的赛龙舟仪式主要在广州天河区、荔湾区、海珠区、番禺区、增城区等地传承。

每年端午时节,荔湾泮塘“五月五·龙船鼓”已经成为市民、游客广泛参与的节日活动,其中的“仁威”老龙“年岁”大、知名度高,具有400多年历史。

此外,市区的车陂涌、棠下涌、猎德涌、杨箕涌等地,每逢端午将至,涌上就会响起锣鼓声,荡起龙舟桨,均是欣赏龙船的好地方。

传承千年历史的龙舟俗在荔湾湖畔上演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秋明 摄

与广州相邻的东莞市赛龙舟民俗活动也传承了数百年。自五月初一,东莞水乡各地轮流竞渡,天天有“龙船景”。东莞龙船景每年都从万江开始,“赛龙舟”更是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舟月期间,家家户户做粽子,女孩做香包,儿童洗龙舟水,逛龙舟景吃龙舟饭、吃龙船饼,民俗活动丰富多彩。而万江龙舟竞渡最佳观赏点,当数金鳌洲塔下。

东莞沙田镇则被授予全国第一个“龙舟之乡”的光荣称号。虽然今年没有统一举办大型龙舟竞渡活动,但为了延续“扒龙船”这一传统习俗,各社区自发游龙趁景可供游客欣赏。

在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赛龙舟也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一项民间俗活动。

与全国其它地方赛龙舟活动不同,松岗赛龙舟起源于当地的一个神话传说,虽然在形成的过程中也受到端午节纪念屈原的影响,但它的发展兴盛却与本地文氏家族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有着密切的关系。

松岗传统赛龙舟活动的两处赛道均以金花围村的中心砘为起点,这也是当年宝安县地区和省港澳、海外侨胞端午节集中赛龙舟的主要地方。

在江门市江海区礼乐街道,礼乐龙舟已有300多年历史。

最具吸引力的当属龙舟竞渡活动,每年端午节龙舟赛助威的呐喊声响彻礼乐张围河。现有桃果红、花蓝桡、九社、黄桡、红桡、天字号、七星、白桡、黑桡8条传统大龙舟,龙舟健儿们加紧挥汗训练,尽显浅窄曲折河涌中“竞速风流”的魅力。

在“龙舟文化”盛行的古劳水乡里,古劳三夹腾龙,也是鹤山八景之一,从农历四月下旬到五月下旬,“龙船热”持续一个月之久。今年虽暂不举办龙舟赛,但乡民们并没有遗忘那份龙舟情,依然可见乡民自发在河道上划船练习。

江门礼乐龙舟乌纱坊的红桡  羊城晚报记者 陈卓栋 摄

特色赛龙舟

丰富岭南龙舟文化

广东其他地方也有丰富的赛龙舟文化习俗,并与当地的地理条件、风土人情等相结合,别具一格。鲜明的特色不仅丰富了岭南龙舟文化的内容,还对传承本土民俗文化,维系邻里乡情具有重要意义。

如中山市黄圃镇一带端午期间的大型民俗活动——端午节(黄圃赛龙舟习俗),有“水面扒龙船,岸上游飘色”的美誉。习俗包括日间赛龙船、出飘色、执(烧)彩炮,夜间看大戏、听西秦等,如遇三年一期之“通乡打大蘸”习俗,则持续三天。

在阳江市江城区则有一项历史悠久、颇具特色的端午逆水赛龙舟,比赛在漠阳江水域进行,自南向北逆水而赛,故称“逆水赛龙舟”,旨在体现一种不畏艰难、奋发争先的“龙舟精神”。1956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到阳江江城,拍摄制作纪录片在全国放映,江城逆水赛龙舟的盛况传遍全国各地。

在清远的龙舟当中,要数燕尾龙舟最为独特。因艇形尖头燕尾式样而得名,习惯三人扒之,又称“三人燕尾龙舟”,至今有数百年历史。每年农历四月初五、四月十二、四月二十二、五月十三,分别在清远清新区山塘镇金亭、松岗、山塘、马安岗等村落举行。

比赛多于下午2-4时举行,风雨无阻。赛道长1000米,比赛时间为2小时,以龙舟艇来回圈数的多少决定名次,极其考验选手的耐力和体力,因而也被称为“水上马拉松”。

“扒丁”日常在河道中训练 羊城晚报记者 陈卓栋 摄

佛山市各水乡端午扒龙船历史悠久,但近年最火的要数目前只是佛山市级非遗的南海区叠滘龙舟。它与我们所熟知赛龙舟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漂移”。

因为当地的水道限制,没有宽阔的水面可以竞速,反而在狭窄曲折的水道中发展出惊险刺激,成就了“叠滘佬扒龙船有弯转”的说法,赛龙舟方式既考验速度更考验技巧。

在水里赛龙舟,大家看得多,潮州市饶平县境的大城所端午节游旱龙可能很多人不知道。

明代《东里志》中对其已有记载,每年端午节前,人们便用竹片、竹篾扎制龙舟,并分别用粉红色、青色、紫色、大红色、黄色、赤褐色的纸糊成六条龙舟,分别代表大城所中城隍庙、关圣帝庙、五显爷庙、天后宫、鹤松庵等村庙。待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出游,龙舟穿街过巷,热闹非常。

荔枝湾泮塘响起热闹的龙舟锣鼓声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秋明

龙舟制作

让传统民俗登大雅之堂

广东的龙舟文化不仅有丰富的传统民俗,还发展了历史悠久的龙舟制作技艺。

在今年初北京举行的第24届冬奥会开幕式上,以中国24个节气串起的倒计时环节中,来自广州市黄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制作的一个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龙头”,带着水花浮出水面!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在2008年东莞市中堂镇“中堂龙舟制作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中堂镇历来是龙舟制作之乡,已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中堂制作的主要为龙头高高跷起“大头龙”,气宇轩昂。当地的斗朗霍沃培龙舟造船厂是龙舟制作技艺市级传承基地,一直坚守龙舟制作技艺,从未间断。

他们每年制造龙船10-20条左右,共生产龙舟近500条之多,遍布广州、东莞、深圳、惠州等周边地区。船厂仍保留有超过40余年的旧龙头、旧龙船,旧龙舟制作工具,是研究龙舟历史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广州番禺上漖村也是华南地区著名的龙舟制作之乡,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部分“鸡公头”龙舟产自上漖村。该村制作龙舟已有140年以上的历史,因所造龙舟“样式好、密度高、划得快、够坚牢”,被广泛应用于龙舟竞渡活动。现在的上漖村龙船世家黄剑挺造船厂,常常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看客。

番禺区上漖村龙舟制造基地 羊城晚报记者 梁喻 宋金峪 摄

龙舟说唱

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世人都知道岭南喜好赛龙舟,却少有知道广东还有一种与龙舟同名的曲艺艺术——龙舟说唱。2006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申报的“龙舟说唱”入选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舟说唱,又称“龙舟”、“龙舟歌”、“龙洲歌”或“顺德龙舟”,准确的起源时间已无从考证,约兴起于清代乾隆年间,是流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和其他粤语流行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其艺人数量、表演风格、活跃程度等因时因地而异,尤以佛山顺德的传承最为凸显。

龙舟说唱是频临失传的民间艺术,2006年,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政府拨出专款,开设首届龙舟说唱培训班,聘请非遗专家及龙舟说唱艺人进行授课,吸引了一批爱好者的参与。随着培训班的结束,这群爱好者组织起来,成立了杏坛镇龙舟说唱协会。

与大部分传统说唱艺术一样,龙舟说唱也用来讲故事。从经典文学到市井异闻,龙舟说唱能把这些都变成风趣讨喜的唱词和念白,逗得观众喜笑颜开之余,又在其间藏着劝人向善之心,也是地道的“草根文化”。

在有着岭南周庄美誉的杏坛镇逢简水乡,重大节日或各种喜庆场合中是最容易见到见龙舟艺人的身影。

详见2022年06月02日《羊城晚报》A16版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李力

编辑:李力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