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刘智鹏:编修《香港志》增强港人归属感凝聚力

来源:金羊网 作者:张豪 王漫琪 发表时间:2022-06-27 07:23
金羊网  作者:张豪 王漫琪  2022-06-27
刘智鹏教授表示,从历史角度考虑,25年时间是香港人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城市的一个过渡期、适应期。
00:00
00:00
详情
收起
00:00
00:00

刘智鹏 受访者供图

文/羊城晚报驻香港记者 张豪 王漫琪

视频/羊城晚报驻香港记者 汤铭明  

今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25年里,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国安法实施、完善香港选举制度……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闪耀在香港前行的路上。如何回望历史、展望未来?羊城晚报驻香港记者专访了香港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公民与社会发展委员会(通识科改革)主席、历史学者刘智鹏教授。他表示,从历史角度考虑,25年时间是香港人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城市的一个过渡期、适应期。

25年是港人治港适应期

谈起香港回归25周年,刘智鹏感触颇深: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香港人的权利是得不到保障的,英国白人占据社会重要位置;1997年香港回归以后,香港人终于可以当家作主了。

刘智鹏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作为一位历史学者,刘智鹏表示,站在历史长河中,25年时间对香港来说很短,香港这片土地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清朝两次鸦片战争之后,香港被英国占领超过100年,直到1997年回归祖国。“香港从港英时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特区时代,包括体制、社会结构、人心等都需要适应一段时间,所以,从历史角度考虑,25年时间是香港人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城市的一个过渡期、适应期。”他说。

填补香港地方志空白

刘智鹏注意到,香港在回归之前缺少一本地方志,而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所以香港回归之后,他和不少有识之士为香港修志奔走呼吁。

从2004年召开“香港地方志座谈会”,到2005年成立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再到2007年成立香港地方志办公室,启动香港地方志编修工程。刘智鹏一步步搭建起研究团队,希望能完成《香港志》,补上香港地方志的空白。

“内地城市有着丰富的修志经验,我们去了北京、广州、深圳、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内地很多城市交流取经。”刘智鹏说,2007年到2017年之间,他们团队密集开展地方志工作,总共研究项目超过20个,出版著作总字数超过500万字。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智鹏团队经过多年努力和准备工作后,2019年,香港团结基金会牵头成立了香港地方志中心,正式启动香港地方志编纂工作。2021年1月,香港第一部地方志——《香港志》的首册《总述 大事记》正式与读者见面,填补了香港地方志的空白。

从出版社拿到第一本《香港志》时,刘智鹏的心情颇为复杂,“就像辛苦拉扯一个孩子,历经种种艰辛,终于看到他成人成才了”。

青年要了解自己的“根”

对刘智鹏来说,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有着重要的意义。他表示,一方面是了解传统,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很多时候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和判断;另一方面是知道我们该往何处,中国从古代一路走来,19世纪中遭遇了千年未见的劫难,一直到20世纪前半程几乎亡国,然后才有机会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局面,走向追求民族复兴。“只有站在历史的角度认识自己的过去,知道自己在何处,才能明白未来往什么方向发展。”刘智鹏说。  

去年获任公民与社会发展委员会(通识科改革)主席后,刘智鹏积极推行通识科改革变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分三年循序渐进进行通识教育,高一先从了解香港开始;高二学习改革开放中的香港,了解香港发展与国家息息相关;高三最为重要,学习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到今年9月份,是高一的通识课程落实第一年,目前我们收到的反馈都比较正面,带来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效果。”刘智鹏说。

编辑:郑健龙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